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從多個“第一次”重讀藝術大家 中國留法藝術家百年開拓與交流展揭幕,程抱一“詩意水墨書法”首次歸國展出
來源:文匯報 | 范昕  2017年09月14日09:02

此次展覽展出的吳冠中國畫《看電視》

趙無極的第一幅水墨作品《無題》首次展出(均劉海粟美術館供圖)

劉海粟、林風眠、徐悲鴻、潘玉良、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程抱一……這些藝術大家的人生歷程中,有著一個共同的關鍵詞———“留法”。昨天于劉海粟美術館揭幕的“從東方到巴黎———中國留法藝術家百年開拓與交流展”,勾勒出前輩藝術家在中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藝術探索之路。展覽尤以匯集的多個“第一次”形成豐富而生動的信息能量場,如程抱一“詩意水墨書法”第一次回祖國展出,趙無極第一幅水墨作品第一次展出,徐悲鴻與徐志摩“美展匯刊論戰”期間喝酒解悶、席地創作的 《自序》 書法第一次展出……這些難得一見的作品,讓觀眾對于留法藝術家如何實現文化交流上的超越和嬗變有了新的理解。

另類書法,寫滿對中華文化的探索

此次展覽中,與眾多中國近現代美術大家并列的“法蘭西院士”程抱一,更多是作為一位小說家、翻譯家、詩人、文藝理論家而為人所知。他的13幅書法作品第一次呈現在祖國觀眾的眼前時,引起了最多的關注。比如其中一幅《春江花月夜》,詩名位于正中,詩文環繞著詩名,書法之下還襯著深深淺淺的墨條,唐人張若虛的這首詩本身又與程抱一有著不解之緣,程抱一躋身當時大師云集的法國學術界,憑借的就是學術論文《張若虛詩之結構分析》。這樣的作品被稱為“詩意水墨書法”,因循的并非中國人熟悉的書寫傳統,作者將筆畫、布局、結構一一打破,更像在進行一種圖文游戲。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是去國離鄉60載的程抱一對于中華文化的眷念與情深,探索與創造。

理解程抱一的書法,繞不開他的學術研究,尤其是貫穿其中的結構主義、符號分析學、現代語言學。程抱一曾親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于法蘭西的諸多學術洗禮并被接納參與其中,受益于結構主義在各個領域的創始人,如社會學領域的列維·斯特勞斯,文學藝術領域的羅蘭·巴爾特,結構心理學領域的雅克·拉康。程抱一的《中國詩語言研究》 作為第一部以結構主義研究中國古典詩詞的著作,被視作西方漢學研究中的“一個轉折點”,可以說,他創造性地建立了一種能讓法國人理解掌握中國古典詩詞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程抱一曾坦言自己屬于開創性的研究者,追求融匯和超越。他最為期待的是,兩種文化主體在對話、交流中創造出新的生命。他在一系列法語詩歌創作中,即體現出一種更為詭異大膽的語言創新和冒險,處處暗藏著中國古典詩詞語匯、意象、結構以及來自表意文字系統的影響,并以一種近乎于異想天開的方式對法語詞匯進行“漢語式”組合以及意象的并置和剪接。而此次與中國觀眾見面的這些書法作品,則是程抱一在另一個藝術維度的探索,創造性地把法文與中國文字的書法與水墨畫糅合在一起,通過文字符號化的表達和水墨畫筆意墨趣的映襯,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詩歌韻味。

“非典型”之作,袒露創作者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

對于人們耳熟能詳的那些留法美術大家,此次展覽則特別集結不少“非典型”之作,袒露出創作者各自不為人知的心跡,也充當著他們各自藝術歷程的注腳。

趙無極的第一幅水墨作品首次展出,其間藏著這位久居法國的油畫大師隱秘的惆悵。這幅畫源自趙無極1971年無意間的一次嘗試,沒有清晰可辨的形象,只有墨跡的暈染,甚至紙上出現了一個破洞。彼時,他的妻子、電影演員陳美琴患有嚴重抑郁癥,狀況極度惡化,這令趙無極無法潛心創作油畫,情緒低落以至飲酒度日。有位瑞士的朋友提醒他,為什么不嘗試一下中國的傳統水墨。趙無極遂拿起筆墨紙硯,嘗試著緩解內心的壓抑。或許是因他一直從事油畫創作,加上心情波動較大,難以控制筆勢,結果繪畫時畫筆將宣紙戳了一個洞。隨后,這幅“壞”了的畫被扔在了工作室的角落,是一位朋友的到訪“拯救”了它,從中讀出筆墨承載的情緒,并向趙無極索要了簽名之后將其小心翼翼地收藏起來。

觀眾也意外地在展覽中看見徐悲鴻的行書作品。這是他1929年為自己的《悲鴻畫集》 寫的自序,此次亦為首展。當時,徐悲鴻留法歸國兩年,剛剛辭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一職,憤而南下,只因他極力推行以西方寫實主義改造中國畫的主張受到了部分師生的抵制。

與此同時,第一次全國美展在上海舉辦,徐悲鴻本來應邀受聘為美展總務委員,最終卻因與組織策劃者的藝術理念不同而拒絕參展,并致函《美展匯刊》,與主編徐志摩展開論戰。徐悲鴻連續發表 《惑》 《惑之不解》,徐志摩則發表 《我也惑》 等文章。那是寫實主義與西方現代繪畫藝術在中國的首次交鋒。此次人們看到的徐悲鴻手書 《自序》,表達了藝術家當時的心境和心聲。

現身展覽的劉海粟臨摹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羅瓦代表作 《但丁之舟》 的油畫,則是1929至1931年劉海粟旅法生活的寫照。劉海粟此行法國的目的很單純———從感性的、實踐的角度全面了解西方藝術。一到巴黎,他就立刻投入如饑似渴的學習中。為了臨摹經典名作,劉海粟每天都去盧浮宮,在遇到色彩上的難題時,便會與好友傅雷交談,即便啃著面包也堅持研習。那是一段生活艱苦、內心卻無比愉悅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