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協“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走進山西盂縣
中國作協名譽委員、作家葉廣芩作題為《走進歷史的皺褶》的講座
11月9日,中國作協“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暨優秀文學作品誦讀會第九講在山西省陽泉市盂縣舉行。著名作家葉廣芩為600多名基層作家、文學愛好者做了題為《走進歷史的皺褶》的講座。活動由山西省作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張銳鋒主持,陽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劉瑞平、陽泉市文聯主席侯詎望、盂縣縣委副書記李宏革、宣傳部長王浩等參加活動。
山西省作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張銳鋒主持活動
在講座中,葉廣芩從楊貴妃東渡這一歷史謎題講起,結合自己昔年在陜西、湖北等多地考證楊貴妃、唐玄宗、唐中宗等歷史人物遺跡的豐富閱歷和研究積淀,帶領現場聽眾一步步走進歷史的深處,體驗歷史和文化的魅力。“歷史為我們開辟了廣闊的天空。無論在盂縣、在陽泉、在山西,還是我生活的陜西,在我們中國的廣闊土地上,處處都有可以抓到的或者被忽視的歷史遺存。”葉廣芩說,“真正的歷史文化是深沉內斂的,需要我們挖掘和尋找,通過這些遺存,我們可以找到古人,與他們細細溝通。這就是我們中華文化的脈絡,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是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無價之寶,這個脈絡我們永遠不能丟。”
談到歷史文化和文學創作的關系,葉廣芩表示,深入生活發現歷史文化脈絡是作家、藝術家必備的品質。進入實地追尋和考問歷史,深入到讀者中間與他們溝通,是自己創作的兩大源泉。“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精神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覺,現在太少了。”她希望青年作家和文學愛好者深入生活,既要走進歷史,與古人對話;又要走進時代,與讀者交流。講座結束后,葉廣芩與現場聽眾進行了熱烈的互動和交流。
“如何認識歷史文化?”張銳鋒在主持講座時談到,“葉廣芩老師用自己的講述回答了這個問題。這不僅是歷史學家的任務,也是文學的責任。”他表示,文學可以為歷史注入想象和活力,提供更多的視角、更大的歷史坐標、更廣闊的視野,能夠賦予歷史文化以更深邃的內涵,并使之在當代生活中釋放出更多意義。它使歷史文化更深入地融入生活,讓歷史故事在我們心中復活,成為認識時代、認識社會以及認識我們自己的資源。歷史影響當代,當代重建歷史。歷史和當代的文化交互作用,不斷推動我們的文明進步,推動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他認為,葉廣芩老師用她的歷史故事和自己的個體經驗、一個作家的歷史文化情懷和時代責任感,從文學創作的新角度,用來自歷史的一縷幽深的光,照亮了我們。“生活是文學的源泉,文學又反過來照亮了生活。”張銳鋒認為文學與生活的關系是寫作者永恒的課題。
“葉廣芩老師深入淺出、極具感染的講座,讓我們明白,文學與生活之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有千絲萬縷不可切割的關系。文學鼓舞和指引生活,生活促成和完善文學。文學只有扎根于生活,才能開出綺麗的花朵;反過來,也只有文學的花朵,才可裝點和照亮我們庸常的生活以及內心深處的皺褶。只有文學,才能使生活更具有突破和拓展的可能;也只有生活,才能使文學的存在更具廣闊和深遠的意義。” 盂縣作家指尖表示,這次講座啟發了她很多思考,受益匪淺。
在隨后舉行的優秀文學作品誦讀會上,山西陽泉的作家和文學愛好者朗誦了葉廣芩的散文《景福閣的月》、張石山的散文《忠義藏山,高絕千古》、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指尖的散文《燒樹葉》等作品節選。這些優秀作品所散發出的光輝和情感真摯的誦讀引發了在場聽眾的強烈共鳴,獲得了陣陣熱烈掌聲。
盂縣文學愛好者朗誦葉廣芩散文《景福閣的月》
盂縣作家指尖朗誦本人散文《燒樹葉》
盂縣文學愛好者朗誦張石山散文《忠義藏山,高絕千古》
盂縣文學愛好者朗誦劉慈欣科幻小說《流浪地球》節選
“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是中國作協自2016年起面向基層開展的系列文學公益活動,旨在讓文學更好地服務社會與人民,照亮生活與人心,增進當代中國作家創作成果的全民共享。鐵凝、李敬澤、王樹增、葉辛、王蒙、高洪波、龍一、劉慶邦等作家先后作了講座,社會反響熱烈。
葉廣芩為現場讀者簽名留念
葉廣芩與現場讀者合影
(攝影:潘培江 李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