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中國動漫美術新標桿 首屆全國動漫美術作品展廣州展出,免費向觀眾開放
市民在參觀動漫美術展。 南方日報記者 李細華 攝
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主辦的首屆全國動漫美術作品展正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展期至明年4月26日。此展覽是中國美協首次獨立舉辦的全國動漫美術作品展覽,在中國動漫發展歷程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本次展覽的評選淡化了人氣、頭銜、年齡等因素,專注于作品的“原汁原味”,以“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為評選原則,在1492件投稿作品中選出近200件作品參與展覽。展覽以“動漫新時代”為主題,推出眾多精彩活動。
三代動漫藝術家薪火相傳
此次展覽作品類別首次系統地涵蓋了動漫美術的各個門類,為中國動漫美術樹立了一個“新國標”:不僅有入選第90屆奧斯卡動畫短片十強的《低頭人生》這類新生力量佳作,亦有名家大作《風云》《老夫子》《喜羊羊與灰太郎》等。
15日開幕式現場,主辦方還以動漫人生為軌跡,以薪火相傳為脈絡,以10年為一個定格,讓老、中、青6位動漫藝術家代表攜作品出場。從《哪吒鬧海》《寶蓮燈》《老夫子》到《和女兒的日常》《張小盒》……
在上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中國動畫就有過以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為代表的輝煌,涌現出《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山水情》等經典之作。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咸懿說,在近代中國的美術史中動漫已有深厚的藝術底蘊,“隨著近年來國家政策對動漫文化產業的支持與推動,中國動漫創作領域能人輩出,不少動漫作品開始進軍國外市場,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動漫在世界的影響力。”
廣州動漫文化的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此次展覽選擇在廣州舉辦也有賴于長期以來廣州動漫產業打下的良好基礎。廣州于2014年在全國率先成立動漫藝術家協會,創立了第一個國際化民間動漫博物館,新興動漫創業的人才不斷涌現。開幕式上,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就表示,“動漫”已經成為廣州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國家級動漫節展“中國國際漫畫節”至今在廣州已成功舉辦了十屆,核心賽事“中國動漫金龍獎”已永久落戶廣州,尤其是今年9月,2017中國漫畫馬拉松創作大會的舉辦更給廣州市民一次全新的動漫體驗,為全國動漫美展打響了頭炮。
被譽為日本“CG動畫之父”的東京大學教授河口洋一郎當天也來到現場,在他看來,廣州是一座極具藝術潛質的城市,5年到10年后,廣州一定會成為藝術的集中地。
多種互動讓觀眾體會動漫魅力
“廣州是在中國動畫、漫畫延伸產品產業鏈當中最全的地區,動畫、漫畫不僅僅是在電視、電影院或者互聯網上‘動’起來的這些作品,也不僅僅是在紙媒或者互聯網,包括手機新型媒體上播映的作品,動漫要融入到人民生活當中。”中國美協動漫藝委會主任、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孫立軍說。在孫立軍看來,此次展覽的舉辦也是希望中國動漫創作者創造出屬于中國動畫學派的新學派,讓我們的動畫、漫畫作品更加美、更加時尚、更加接地氣,讓人們感受到動畫的酷、漫畫的好玩,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為人民服務。
此次展覽讓動漫迷最為津津樂道的是展覽不僅好看,還“好玩”,尤其在互動展示區,主辦方將3D立體科技、VR技術、影音交互、數字媒體裝置等形式融入了本次展覽。
開幕式后,主辦方還將組織多場“策展人導賞”以及“漫畫家為你畫肖像”等線下交流活動。屆時,在“策展人導賞”活動中,策展人兼展覽組委會秘書長金城、《老夫子》漫畫作者王澤等人將擔任導賞員,為觀眾講述動漫作品背后的故事。“漫畫家為你畫肖像”更是請來12位漫畫好手,為市民觀眾免費畫肖像。
中國動漫界呼吁“工匠精神”
當代動漫創作如何以深刻的情節和動人的形象,生動鮮活、潛移默化地反映當代中國人特別是青少年思想、情感、審美,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成風化人、凝聚力量,是每一個動漫創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開幕當天,主題為“動漫新時代”的“中國動漫學術研討會”同時舉辦,來自中國美術家協會動漫藝委會眾多專家以及國內外文藝界知名人士參加,研討會也緊緊圍繞“動漫”與“時代”的關系展開了熱烈討論。
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廠長鄭虎表示,真正的傳承必須在傳承經典優秀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創新也絕不意味著要撇開傳統,反而更應該要回到傳統的核心精神。上海美影廠原廠長、《寶蓮燈》導演常光希則從新時代的動畫藝術作品作為切入點,他以最近大熱的電影《至愛梵高》為例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這部作品對動畫界的震撼非常大,手繪動畫在動畫里占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也鼓勵我們不忘創作動畫的初心——學好手繪的基本功,動漫藝術才能得到傳承。”
對于“工匠精神”,首屆全國動漫美術作品展覽策展人、中國美協動漫藝委會副主任金城深有體會,金城認為,通過此次展覽他感受到了廣州在當下的時代擔當,也體會到中國美術家協會的學術精神,這一切,都為新時代的動漫創作人強調了“初心”之重要。金城說:“這幾年動漫創作領域似乎都有點浮躁,大家都漸漸把手繪扔掉了,在這個仿佛‘以無紙化為榮’的藝術創作氛圍之下,這次展覽也算是一種‘逆襲’,各方努力得到了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