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時代召喚 書寫人民心聲 第一期全國中青年作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培訓班舉行
10月23日至25日,由中國作協主辦、中國作協創研部承辦、四川作協和綿陽文聯協辦的第一期全國中青年作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培訓班在四川綿陽舉行。這是中國作協為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中宣部《2018—2019年全國文藝業務骨干和管理干部培訓工作計劃》而舉辦的專門針對自由撰稿人及其他體制外作家的培訓班。按照計劃,將分兩期,共培訓180人。本期為第一期, 21個省市作協推薦的90位作家參加培訓。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四川作協黨組書記侯志明,中共綿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學民等出席開班式。
李敬澤為學員們作開班報告。他在報告中暢談了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心得體會,分析了當前我國文藝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要求大家承擔起文學的使命和責任,深刻準確地認識時代和生活,有力地反映現實。他重點講解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和“堅定文化自信”兩個重要問題,生動而深刻地分析了誰是人民、怎樣扎根人民、為什么要深入生活、深入什么樣的生活等命題。他說,懷著對生活的責任和熱情、對他人的責任和熱情,探索自己的深入生活的方式,這應該是當今中國作家的基本功。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文化的認同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中國作家應該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國本位,站在中國的立場、用中國的眼光走向世界,參與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侯志明為學員們作了題為《習近平文藝論述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新發展》的講座,在梳理從五四以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的宣傳和發展歷史的基礎上,帶領大家學習習近平關于文藝的重要論述。《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以《新時代新寫作》為題與學員們進行交流。
本期培訓班在有“中國科技城”之稱的綿陽市舉行,專門安排作家們參觀了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舊址“兩彈城”。作家們走進兩彈歷程館,聆聽老一輩科學家們的奮斗事跡,觀看原子彈投放的紀實影像;走進三防教育館,體驗防空洞;走進鄧稼先舊居,體會科學家們的日常生活。大家表示,這是一堂震撼而深刻的現場教學課,更直觀、更深入地了解了兩彈對我們國家的重要性,開拓了視野,對于深入了解當今社會非常有幫助。
參加本次培訓的作家們是作協近年來關注的新文學群體的代表。他們之中,很多都是沒有固定工作的自由職業者,出于對文學的熱愛而長期堅持寫作。他們有的寫詩歌,有的寫散文,有的寫小說,有的寫報告文學,還有的是編劇。他們之中,有的已經在其工作的具體領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甚至成為佼佼者,但對于文學界來說,還是陌生的名字。他們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部分,需要我們更多地了解和關注,而他們也對這樣的培訓機會格外珍惜。在分組討論環節,作家們認為,參加這樣的培訓班非常有幫助,也是必要的,為自己的創作打開了思路。有作家表示,過去處于一種自由寫作狀態,缺乏社會的擔當和責任,并未對寫作有過深刻的思考。通過學習,尋找文化定位,通過對自己、對作家的社會身份的定位重新有了思考,并對將來的創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標準。要從過去關注自我的狹小的寫作范圍提升到關注社會、關注現實的高度,要將新時代文學工作者的擔當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去,把家鄉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反映在作品中。還有作家表示,以前寫現實題材小說,更多關注社會陰暗面和人性丑陋面,但現在發現,在揭露、批判的同時要敢于肯定、贊揚。還有作家談到,作家寫貼近生活、挖掘深層人性、感召美好事物的作品比一味地追求寫作技巧要重要得多。改革開放40年,我們生活的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這些巨大的改變也影響著我們的文學創作。作家應該以務實的狀態去書寫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情感,以文學的力量溫暖人心。
大家表示,此次培訓在每一位參與者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跡。這次學習為接下來繼續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對作家綜合素養的提升帶來了幫助。作家們要繼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關注現實變化,為讀者創作出更多具有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