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寫作到虛擬現實 ——解碼《人生算法》的N種未來
AI,VR,基因編輯,人機交互寫作……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下,那些幾年前我們還無法想象的場景,轉眼間成為現實。技術的發展打破了虛擬與現實,未來與當下的壁壘,在努力接受并適應新技術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迅速應對技術帶來的社會與認知結構的變化。
科技不再是單一服務于人類的工具,而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我們的每一次選擇,都有可能改變未來的走向。1月19日下午,在中信書店舉行了主題為“從AI寫作到虛擬現實——解碼《人生算法》的N種未來”的新書分享會。《人生算法》作者、科幻星云獎與銀河獎得主陳楸帆,創新工場CTO兼人工智能工程院副院長王詠剛,中華電子游戲研究協會理事劉夢霏三位嘉賓到場,與讀者暢談科技發展的無限可能,探討人類命運的N種未來。
在新書《人生算法》中,陳楸帆加入了“人機交互式寫作”的方式——通過與人工智能程序“陳楸帆2.0”對話,和AI共同完成了一次創作。在新書分享會上,程序的編寫者王詠剛向讀者介紹了創造“陳楸帆2.0”的詳細過程。王詠剛認為,AI對作者風格的模仿讓人驚訝,但其寫作水平還遠遠達不到人類的邏輯要求。但是,可以預見,AI的出現與應用,將愈發模糊各學科、各領域的界限;在文學領域,AI將更多地參與到“交互式”寫作的模式中,被應用到文學評論中——可以說,“人類最后一個獨立寫作的紀元”已經到來。
AI的出現,特別是AI在文學創作中的應用,涉及到了關于“作者性”(authorship)的問題。游戲的研究者、更是資深游戲玩家的劉夢霏提到,文學與游戲都具有一種共通性,即文學作品與游戲的完成,并不是由某一特定的作者獨立達成的,它需要玩家,或者說寫作者、講述者、閱讀者等的共同參與。
文學同游戲一樣,是一種在單獨的“場”中進行的活動,可被視作一種廣義上的“游戲”;好的游戲也是“一種高級的、帶有互動感、沉浸式的文學樣式”(陳楸帆語)。技術的更新,使游戲和文學在“交互敘事”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浸入式的游戲體驗與交互式的文學創作,也模糊了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在這個意義上,陳楸帆《人生算法》中的“AI與人類共同創作”,也是一種“游戲化”的小說形式與文學嘗試。
“科幻小說并不一定承擔著科普或者一定要在科學事實上像教科書、像論文一般精確的要求和束縛,它更多是在想象力上去解放我們對現實的認知,提供給我們對未來N種可能性的解讀方式。”陳楸帆指出。
在或遠或近的未來,AI或許將作為人類照見自身的“他者”,與我們共同參與一場相互博弈的交互式“游戲”,共同創造未來未知的N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