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題材遍地開花,作品質量如何保證?
習總書記多次強調文藝創作要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這為包括網絡文學在內的社會主義文藝工作提供了方針指引。近年來,在習總書記講話精神的指引下,涌現了一大批扎根現實,反映百姓生活的現實題材網絡文學作品,無論是這些作品本身,還是由這些作品改編的影視劇,都得到了讀者的廣泛好評。主管部門的倡導和市場的認可,讓越來越多的網絡文學企業開始通過舉辦現實題材作品征文,加強現實題材作品的儲備,有越來越多的作者投入到現實題材作品創作中,而現實生活也為作者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現實題材作品的蓬勃發展,逐步扭轉過去玄幻、仙俠、歷史架空等非現實題材獨大的局面,這是網絡文學主流化、精品化發展的重要體現,讓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有了更多的契合和相通之處,不再涇渭分明。然而現實主義題材呈井噴之勢,是否真正做到貼近現實、貼近人民生活?是否會從過去的套路化、同質化,陷入到另一個套路化、同質化的誤區,是我們當前需要考慮的一項課題。筆者認為,要保證現實題材作品質量,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注重價值觀引領。一時代有一時代之精神,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藝。如果說網絡文學是新時代文藝類型的典型代表,那么現實題材作品就應當是對新時代最誠摯的記錄與傳揚。相較于架空題材,現實題材作品因書寫現實生活,因此在價值觀輸出方面發揮作用的更為突出,因此現實題材作品應更加注重價值觀的引領,更好地承擔起教化育人的責任,并非生硬的說教,而是將價值觀與作品的情節和人物融為一體,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達給讀者。作者要善于從現實生活中尋找切入點,善用社會熱點話題,合理把握尺度,在引起讀者共鳴的同時,還能引發人們對生活的思考,既要做到“接地氣”,也要“三觀正”。如現實題材作品《都挺好》中的每個人物,性格上都是存在缺陷的,女主人公蘇明玉在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家庭暴力等陰影下成長,對親情冷漠、對家人刻薄,可對待父親始終沒有放棄身為子女的孝道,最后也選擇以包容與原生家庭的和解。作品《大江大河》以改革開放大時代背景下三個主人公不同的命運起伏為故事主線,雖然三個主人公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和職業身份,也經歷了各自的坎坷,但他們身上都有一種奮發向上,永不言敗的拼搏精神。這就是一種正向價值觀的傳遞。這里并不是意味著要一味強調“高大上”,也不強求“大團圓”,一部優秀的現實題材作品正是要在敢于直視、揭露現實生活中的不完美和缺憾,甚至可以稱之為殘酷、丑陋的角落,更要傳達出一種向善向上的力量,讓作品既有批判精神,也包含人文情懷,創作者要善于從現實生活和真實人性中挖掘閃光點,給人以向上向善的力量,讓讀者從作品中體會到生活的質感,獲得鼓舞、希望與啟迪,激發讀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信念,只有這樣讀者才能從文學作品中獲得更多的幸福感、滿足感。
二是避免套路化、程式化,切忌為了現實而現實。現實題材的核心就在于“現實”二字,要記錄當下的時代,反映社會百態,書寫人情冷暖,描繪平凡而又閃亮的故事情境,刻畫個性鮮明而又鮮活的人物形象。現實題材的創作應該是豐富的,并非是同一個模板里刻出來的。現實而現實的創作,無法打動讀者。或許會有創作者認為,現實題材創作或許并不需要像玄幻仙俠題材那樣調動作者太多的想象力,也不需要像歷史軍事題材那樣,翻閱大量資料,但并不意味著現實題材不需要做準備工作。事實并非如此,看到一篇報道上說,網絡作家三觀猶在在創作作品《金錢無罪》時,雖作者本身具有在銀行業多年的從業經驗,卻依然在一些專業問題上,查閱了大量資料。這種專業性讓讀者對銀行業這個就在身邊卻又未曾深入了解的領域產生了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朦朧感,作品對讀者的吸引力便由此產生。現實題材創作不能想當然,更不能套路化、程式化。現實題材作品要講求立意創新,不盲目跟風熱點。要從現實主義中深挖深耕,進行題材創新。2017年一部《人民的名義》火爆熒屏,帶動了同名小說的暢銷。就有一批反腐題材作品前仆后繼,卻遠遠不及前作的影響力,更再無同題材爆款出現。由此可見,無論是架空題材,還是現實題材,跟風之作都難以獲得青睞。如今有很多人一提起現實主義,就朝著大人物、大時代、大事件、大英雄,這只是現實題材的一個方向。現實題材一方面要為時代立傳、向英雄模范致敬,另一方面也要為人民畫像,創作者要更多善于從平凡生活中汲取養料,挖掘平凡小人物身上的閃光點,要善于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對生活的洞察力、理解力,要具有從平凡中提煉精彩片段的能力,以及從現象中挖掘本質、探尋價值的能力,這是創作好現實題材作品的基礎。可以說,現實生活為創作提供了充足素材的同時,卻也為創作設置了一道無形的門檻。
三是不要披著“現實”的外衣,創作“偽現實”作品。當前,隨著現實題材創作熱潮的興起,涌現了一批佳作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出現了一些披著現實主義題材外衣的“偽現實”作品。在這些作品僅僅停留在對現實場景的描述,看不到生活的深厚積淀和對社會深刻感悟,也沒有看到對人性人格的深入剖析,沒有真正的做到扎根現實,對人物的刻畫和時代背景的描繪流于表面。特別是一批號稱職業類型題材作品,主人公卻都是高富帥和白富美人設,脫離現實,名為現實題材,實為都市言情。這些渾水摸魚的“偽現實”作品,就像“四不像”一樣,打著現實主義的旗號,卻沒有真人性和真人情。“真”是現實題材創作的核心要義,一旦缺少真實,就會變得空洞、蒼白無力,讀者無法從中找到共鳴。藝術創作源于現實而高于現實,文學創作同樣如此。讀者對于現實題材具有自然而然的辨別能力和審美能力,因為作者書寫的,正是讀者所熟悉的,因此現實題材對作品情節的吸引力和語言的感染力提出更高要求,也更加考驗作者在人物的刻畫能力和細節把控能力。現實題材作品的創作要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無論從故事內容還是人物設定,都要從現實出發,立足于現實,避免人物設定的標簽化和故事走向的模式化。創作者要懷揣著對生活的熱情,對社會的關切,對寫作的熱愛,對讀者的尊重,進行“走心”的、有誠意文學創作,在文字寄予真情實感,要在細節刻畫上下足功夫,要切中時代脈搏,讓讀者跟隨情節發展、人物命運走向找到共鳴點,讓文字迸發直抵人心的力量,直擊讀者內心最柔軟、最感性的部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創作出有溫度、有深度、有厚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