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批評實踐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文藝理論建設暨《文藝研究》創刊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11月9日至10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合辦,文藝研究雜志社承辦,首都師范大學文藝美學高水平創新團隊協辦的“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文藝理論建設暨《文藝研究》創刊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旭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原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王文章,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韓子勇,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總編輯、《文學評論》主編張江,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吳義勤,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校長、黨委常務副書記張政文等來自全國各地的相關領導和專家學者130余人參加了研討活動。
《文藝研究》創刊于1979年5月,通過40年的不斷發展和幾代編輯的不懈努力,現已成為在中國文學、藝術研究界具有較高學術地位和廣泛社會影響的刊物,團結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學、藝術研究者。
張旭在致辭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幾代文藝理論研究工作者對審美與政治、表現主體與再現歷史、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現代與后現代、外來理論的吸收與中國特色理論話語的建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一方面,通過學術研究回應中國乃至世界的文藝創作實踐與批評實踐;另一方面,也努力將文藝問題還原到宏大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中,并試圖通過對文藝問題的思考,介入不同歷史時期的文明、文化建設,從而使得中國文藝理論研究不僅深刻影響了新中國的文藝創作與文藝批評,而且成為與時代前進的脈搏最為同步、理論成果最為豐碩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之一。他強調,作為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大型綜合性文藝理論刊物,《文藝研究》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指導地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關于文化、文藝和社會科學研究的系列講話為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堅持政治標準與學術標準相統一的原則,力爭使刊物展現出中國文學、藝術研究的最高水平,努力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為推動“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批評實踐貢獻自己的力量。
王文章認為,《文藝研究》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應運而生,是新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歷史見證和時代見證,也是思想文化建設、學術建設過程中的時代精神表達。在新的歷史時期,秉持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文藝發展還有更大的空間需要開拓,尤其要關注文藝研究在方法論與話語體系建設方面的民族性和當代性問題。他認為,現代藝術的界限正在不斷擴展和打破,新科技的進步也帶來了藝術觀念與創作方法的變革。但是歸根結底,文藝研究還是要注重對藝術本體的把握,把握其內在規律,才能夠從根本上對文藝學術發展和藝術實踐發展產生更大的作用。
韓子勇認為,《文藝研究》創刊以來,在學術界有三個引人注目的傳統:一是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呼應黨和國家的要求,引領學界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的指導;二是始終保持敏銳的學術眼光,在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關注當代文藝理論前沿問題;三是始終堅持“五湖四海”的辦刊原則,以開放的心態廣泛容納文學藝術領域不同觀點,營造出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大膽探索、平等討論的學術氛圍,并致力培養年輕學者。這三個傳統是《文藝研究》得到廣泛認可和擁有良好口碑的關鍵。
張江回顧了自己作為作者與《文藝研究》的交往。他對《文藝研究》的號召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表示贊賞,認為這也側面彰顯了我國文藝事業更光明的前途。仲呈祥勉勵《文藝研究》在不惑之年再攀高峰,為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為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在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中的指導地位,為創造中國特色文藝學學科建設作出新的貢獻。吳義勤認為,《文藝研究》創刊以來的40年,各種理論思潮紛紛涌入文藝現場,并與中國本土經驗融合發生著激烈的化學反應。面對各種風云變幻的理論思潮,《文藝研究》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兼容并包,為思想的碰撞和對話提供了相互啟迪的舞臺,有力地推動了各種理論思潮的深入發展。張政文認為,始終與時代同步是《文藝研究》40年發展突出的特征;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三大體系建設,始終是《文藝研究》堅守的初心;培育和聚集起一批做大學問、真學問的作者群,是《文藝研究》最為寶貴的財富;講好中國故事,推動文藝理論“走出去”,是《文藝研究》最為重要的使命。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陳劍瀾、《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羅鋼、《文藝研究》名譽主編方寧,以及杜書瀛、曾繁仁、張玉能、朱立元等美學家、文藝理論家,分別就馬克思主義美學在當代中國的發展、新時期以來文藝理論建設的回顧與反思,以及重要學術刊物所應承擔的使命等問題進行了發言。他們認為,《文藝研究》今天取得的成績,是該刊與中國文藝理論界廣大研究者共同參與和推動的結果,也是40年來中國學術強有力地推動學術期刊發展的一個縮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通過回顧《文藝研究》的歷史,考察這份刊物的發展變化,不僅可以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藝理論研究的發展歷程,梳理曾經引起廣泛討論的重大議題,更能夠探討目前熱議和集中研究的前沿問題,預判學術研究的發展方向,并謀劃中國文藝學、美學建設的未來圖景。這是一項對往昔負責、對時代負責、對學術負責的重要任務,應由中國學者與學術期刊共同擔負。
在為期兩天的研討中,與會者分別圍繞“改革開放四十年文藝理論建設歷史回顧”“中國文藝理論前沿問題”“中西文論比較問題”“《文藝研究》與文藝理論期刊建設”的議題進行了專題發言和交流互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文學評論》執行主編張伯江認為,當我們對中國文學批評的學術傳統有了準確的把握,提煉出中國文論的標志性概念,折射出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那么我們就找到了新時代文藝評論話語體系建設的基點。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尤西林認為,應該將學術史研究同當下現實研究結合起來,以現象學的方式突破純書齋的狹隘、空洞、偏執,為最新的、最接地氣的現象尋求合理解釋。《新華文摘》編審陳漢萍指出,《文藝研究》為中國學術期刊鼓勵爭鳴、文理兼美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南開大學教授薛富興說,《文藝研究》編輯與作者之間始終保持“君子之交”的關系,其良好作風堪稱期刊楷模。
《文藝研究》執行主編金寧表示,《文藝研究》將始終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恪守嚴謹的學術立場,強調鮮明的問題意識,保持銳利的批評鋒芒,并致力引導、促進相關專業研究向更深層次推進。
與會者認為,此次研討會既是對40年來我國文藝理論研究經驗的全面總結,也是對未來學術發展的期待和展望,對我國文藝理論發展和期刊建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