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文學博鰲論壇在海南舉行
12月10日至12日,由中國作協主辦、中國作協創研部承辦、海南省作協協辦的第四屆中國文學博鰲論壇在海南瓊海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以及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海南省文聯作協黨組書記、省文聯主席孫蘇,海南省文聯巡視員孔見,海南省作協專職副主席梅國云和來自全國各地的70余位作家、評論家參加論壇。
本屆論壇為期3天,與會者圍繞“新人、新主題與現實題材創作”“從小說到影視:文學如何介入大眾視野”“歷史視野下的脫貧攻堅與新農村書寫”3個議題展開研討、對話和交流。
開幕會上,李敬澤為論壇作主題報告。他說,明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在這樣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時刻,文學界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大力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積極塑造新人,表現新的時代主題,特別要在深廣的歷史視野下認識和表現脫貧攻堅,在繼承和弘揚現當代文學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探索和展開新時代的新鄉村書寫。中國現代以來的鄉村書寫具有特殊意義,在新時代的新鄉村,大批新人正在創造新的生活、新的未來。作家如何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如何表現變化中的鄉村和心靈圖景,如何在中國和世界視野下重新認識鄉村的現在和未來,這些都是鄉村書寫正在面臨的考驗。同時,我們要看到影視作品對大眾產生的直接作用,要擴大文學作品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力,發揮對人們精神上的積極作用,就要深入思考、探討在媒介轉變的時代條件下“文學何為”。希望通過中國文學博鰲論壇這樣一個作家和評論家直接交流的平臺,這些關系當下文學發展、影響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問題能夠得到充分的展開和深入的交流。
更好地塑造時代新人形象
張檸談到,新人形象的塑造表達出作家對時代重大現實問題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作家的審美理想和社會理想高度統一的結果。文學史上的先行者都想在創造典型人物的前提下,創造出新人的形象。如果阿Q是典型人物,那么高覺慧、小二黑都是新人形象,典型人物和新人形象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新人形象要符合典型人物的要求又高于典型人物的要求,新人形象要與時代風尚之間有直接關系。
張麗軍說,新世紀以來,隨著時代變遷和全球化新形勢的發展,中國文學中涌現了很多新主題、新現實書寫與新人物形象,特別是鄉土空間中關于新現實的書寫呈現出有待挖掘的巨大主題,如賈平凹的《秦腔》、關仁山的《金谷銀山》等。趙德發的《經山海》中吳小蒿這一新世紀鄉土中國的新鄉鎮干部形象等都是很好的嘗試與探索。
張莉認為,文學史上每一位新人的出現,背后都隱藏著一個文學時代價值觀與理解力的巨大改變。作家們通過建設新的人物圖譜,建構了新文學的倫理觀和價值觀,建立了新的文學規范。文學中的新人不只是時代或者現實的反映物,也意味著作家筆下的新人能夠召喚出現實中的新人,塑造出既能表現我們時代、又可以表現未來時代的新人形象迫在眉睫。
黃平較為關注科幻文學熱和東北文學熱。他認為,科幻小說對于當代文學的擴展在于,以人類的整體形象取代個人形象。在《三體》等作品中,族群而非個人的命運成為新的主題,集體主義式的英雄成為新人。近年來一批東北青年作家的寫作值得關注,“新東北作家群”的小說對新主題和新人都是一次召喚。他們的寫作表達的是隱藏在地方性懷舊中的工人階級的鄉愁,召喚著歷史的連續性和小說的道德使命。
期待文學對影視深度有效的介入
須一瓜說,小說和電影差別很大,很多作品一開始彼此是陽關道和獨木橋的關系。小說有自己的“合適感”與“平衡感”,有自己的追求,這是小說的高貴與尊嚴。而好電影就像一座座強磁場,它的吸引力是小說藝術無可比擬的。小說的豐富是電影的礦藏,但我們也要承認電影促進了大眾對小說的聚焦。
曲春景認為,怎樣讓故事回到自身,營造出高度文明的話語環境,創造出足以與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并能體現東方文化特色的影視作品,是當下影視創作亟待解決的問題。當代中國文學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和大批人才,影視創作期待文學對影視深度有效的介入。文學中還有相當一部分無法轉換成影像的語言,對這部分話語的處理始終是一個難題,需要文學和影視的聯手探索。
海飛既是小說家也是編劇,他認為網絡小說、傳統文學和影視劇本是完全不同的文體,在創作方式上做到水火兼容是有難度的。影視和小說要想相互成就,小說家可能需要更多地了解文化產品的形態。“我們可以不對文學作品做過多的商業化,但至少我們可以對小說進行推廣和一些利益上的自我保護。”
陳楸帆表示,鑒于科幻類型的相關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成為全球娛樂業版圖上的耀眼明珠,我們更需要腳踏實地地提升科幻文學創作水平,夯實塔基,擴大作者隊伍,開拓題材與風格的多樣性,尋找與中國情感、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相連接的中國科幻故事。為此,需要在提升作品的科學維度、創新作品的美學維度、深挖作品的人文維度三個方面多做努力。
在歷史和未來背景下講好當下的脫貧故事
任林舉談到,作為一個寫作者,我們不負責指導具體的扶貧工作,但要深刻理解脫貧攻堅的本質。在書寫攻堅戰時,要把著眼點放高、放遠,要依托物質而超越物質,依托當下而超越當下,在充分展示物態成果的同時,將這項工作放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和中國社會總體進步的進程中去觀照和考量。同時,也要適當注意精神成果的呈現,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全面反映這場攻堅戰的難度、深度和輝煌成就。
徐劍結合自己的采訪經歷說,在落后貧困地區,那里的百姓與貧瘠的土地、高聳的大山、湍急的河流達成了生命協議。貧困地區的傳統文化保持了相對完整的傳承,有田園牧歌,有濃得化不開的氤氳鄉愁。但作家的敘事定位也必須走出千人一辭的農耕文明鄉愁與田園牧歌式的詠嘆,著力挖掘典型人物的命運和性格,尋找文學意義上的“這一個”,寫出人性的多樣性,貼近文學主題,嚴守真實底線,嘗試跨文體寫作。
李音認為,隨著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鄉村經驗也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需要我們以不同的方式來思考,這種前所未有的經驗需要新的書寫方式。如果語言不能更新,充滿無可名狀活力的鄉村就會成為我們不可理解的怪誕之物。對它的不可描述是我們文學的失敗,是文學家的失職。
叢治辰表示,扶貧不僅僅是一種題材,不能僅在內容上對文學產生作用,還應該在更加深入的敘事形式上產生影響。文學有責任刺破現實、超越現實,理解現實背后的深層邏輯,并用小說的方式講述出來。今天的扶貧題材小說能否達到這樣的高度,是需要我們努力的目標,更是未來若干年后檢驗今天我們的相關寫作是否過關的決定性因素。
何向陽在主持時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語境下,文學如何汲取70年中國當代鄉村書寫經驗,進一步關注脫貧攻堅,書寫新時代的新鄉村,完成新時代新鄉村的“新人”形象塑造等等,這些話題不僅關聯文學的繁榮發展,而且呼應著新時代中國現代化的偉大進程。期待本屆論壇能夠凝聚共識、引領風尚,通過作家與評論家的深度對話,推動文學創作的繁榮發展。這也是中國作協創辦中國文學博鰲論壇的初衷。
此前,首屆中國文學博鰲論壇以“世界視野中的中國文學和中國精神”為主題,第二屆論壇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創造新時代的新史詩”為主題,第三屆論壇以“回顧與展望: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文學”為主題,分別于2015年、2017年和2018年在海南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