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給游戲產業發展帶來更多機會和更大契機
原標題:鄭浩峻:科技給游戲產業發展帶來更多機會和更大契機
“當下科技文化的民眾參與度越來越高,這給游戲產業的發展帶來更多機會和更大契機。”5月13日,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主任鄭浩峻在“生而游戲·定義未來”清華科幻季暨未來定義權系列云論壇上表示,科幻、科普與科技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科技與游戲的結合會產生新的亮點。在數字產業方面,游戲消費是產業發展的爆發點。比如AR技術在現實生活中有重要意義。隨著AR技術的推廣和發展,可以嘗試在中小學教育中引入AR游戲,使同學們可以在游戲中學習、互動、交流。
“游戲在好看、好玩的同時要傳達尊重科學的概念、要承載文化、能陶冶情操,科幻是游戲產業化的發展不應被忽視掉的內容。”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朱巖表示,科幻是激發對未知領域好奇心、探索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游戲是科技與綠色融合發展的領域,但具有真正文化內涵和科技內涵的游戲非常少。開發出具有真正科技內涵的游戲,定義未來發展路徑是行業發展初衷。
在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胡鈺看來,科幻領域是文創領域極具活躍度和顯示度的內容,也極具稀缺度。因為我國的科幻人才還不匹配我國科幻產業的發展。面對學科細分化與素質單一化的問題,如何推動跨學科培養、產學研合作、走出半人時代,是值得大力探索的。科幻產業是想象力集聚的產業,也是滿足人類精神需求的產業。當下,人類在精神層面的追求越來越多,科創解決物質世界的問題,而文創解決精神世界的問題。
據了解,該論壇由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永生獎”全球科幻三創大賽游戲專委會、清華校友總會TMT專委會共同舉辦,50多位來自游戲、科幻科創、互聯網、文化創意等領域的行業人物、專家及科幻作家,權威嘉賓共聚云端,在論壇期間分享了游戲與科幻的經驗和規律,探討了科幻與游戲融合發展,并就就科幻游戲的要素、科學素養的培養、科幻想象力施展、中國科幻游戲現狀及展望、科幻作家眼中的游戲架構等多方面進行了演講和交流。
清華科幻季發起人、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林天強在演講中表示,游戲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數據生產方式之一,上承洞穴時代的猿人互動,下啟新基建時代的生活方式。近年來,科幻產業鏈的壯大,除文學、電影外,高普及度的游戲正成為承載科幻的優質載體,“科幻+游戲”碰撞的無窮可能性更令人遐思。科幻+游戲,賦能科技、科普和科創。他認為,從幸福數字經濟學的角度探討科幻與游戲的相互賦能,將為行業打開另一扇門,新游戲將成為新生活新生產的幸福產業。優秀的游戲工作者不僅要關注游戲的數據和產值,也要關注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做受尊敬的游戲人。生而游戲,定義未來。賦能新趨勢,達成新共識,形成新合作。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指出,科幻的想象力可以天馬星空、可以浪漫,科幻把具備基本科學素養但沒有形成定論的理論用想象的方式映射到生活中。游戲是人類自我救贖的方式。它打破外界的限制,接受規則的約束,有一套特殊的體系,有符號性的特點。科幻游戲具有六要素:故事性、世界觀、游戲性、技術性、藝術性、類型化。游戲和科幻有共同性,它們把有限和無限、時間和空間相勾連,具有創造力與想象力,促進生產消費。在他看來,科幻與游戲的結合是新文化、新文創、新文明。
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陳楸帆認為,人有游戲的本能和需求,游戲是大眾文化領域重要的環節,我們的教育工作社交都可以在游戲的場景中進行。科幻是對科技、對人文的想象樣式,科幻中有多樣的世界觀、文明、物種與物理規則,這些都可以在游戲中呈現。科幻小說的創作也可以從游戲中汲取靈感,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
科幻作家江波表示,歷數自己心中的經典游戲,江波先生認為游戲必將會形成更大的產業。如果人工智能能夠代替人的腦力勞動,探求真理和玩游戲可促使人回到本真狀態。沉浸式游戲體驗是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游戲是塑造世界觀的過程,科幻面向未來,也傳播科學文化。有很多游戲帶有文化門檻,不易傳播,受歡迎程度大打折扣,科幻卻具有普適性,科學的語言全世界通用,全世界都很關注人類命運,這關系到國家與民族世界觀的塑造,在走向世界方面,科幻具有先天的優勢。
科幻作家王諾諾分析稱,游戲視角與一般影視作品不同,好的游戲敘述手法結合的特別好,有特殊的美感。大型游戲的設定需與大的故事背景結合。科技審美有利于文字創作,期待科幻作者深度加入游戲生態。
科幻作家吳霜則認為,游戲的未來是強沉浸感、互動感、體驗感的結合,打破現實與虛擬的界限,這和閱讀小說的體驗一致的。陌生感、恐怖感是科幻題材游戲的一個獨特的魅力。科幻小說中的情感連接、世界觀的設定尤為重要。中國民族性游戲題材在設立時不應脫離我們的文化根源。
鏈游玩家CEO蔣琰從文化壁壘、科幻游戲的歷史和未來,談到區塊鏈游戲的特點、游戲規則和發展趨勢。認為未來游戲的發展趨勢是沉浸式的用戶體驗,科幻作品將在世界觀模塊中承擔沉浸式體驗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