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孫衛衛:心理寫實主義的有益探索
兒童文學作家孫衛衛利用業余時間潛心創作,已出版作品40余部,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圖書獎、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等。多年前,我曾寫過關于他的評論,稱他“是一位恬淡、純情、自然、真誠、現實、幽默的兒童文學作家。”10多年過去了,近期讀了他后來創作的作品,我覺得他的創作個性越來越明顯,自覺地把筆觸探入心理寫實主義層面。他匍匐于現實生活的大地,用心靈感應鳥語花香,用深情書寫田野鄉村,用童心回憶陳年舊事,在童趣中敘說蒙昧初開的生命呼吸,在天真中陶醉童心與自然的地久天長。他的作品散發著強烈的望鄉之情,充盈著時代之風,回蕩著善的評判與美的感受同頻共振的節律,記錄著個體生命從本我走向超我的風雨足跡。
孫衛衛童年生活在秦嶺北麓一個依山傍水的農家,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塑造了他純凈、自然的審美心靈,敏感、內斂、羞澀的精神氣質給了他回歸心靈藝術表達的天賦。他面對現代文明的燦爛星空,遙想當年鄉村黎明的聲聲鳥啼。他認為遠方和詩在《從家到學校的路》上,“一條小路,一頭是家,一頭是學校。”“每天我們早早從家里出發。春天,看路邊柳樹發芽,白楊樹生出長長的絮兒,我們撿一些,邊走邊玩。夏天,看小麥一天天變黃,淘氣時,也會折一些麥穗兒,吃未成熟的麥仁。秋天,柿子紅了,膽大的就爬到樹上去摘柿子,我瞭望放哨。冬天,快到學校了,依然可以看到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我們打賭哪個是北斗七星,哪個是啟明星,好像整個星空都是屬于我們的。”通過童年的不滅記憶表現人與自然的血肉關系,表現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過程當中,童心疏離自然的疼痛、惆悵和憂傷。孫衛衛的作品是一代人對田野鄉村的深情回望,是童心對自然的不舍眷戀,作品的字里行間散發著一股濃郁的泥土氣、煙火情、草木意。
“我”因為膽小,上課尿了褲子。《炸油餅》煙火味使“我”垂涎三尺,“我”在急切的等待中卻睡著了。老家的土炕是“我”生命的產床,也是我精神的培養基。孫衛衛在質樸、素凈、清新、自然、明快、溫馨的敘事抒情中,表現昨天童趣的生存環境,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理想的審美價值投向。
西方的兒童文學偏重個體生命同價值的認知,中國的兒童文學偏重群體社會責任的確立。前者多自然心智的開發,后者多理想意志的培養。前者在人是萬物之靈長的神秘和詭異中揭示數與技的奧妙,后者在人是自然之子的崇拜與堅守中灌輸道與德的合一。前者在哲思與知解中放飛童心的想象,后者在詩思與經驗中澆灌童心的禮儀。孫衛衛顯然走的后一條路。但是,他沒有畫地為牢,故步自封。他從自我的心理體驗和生命感悟出發,忠實生活與自我本性,用心靈感應融匯生活細節,回望童心世界的燦爛星空和兒童文學創作的東方地平線。他用心理真實的情感尋找與之相應的生活真實的對應物,在心理真實與生活真實的統一中,精心編織富有自己個性的心理寫實主義的藝術花籃。他以人的童心為“經”,以規定情景的童稚為“緯”,結構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自覺地把筆觸探入童心世界的自然屬性:本欲、天性的心理層面。
孫衛衛的心理寫實主義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是率直的、坦誠的、自我超越的、傳記色彩的表達。其二是氣質的、本性的、真情的、潛意識的、感悟的、碎片化的、自然人化的緣情寫景、境隨情遷的生活寫實。其三是重視童心感受的復雜性。他寧愿在人的本能、童心現象的復雜性面前表現出一種憂郁,一種本真的呈現,也不會輕易地下肯定或者否定的結論。其四是寫孩子天真的心態、忍俊不禁的生活細節。這里沒有詭譎的想象、浪漫的幻覺、超人的力量,沒有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有的是一顆膽小的心跳動的節律;沒有環境氣氛的過分渲染,有的是情隨境轉的主觀寫意;沒有濃墨重彩的人格形象的描繪,有的是生活細節在敘述中的意識流動。他的心理寫實主義是他的氣質、心性、本真的自然流露,是“情景規定”下的心靈外化形式。他從心靈與生活的關系中認識人與社會生活的規律。他在真善美的沃土上,用純潔的、透亮的、無雜質的感情澆灌初萌的、稚嫩的心靈之花。
孫衛衛一些作品結構是“冰糖葫蘆式”的單線敘述,節外生枝如翠竹,樸茂而生氣勃勃。這里的節外生枝,帶有意識流動的意象。例如,他在寫學校老師和同學的生活,突然又跳到孩子家長在社會生活中一些事。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是用“我”的第一人稱的視角來看生活、社會、人物關系。他平心靜氣,點散平視,不溫不火,娓娓道來,心靈的律動與敘述的節奏是那樣的和諧統一。
總之,孫衛衛是一位氣質型的,正在心理寫實主義的創作道路上不斷探索、奮力攀登的作家。我對他寄予深切的期望,希望看到他不斷地創作出更新、更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