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彪的《達浦生評傳》:以鮮明的人物形象凸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李健彪先生28萬字的報告文學《達浦生評傳》(此書為2014年中國作家協會重點扶持項目)。因達浦生大阿訇是南京人,加之李健彪先生也曾來南京查閱資料和調研,我作為時任南京伊斯蘭教協會會長參與了全程接待和安排,故了解《達浦生評傳》的寫作過程,并有幸第一時間獲贈此書,閱后頗有感慨!
眾所周知,文學的本質是人學,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并將個體的人與整個社會價值之間的關系聯系起來,進而影響人、教育人、啟迪人生,一直是文學的主要任務。《達浦生評傳》以章回體創作的方式,成功地塑造了一代少數民族愛國宗教人士的典型形象。
達浦生(1875—1965)是中國伊斯蘭教現當代的大阿訇、知名的民族教育家和具有國際聲譽的社會活動家。抗戰期間,64歲的他自費赴海外宣傳抗日,歷時8個月,受到埃及國王、沙特國王和巴基斯坦國父的接見,發表了長達100多頁的《告全世界穆斯林書》,揭露日寇的侵華罪行。新中國成立后,他受周恩來總理的委托籌建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和伊斯蘭教經學院,并兩次擔任中國朝覲團團長,82歲時以周總理顧問的身份出席萬隆會議,后又多次率團出訪,擴大了新中國在伊斯蘭世界的影響,受到毛主席的多次接見和高度評價。位于南京的達浦生紀念館,早在2006年就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2011年又被國家宗教局命名為“全國第一批宗教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達浦生是一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非常強、又非常愛國愛教的大阿訇。抗戰爆發,他說:日寇屠殺中國人時,不會區分你是回族還是漢族,所以只要是中國人,都應奮起抗日。1938年2月,當埃及國王法魯克在王宮接見并宴請達浦生時,達浦生對國王講:“我整個中華民族上下一致,同心同德,眾志成城,共赴國難,咸存玉碎之心,不為瓦全之念,日本雖強,亦不能占我片土,制我民心。中國的回教徒,也如非回教徒一樣地熱愛祖國,抗御暴敵,不愿為日本人之奴隸。或直接持戈參戰,或努力于后方工作,攜手一致,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國王聽后贊嘆不已,明確表示全力支持中國抗戰:“最后勝利一定是屬于中國的!”回族群眾高漲的抗日熱情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1940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成立回民文化促進會,由林伯渠、謝覺哉和邊區回族各界人士30余人擔任理事,發揚回族優良文化傳統,共同致力于抗戰救國大業。
在《達浦生評傳》中,有名有姓的回族人物將近200位,盡管許多回族人物今天已經鮮為人知,但作者通過對達浦生生平的回顧,不僅展現了達老豐富的人生經歷,而且真實再現了清末至新中國成立后回族社會百年變遷的歷程,反映了不同時期的回族人民熱愛祖國、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家國情懷和感人事跡,書中披露的許多細節令人難忘。比如,1938年7月,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受各界救國聯合會委托訪問埃及,他在《海外的故事》一書中寫道:“他們(指達浦生等人的學生)所進的學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愛資哈爾大學……他們在勉強的生活費中,還提出一些錢,在海外對侮辱祖國的日本帝國主義作強烈的抵抗宣傳。”陶行知還寫下了他最受感動的場面:“到了埃及,還有一件事是我印象最深的。在尼羅河畔陽光籠罩下的金字塔下,一曲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傳向沙漠的邊際去。這是三十一個中國回教徒留學生發自內心的歌聲。誰也不曾想到,在這個古老的沙漠里,聽到我們民族的吼聲……”陶先生被海外回族學生的愛國熱情深深地感動了,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巍巍金字塔,浩浩尼羅河。法老如猶在,驚醒問誰歌?” 這里所展現的就是根植于回族留學生心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回族千百年來傳承的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愛國主義精神。
達浦生是一位教育家,教育救國是他畢生的追求。作者李健彪長期從事政協文史工作,資料積累厚實,故能以豐富的口述史塑造人物生動鮮明的形象。書中他記述了達浦生的孫子達杰的回憶:“在任平涼隴東伊斯蘭師范學校校長時,老人明知某些教師是共產黨員,但對他們的抗日進步活動不干涉,甚至暗中支持,老人對黨是有感情的。”達杰曾問達浦生老人:“創辦平涼隴東伊斯蘭師范學校,為什么要去西安‘八辦’聘請教師?”達老回答:“因為他們愛國抗日。”正是這種樸素的認識,使達浦生在多次的人生抉擇中,能選準方向,實現他的人生理想。
實際上這本書并不好寫。達浦生一生跨越三個歷史時期,經歷非常豐富,并始終是宗教上層人士的代表,有人說他是“三朝元老”,如何準確把握他在不同歷史、政治背景下的言行確實不易。所以深厚的學術積累和政治、政策的理解力、洞察力成了創作這部人物評傳的關鍵。身為中國作協會員的李健彪曾在宣傳部門工作16年,同時又有民族學博士的學科背景,擔任著副省級政協社會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員會主任,從而使他在寫作時,對宣傳導向的把握、對政策的理解都比較到位,送審時也贏得了國家宗教事務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充分肯定。再加上作者的祖父與達浦生又是世交(抗戰期間達浦生攜家人在西安居住近10年),這些綜合的條件和素質為他成功寫好這部人物傳記提供了可能。令人欣喜的是,作者詳實的資料考證和田野調查,解決了不少學術界長期以來困惑的問題,該書的權威性也為學術界所重視。
《達浦生評傳》彰顯了一代民族宗教界人士愛國愛教的情懷,它描寫細膩、生動,表現了主人公的隱忍、無奈、苦楚和胸懷,揭示了他不同時期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使命追求;它評述客觀公正,從歷史的維度出發,不神化,不溢美,善于把人物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中去展現,通過生動的人物塑造,成功地表現出風云變幻的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中,一個回族宗教人士如何將自己的人生與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從而實現了人生的價值,為祖國、為人民作做出了貢獻。在書中,達浦生清醒的大局意識令人欽佩,在(祖)國與(宗)教同患難之際,他沒有屈從日寇的淫威,年過六旬仍率先為國挺身而出,漂洋過海,不辭勞苦,因為他深深地知道,沒有國就沒有教。在國與教面臨新的征途面前,年已八旬的他仍積極為國效力,民間外交取得顯著成效,為共和國奉獻了自己的智慧。可以說,達浦生鮮明的家國情懷在書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現。
達浦生是一位杰出的伊斯蘭文化的思想家和學者。他的30萬字的《伊斯蘭六書》,代表了當時中國伊斯蘭教學術界的最高水平,達浦生也因此與胡適、馮友蘭等人一起被海外學者列入現代中國十大哲學人名單。之所以將達浦生列入其中,給出的原因是:達浦生是“中國伊斯蘭經漢雙修的人物,其《伊斯蘭六書》將指導代代的中國穆斯林”。應該說,海外學者的這種認識和判斷是非常準確的。但要解讀這樣一位伊斯蘭哲人的思想,對常人而言無疑是困難的,而李健彪在書中卻很好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通過這部人物傳記,可以生動形象地了解在中華大地存在了上千年的伊斯蘭文明,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部人物傳記是了解回族和伊斯蘭文化的一個很好的窗口,對促進當前的民族團結、宗教和睦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