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2020年斯特雷加獎:立足個人經歷的敘述
來源:文藝報 | 魏怡  2020年07月17日08:51

從左往右:瓦雷利亞·帕雷拉、姜·阿爾圖羅·費拉里、達尼埃爾·門卡雷利、喬納森·巴齊、桑德羅·維羅內西、姜里科·卡羅費利奧 Corrado Corradi 攝

7月2日,意大利最大的文學獎、第74屆斯特雷加獎落下帷幕,獲獎者作品是桑德羅·維羅內西(Sandro Veronesi)的小說《蜂鳥》(Il colibrì)。這部作品講述痛苦,也表現出面對痛苦和展望未來的那種頑強。該作品已經先期被意大利最大的報紙《晚郵報》的圖書質量榜評為“2019年度圖書”。另外,維羅內西還是斯特雷加獎史上第二位兩度獲此殊榮的作家,2006年的獲獎作品《平靜的躁動》(Caos Calmo)已經被翻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20多個國家的文字,而且改編為同名電影。另一位兩度獲獎的作家是保羅·沃爾伯尼(Paolo Volponi,1924-1994),其獲獎作品分別是:《世界機器》(la macchina mondiale,1965)和《資本的蒼蠅》(Le mosche del capitale,1989)。

本屆入圍候選的12部作品包括:

《新的季節》,西爾維婭·巴雷斯特拉(Silvia Ballestra)

《被淹沒的城市》,瑪爾塔·巴洛內(Marta Barone)

《發燒》,喬納森·巴齊(Jonathan Bazzi)

《時間的尺度》,姜里科·卡羅費利奧(Gianrico Carofiglio)

《意大利男孩》,姜·阿爾圖羅·費拉里(Gian Arturo Ferrari)

《青春年少》,阿萊斯奧·佛爾焦內(Alessio Forgione)

《我的沉默小傳》,朱塞佩·盧普(Giuseppe Lupo)

《萬物救贖》,達尼埃爾·門卡雷利(Daniele Mencarelli)

《阿爾瑪麗娜》,瓦雷利亞·帕雷拉(Valeria Parrella)

《邦費利奧·利博里的一生》,拉莫·拉皮諾(Remo Rapino)

《蜂鳥》,桑德羅·維羅內西(Sandro Veronesi)

《學徒》,姜·馬里奧·維拉爾塔(Gian Mario Villalta)

最終獲獎者桑德羅·維羅內西(1959-)是當今意大利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位全方位的文化名人。從1988年開始,他出版了眾多的敘事文學作品,并獲得了包括意大利最重要的三大文學獎在內的各種獎項,以及法國菲米娜獎等。此外,他還從事戲劇創作,并且為眾多的報紙和幾乎所有文學雜志撰稿。出版《蜂鳥》的特修斯之舟出版社,2015年由埃科和維羅內西等知名作家和評論家創建而成。鑒于主要成員中很多是著作等身的文人,特修斯之舟在短短的幾年里就成為具有很強實力的出版社,其出版的作品也頻頻在各大文學獎中得獎或者提名。

縱觀最近幾年的意大利當代文學創作,對于身份的認定、意大利的近代歷史、青少年的成長問題、家庭關系,尤其是全球化和移民問題導致的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凡此種種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體現。然而,本屆文學獎的評選恰逢一場罕見的流行病疫情肆虐的時期。或許正是出于此種原因,評委們選出的12部候選作品中大多數是對個人經歷的敘述,尤其是那些痛苦的“邊緣化”人生:艾滋病、躁郁癥、口吃和失語癥,或者是像《蜂鳥》中表現出的,生活的百般蹂躪等等,從而將對個體痛苦的敘述置于絕對的中心。2020年評選中脫穎而出的作品,反映出這個時代的創傷,也使人們更加傾向于叩問自己的內心,亦或是鉆入社會的皺褶,找到那些隱藏的結。在對痛苦的抗爭中,文學也表現出從未有過的力量。半數以上的候選作品都具體描述了主人公對于書籍和寫作的熱愛?;蛟S同樣是因為這場疫病,人們更多地親近書籍,并從中汲取營養與力量。在這些作品中,無論是生活在偏遠小鎮,甚至失語或者口吃的孩子,終日與枯燥的法律條文為伍的律師,還是出于生活所迫漂流國外的游子,對于文學的熱愛仿佛都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道曙光,也是經歷各種不同人生的一個法寶。

個人經歷的磨難

斯特雷加獎的宗旨始終是鼓勵讀者通過閱讀當代文學作品了解本民族歷史傳統、社會變遷和當今生活,選出的作品也從不同的角度講述意大利人的文化氛圍和文學趣味。這種講述既可以以宏大的歷史時期或者事件為核心,也可以主要聚焦個人的經歷,將其作為某個時代、地域或者典型人群的縮影。本屆的12部候選作品絕大部分都屬于第二種類型。在這里就不禁要將《發燒》和《萬物救贖》作為類似的現象相提并論?!栋l燒》中的主人公喬納森生活在米蘭郊區,是一次不慎懷孕的產物。年輕的父母閃婚和閃離,這使他很多時間在祖母和外祖母身邊生活。那個郊區聚集著無數來自意大利南方,尤其是那不勒斯的“國內移民”。喬納森在那里度過童年和少年時期,見證了各種不良的社會問題:吸毒、色情、犯罪等等。他成績優異,從上大學開始就學習并教授瑜伽課程,這也使他更善于感悟和描述來自身體的訊息。在30歲的某一天,他突然發起了低燒,而且始終不退,醫生們都毫無頭緒。最終,他發現自己傳染了艾滋病。這一發現并沒有令他沉淪,而是感到某種解脫。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艾滋病已經是一種可以通過藥物控制的疾病。相對于患有其他疾病的人來說,艾滋病患者面臨的最大考驗之一,是來自道德層面的譴責,而非身體上的病痛。所以,心理上的建設,也就是接受并且堅強地面對這個疾病,同時勇敢地渴望未來,可能是在藥物之外必須的自修。從這個意義上講,《萬物救贖》中表現的躁郁癥,同樣是一種更多來自于精神和心理上的病痛。主人公達尼埃爾在突然犯病后被送進精神病院。雖然他只在那里住了一個星期,卻充分體會到了身體受到禁錮,精神上又忍受著巨大恐懼和痛苦的滋味。盡管兩部作品中表現的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但在現代社會中,來自經濟、社會、人際關系等等方面的壓力,使年輕人背負上了比前幾代人更大的精神重負,由此而來的各種身心疾病也日趨嚴重,但又無法簡單地通過藥物醫治,如此便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創傷。與這兩種情形相比,《青春年少》中的少年所要面對的問題,表面上看痛感稍弱,而事實并非如此。在多次與丈夫發生爭執之后,男孩的母親在多年前離家出走。他對學校里的學習沒有興趣,足球隊的訓練也主要是用來打發時光,并與小伙伴們盤桓。他真正迷戀的是漫畫書和雜志上一些稀奇古怪的事件和現象。在13歲的年紀,他經歷了各種第一次:吸煙、初戀、販賣含有大麻的煙卷,以便購買輕型摩托車,同時這一切無不伴隨著對母親的思念。這本來可以成為一個簡單的成長故事,但作者卻通過男孩的經歷,見證了意大利南部或者說大城市郊區的生活狀況和青少年犯罪問題。那里是他出生和熟悉的地方,就像《發燒》中的米蘭郊區一樣。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承受的痛苦。然而,有些人的痛苦被貼上了標簽,甚至被定義為“邊緣人”或者“邊緣人生”。實際上,那些同樣是某種形式的存在,因此具有作為存在的尊嚴。每個人在痛定思痛后做出的選擇,以及他們找到的自我救贖的方式,也都值得欽佩。

在這些敘述個人生活的故事當中,《淹沒的城市》和《邦費利奧·利博里的一生》算是稍顯特別的,因為它們含有更多歷史的成分。前者見證了“鉛色時代”的都靈,后者則敘述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意大利歷史,從法西斯統治到戰后經濟騰飛、1968年的學生運動,以及隨后的社會動蕩,直到最近10年的意大利社會生活。前者將新聞記者似的調查與對父親的記憶結合在一起,后者則通過一個“瘋子”的眼睛審視那些年代的種種。盡管兩部小說中的時代色彩比前幾部作品更加濃重,但從作品的初衷來講,《淹沒的城市》無疑是一個女兒對父親足跡的追尋,并通過不斷的抽絲剝繭的探尋,使父親的形象越來越具體,女兒對父親的愛也隨之越來越深厚?!栋钯M利奧·利博里的一生》則更多是體現這位始終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痛苦一生。

波瀾不驚的鄉鎮生活

或許還有一種痛苦,是像意大利著名作家莫拉維亞(Alberto Moravia,1907-1990)在《鯨魚年幼時》(Quando la balena,1982)里面描述的那種:“在一個小湖里面,只能生長著小魚?!蹦切┖甏蟮臍v史和社會的變遷,仿佛都只是另一個世界的喧囂。小說《學徒》中的故事以兩位七旬老人的對話展開。他們一個是教堂里的圣器管理員,另一個是退休油漆工弗雷德,也是前者的所謂“學徒”。弗雷德從未離開過他生活的那個位于意大利弗留利大區的邊陲小鎮。看似波瀾不驚的生活,其實同樣暗潮涌動:妻子因為癌癥離世,他與烏克蘭護工之間的感情只能無疾而終,與兒子之間的代溝也無法彌合,因為那代表著兩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和兩種人生。這就是意大利小鎮上發生的平常人的生活。與此相比,《意大利男孩》和《我的沉默小傳》中的主人公在童年時期也都生活在小鎮上,但他們始終擁有自己的夢想,并且經過努力得以到大城市生活,成為二戰后意大利工業發展和消費社會到來的見證。《新的季節》也具有類似的特點:兩姐妹在阿布魯佐大區的農村出生,長大后到城市里學習和生活。當面臨是否要出售祖輩留下的土地時,她們才感覺到那塊土地,它的美麗風光和動人傳說都是如此難以割舍。盡管后來她們賣掉了那片土地,但還是經?;氐侥抢?,回憶一些過去的時光。小鎮或者農村的生活仿佛被排斥在社會變革之外,但那里生活的點滴中同樣反映出時代的變遷,只不過那種變化悄無聲息。

走在人生的經緯線上

正如錯綜復雜的生活一樣,小說也不會總是線性發展,而更多由各種經緯線編織而成。在《發燒》當中,現實生活與童年回憶如同兩條鐵軌,故事的敘述就是在這兩條鐵軌上奔跑的火車。雖然兩條線索的敘述具有各自的節奏和韻律,但總體上來說,兩條鐵軌上的受力均勻,因此小說的列車才能平穩前行,沒有因為向哪一側過度傾斜而脫軌?!段业某聊鳌泛汀兑獯罄泻ⅰ肥菍⑼晟畹男℃偤秃髞矶ň拥拇蟪鞘忻滋m作為兩極,并在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間有時仿佛不經意的對比中,體現意大利社會的傳統與發展。在《被淹沒的城市》中,真實的歷史事件與對父親的模糊記憶彼此交織,最終描摹出一個豐滿而真實的父親形象。《阿爾瑪麗娜》以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少年犯監獄為故事發生的場所,將兩個看似完全不相干的生命逐漸聯系在一起:一個是來自北方的中年孀婦和數學老師,另一個是16歲的羅馬尼亞孤女和“小女賊”,她們在“互補”中得到生活的慰藉?!稌r間的尺度》同樣將過去和現在聯系起來:昔日的情人如今自然人老珠黃,但如今找上門來,請求律師幫助她為被判販毒的兒子脫罪,他又怎能棄之不顧?盡管已經是成功的律師,但青年時代從風情萬種的她那里受到的“情感教育”永遠難以忘懷,而女人傳遞給他的對于文學的熱愛,也一直延續至今。

假如說以上作品是通過兩條線索來推進故事的發展,那么《蜂鳥》可以說是千頭萬緒,而且并非都按照時間和空間的邏輯。相比《平靜的躁動》中那個與我們一樣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家庭、孩子——僅僅是在意外失去妻子之后,才進入他的痛苦模式,進而以不同的心境和視角,發現了以前不曾注意和領悟到的世態炎涼的皮埃特羅,《蜂鳥》中的主人公馬可則是受盡生活的百般蹂躪:少年時身材的過分矮小,以及由此產生的父母之間的爭吵,中年時妻子的背叛和拋棄,女兒過早的離世,父母以及自己老年的疾病等等。世間所有的苦難仿佛都降臨到這個男人的身上,其中的每一件都能夠賺取讀者的眼淚。然而,通篇讀下來,你或許一滴眼淚也沒有流。作者在章節名稱后面都加上了發生的年份,仿佛是為了強調每個事件發生的前后順序,以避免讀者有理解上的困難,也稍稍沖淡了他的痛感。盡管如此,仔細看來會發現,那些事件并非完全是線型排列,而是打破了時間順序的束縛,充滿倒序,同時穿插了敘事以外的各種其他形式。這樣的做法仿佛是在與某種固定的格式抗爭,為線性描述制造一些小小的混亂?,F代生活原本就紛繁無序,而文學原本就要描述發生在“非場所”的那些永恒的故事。這條與故事的敘述并行的線索,將散落在記憶中的碎片串在了一起:短訊、書信、郵件、清單,以及敘述與回憶。尤其是與昔日戀人路易斯的那些纏綿的書信,將他們之間聚少離多的、幾乎柏拉圖式的愛情故事講得如泣如訴。多少次相約永別,又多少次重逢,直至斷了音信,到他臨終時才又重逢。如此的設計,使我們在充滿痛苦的章節之后邂逅一個溫馨的回憶,盡管這個回憶可能發生在10年甚至20年前。可以說作者既照顧到讀者的閱讀體驗,又滿足了自己敘述上的需求和喜好。

作品中還充滿了各種隱喻。首先是作為標題的“蜂鳥”。它每秒鐘能夠振翅80次,僅僅是為了停留在原地,也就是懸浮在半空中。這種世界上最小的鳥表現出驚人的頑強,而它生存的狀態像極了馬可的人生。面對生活中一次次考驗,尤其是疾病與死亡(父母、女兒、姐姐和自己),他始終在頑強地抗爭,從而使時間靜止,使生活保持原樣。痛苦是我們生命中為數不多的可以確定的東西。失去的痛苦會使我們難過,也會使我們在對它的準備和面對中變得堅強。接受痛苦,展望未來。小說將對于未來的希望寄托在叫做“未來人”的外孫女身上。她誕生于一個逝去的人(母親),誕生于一個舊世界的廢墟,卻用她超人般的才華與能量,不僅鼓舞著一個失去親人、又在晚年身患重病的馬可,也是作者希望傳遞給我們的信息和賦予自己作品的能量。我們曾經見過多少作品在中途“夭折”,雖然敘述仍在繼續,卻已經失去了它的生命力。相反,在維羅內西的小說中,這種奮力振翅的蜂鳥精神,正是歷經生活磨難而又頑強生活的主人公的真實寫照,而“未來人”所代表的能量與活力,帶領著我們走向未來。文學的力量在于作品中的真情,以及表現這種真情所必須的細節?!斗澍B》是一部充滿細節的小說,真情也沒有被各種紛繁的思緒沖淡。與女性作家相比,男性作家更多傾向于理性的思考,較少使自己陷入“情感的泛濫”。作為一位敏銳的文學家,維羅內西能夠感受痛苦且傳遞痛感,但他的目的并非限于描述痛苦,而是痛苦之中的抗爭,以及對未來的展望。文中那種隱喻手法的使用,為平實的語言增添了色彩和哲理的火花。

作品還有另外一條線索,一條并非線性發展的線索,那就是維羅內西本人的思考,它們來自作者親身經歷的某些時期的重要文化元素。貝克特的那句名言“我無法繼續。我將繼續”;來自另一位意大利作家菲諾利奧(Beppe Fenoglio,1922-1963)的靈感:在標題為《在小磨坊那里》的章節當中,第一句和最后幾句幾乎完全照搬了前輩作家菲諾利奧的短篇小說《漩渦》(Il gorgo,選自1991年出版的菲諾利奧小說集)的開頭和結尾,因為維羅內西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重現那種純潔與絕望;另外,還有最喜愛的作家之一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對維羅內西的影響,以及他經歷的所有年代中最令世界側目而又令他難以忘懷的著作、文章、歌曲等等,都盡數列舉在作品后面叫做“債”的部分。這個附加的部分如同是作品的跋,或者是某種“參考文獻”,將作品中那些重要的“內核”逐一點出,便于讀者理解,又使作者感到傾訴的暢快。從這個角度來講,維羅內西和他的老朋友埃科有類似之處,讀他的書同樣需要查閱文中提到的那些歌曲、文章和作品。第三條線索中包含的龐雜而紛繁的社科知識,無疑也是向讀者和譯者提出的挑戰。

文學的夢想與救贖

著名作家翁貝托·??平洺膭钊藗冏x書,如此便可以經歷各種不同的人生,而這是一種“極好的特權”。不過,或許還存在著更大的特權,那就是創造這些人生。本屆斯特雷加的候選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文學和作家夢?!段业某聊鳌肥且粋€非常典型的例子,同時也是一部成長小說。4歲的時候,妹妹的降生使主人公患上短暫的失語癥。然而,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我們發現這種失語癥或許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同時也是心理上的。他出生在意大利南部巴西里卡塔大區的小鎮阿泰拉,父親是一個名叫“塔樓”的文化俱樂部的負責人。黎明時分,他家的大門不時會被來自外地的文人敲響,而他和妹妹還沒有起床。如此一來,從幼年時開始,他就置身于“令人無法開口”的文化名人中間,而父親最大的夢想就是兒子能夠去米蘭學習和居住,而且成為作家。兒子果然不負眾望,成為米蘭天主教大學的文學教授和著名文人作家。小說有很高的自傳性,文學與人生合二為一。

在小說《發燒》和《萬物救贖》中,文學的作用同樣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救贖。兩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需要忍受超出常人的痛苦,也同樣對文字、語言和書籍產生了深厚的情感。無論是從事真正的寫作,還是僅僅通過文字來表達自己,都使他們擺脫現實的禁錮,進入一個更大的世界,文學也就成為他們的武器和生活的中心。即使在《意大利男孩》和《時間的尺度》這兩部以反映二戰之后意大利社會變遷和表現犯罪問題的小說當中,文學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意義?!兑獯罄泻ⅰ分械拿髂?,童年生活在鄉村里,由于口吃而羞于啟齒,也經常被同伴恥笑。外祖母的藏書如同是一個寶藏,陪伴他度過童年的孤獨時光,也鼓勵他努力學習,并且憑借優異的成績逐步走向成功?!稌r間的尺度》的主人公是一位律師,但青年時期在戀人的影響下熱愛書籍和電影,養成了在業余時間逛書店和參加關于文學的討論的習慣,甚至問自己為什么沒有勇氣辭去枯燥的律師工作,成為一名職業作家。在作品之外,《青春年少》的作者雖然因為生活的原因遠走倫敦,從事著與文學不相干的工作,卻堅持通過寫作來體驗不同類型的人生,而《阿爾瑪麗娜》的作者還曾經到作為她作品背景的那個少年監獄開辦“文學工坊”,希望通過文學來幫助那些迷途的年輕人。無論是以上的哪種情況,都表現出作家與作品中的人物對于書籍和文學的強烈熱愛與依戀。

(作者系斯特雷加獎海外評委,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