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方寸舞臺展現風云畫卷放歌時代英雄
來源:文藝報 | 居其宏  2021年05月31日07:14

《白毛女》

《小二黑結婚》

說來也巧:1921年,當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望志路和浙江南湖宣告成立之時,恰是中國歌劇濫觴之作《麻雀與小孩》登上我國專業音樂戲劇舞臺之日。

但在這種看似偶然的巧合中,卻也蘊藏著某種歷史必然。今天,我們若以百年黨史重要歷史分期為經、百年歌劇的情節和人物為緯,必會發現:從那時起至今,100年來,中國歌劇家積極響應黨和人民的召喚,順應時代潮流,堅守紅色題材主脈,發揮歌劇藝術獨具的高度綜合性魅力,在這舞臺方寸地、經緯交叉點上,展現風云畫卷,放歌時代英雄,以生動情節、優美音樂和鮮明可感的歌劇形象,譜寫出百年歌劇詠黨史的恢弘篇章。

醒獅怒吼與紅船啟航

鴉片戰爭之后,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喪權辱國令中華大地滿目瘡痍。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和啟蒙運動,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為代表的我國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在多方尋求救國之道的過程中,逐漸認清唯有馬克思主義才是能夠挽狂瀾于既倒、救萬民于水火的真理,以此為理論武裝,籌建革命政黨,喚醒沉睡的東方雄獅發出沖天怒吼。

上海歌劇院創演于2018年的歌劇《晨鐘》,以中共創始人李大釗為第一主人公,以“尋道”“行道”“殉道”為情節主線,表達了李大釗與當年優秀知識青年為敲響晨鐘、喚醒大眾而勇猛奮進的可歌可泣的生命歷程。浙江歌舞劇院2020年創演的歌劇《紅船》,則在更為宏闊的時代語境中,以時空交錯結構和史詩性風格,全景式地再現了中共一大這一開天辟地大事件的歷史場景,塑造了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張國燾、楊開慧、王會悟等個性鮮明、命運各異的歌劇形象。此劇的核心意象“紅船”,成為中國共產黨駕駛革命航船由南湖啟航、乘風破浪駛向旭日東升遠方的藝術象征。

湖南歌劇界2017年創演的《英·雄》,“英”是繆伯英,“雄”即何孟雄,均為湖南籍中共早期黨員。何孟雄是早期北方工人運動的杰出領袖,1931年在上海被捕犧牲,年僅32歲。他和妻子繆伯英共同攜手度過了清貧、短暫但也是光輝偉大的一生。廣東藝術劇院2020年創演的《紅流澎湃》和國家大劇院2015年創演的《方志敏》,以歌劇形式激情謳歌被毛澤東贊為“農民運動大王”的彭湃和同樣是江西農民運動領袖的方志敏,二人均是我黨早期領導人和杰出黨員,被捕后均在獄中慷慨赴死。

上述歌劇中所刻畫的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何孟雄、繆伯英、彭湃、方志敏形象以及他們的壯麗人生,都是相關歌劇家在真人真事基礎上的嘔心瀝血之作,充分反映出新時代中國歌劇家不忘初心、勇于擔當的藝術使命感和獨創精神。

噴火吶喊與翻身道情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事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中國共產黨分別發動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建立以井岡山、瑞金為中心的蘇維埃政權,中國革命由此進入打土豪分田地、武裝奪取政權、農村包圍城市的紅色割據時期。

對此,不同時期的我國歌劇家都做了輝煌的藝術表現。其中,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首演的《紅霞》中的霞姑及其犧牲前的詠嘆調《鳳凰嶺上祝紅軍》,《洪湖赤衛隊》中的韓英及其著名唱段《洪湖水浪打浪》和詠嘆調《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以及80年代首演的《黨的女兒》中田玉梅及其詠嘆調《血里火里又還魂》等,以生動的筆觸、動人的音樂、形神兼備的歌唱和表演,對這一時期共產黨人的大智大勇和偉岸形象做了激情四射的刻畫。

湖南省郴州市民族歌劇團2018年首演的歌劇《陳家大屋》,其第一主人公則是湖南郴縣富商陳嘉木,在1928年湘南暴動中,他經歷了共產黨員女兒陳昭玉被捕、女婿夏明不幸犧牲、白匪即將還鄉等事件,處于進退維谷窘境中;最終,在其母親夏奶奶和女兒陳昭玉鼓勵下,以全部家產資助紅軍上井岡山。福建省歌舞劇院創演于2018年的《松毛嶺之戀》,描寫閩西紅軍妻子阿妹在不知丈夫已經犧牲的情況下,懷著對革命的堅定信念,癡等愛人30年,為之縫制30套新衣的感人故事;劇中阿妹詠嘆調《阿根哥,你在哪》,情深意切,催人淚下。

我國歌劇家對震驚世界的長征,同樣表現出高漲的藝術激情,相繼奉獻出《長征》(有1950年、2016年兩個版本)、《涼山結盟》(1964年)、《金沙江畔》(2017年)等劇目。

表現艱苦卓絕抗日戰爭的歌劇,以1942年首演于重慶的《秋子》、早期延安革命文藝家創演的《兄妹開荒》《夫妻識字》(均為1943年)最為著名;此后,東北魯藝又于1950年創演了《星星之火》,其主題歌《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抒情歌曲。總政歌劇團創演于2005年的《野火春風斗古城》,塑造了楊曉冬、金環、銀環、楊母等抗日英雄群像,其中,楊曉冬詠嘆調《不能盡孝愧對娘》、楊母詠嘆調《娘在那片云彩里》把民族歌劇運用板腔體結構表現主人公豐富內心世界的成熟經驗推向新高度。浙江歌舞劇院、浙江交響樂團2017年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青春之歌》,描寫林道靜在中共地下黨員盧嘉川的影響下,從向往自由的清純知性少女經歷命運曲折和抗日烽火錘煉之后逐漸發展為自覺追求革命的成長過程。山東歌舞劇院創演于2019年的《沂蒙山》,以恢弘氣概、生動形象藝術地詮釋了沂蒙兒女與共產黨、八路軍“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其主題歌《等著我,親愛的人》旋律優美、情感真摯深切,令人過耳成誦。

表現偉大解放戰爭的歌劇,以1945年延安魯藝創演的《白毛女》為先導。這部民族歌劇的經典之作,雖誕生于抗戰后期,但它所塑造的喜兒、楊白勞等個性獨特的歌劇形象以及其中《北風吹》《扎紅頭繩》《恨是高山仇是海》《太陽出來了》等著名唱段,高揚“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深刻揭示了億萬貧苦農民要翻身、求解放這一歷史性的必然訴求。

此后,《赤葉河》(1947年)、《劉胡蘭》(有1948年、1954年兩個版本)、《王貴與李香香》(1950年)、《草原之歌》(1955年)、《柯山紅日》(1959年)、《紅珊瑚》(1960年)等劇,在廣闊的時代背景上,對這一時期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以及為此而英勇奮斗乃至壯烈犧牲的共產黨人做了動人的歌詠。

空政歌劇團創演于1964年的《江姐》,以革命烈士江竹筠為原型,通過高度綜合性和強烈戲劇性的舞臺呈現,以主題歌《紅梅贊》、抒情短歌《繡紅旗》和大段板腔體詠嘆調《革命到底志如鋼》《我為共產主義把青春奉獻》《五洲人民齊歡笑》,生動而立體地再現了江姐這個知識分子黨員傲雪紅梅、視死如歸的光輝青春。

重慶市歌劇院創演于2019年的《塵埃落定》,其主人公二少爺是一個看似呆傻、實則較少受西藏殘酷農奴制污染的正常人,從另一視角深刻揭示出:農奴制必然崩塌、百萬農奴翻身解放,乃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因此,表現革命戰爭時期的歌劇作品,無論用噴火的槍炮殺敵吶喊,或以甜美的歌聲翻身道情,都是中國歌劇以自己的綜合舞臺魅力展現這段光榮黨史的鐵的證明。

為新中國放聲歌唱

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成立人民共和國,開啟建設新中國的征程,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從那時起至今,與全國人民一樣,我國歌劇家意氣風發,創演出大量劇目,為新生的共和國、為祖國各條戰線上的建設者和保衛者、為此間涌現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縱情歌唱。

中央戲劇學院1953年創演的《小二黑結婚》,以充滿喜劇色彩的舞臺敘事和親切動人的音樂語言,表現解放了的普通姑娘小芹,在人民政府公布婚姻法的強大保障下,沖破封建包辦婚姻的桎梏,終與心上人喜結良緣的故事。劇中一曲《清粼粼的水藍瑩瑩的天》,唱盡了小芹對自由愛情的渴望,至今依然被傳唱不絕。

而軍隊藝術家創演的《打擊侵略者》(1952年)、《志愿軍的未婚妻》(1955年)和《同心結》(1981年)等作品,則是對偉大抗美援朝戰爭、黃繼光等戰斗英雄做出的歌劇表達。

總政歌劇團和甘肅省歌劇團創作的同名歌劇《雷鋒》、上海實驗歌劇院的《雷鋒之歌》(均為1963年)以及《向秀麗》(甘肅省歌劇團1959年,武漢實驗歌劇院1960年)、《焦裕祿》(哈爾濱歌劇院1965年)等劇,響應黨的號召,在歌劇舞臺上為共和國英雄模范樹起一座座精神豐碑。其間,總政歌劇團創演的兩部軍旅歌劇頗可稱道,《我心飛翔》(2003年)以巨大熱情歌頌為我國“兩彈一星”做出不朽功勛的先輩們;《太陽雪》(2009年)圍繞18軍女兵運輸隊徒步進藏組織情節,講述白雪梅、歐戰軍等男女軍人在進藏艱苦的行軍生活中與險惡自然環境的生死搏斗,展現他們的崇高理想和豐富情感,塑造其鮮活的歌劇形象。

中央歌劇院也以《南海長城》(1965年)和《阿依古麗》(1966年)兩劇,在新中國廣闊的時代背景下,表現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人物以及他們的生活和情感。

改革開放與歌劇主旋律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社會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歌劇也由此迎來了題材、體裁、風格、語言的多元繁榮,但對新時期現實生活和時代風貌始終保持關注和表現的激情,依然是中國歌劇的主旋律。

最早對這一時代巨變做出反應的是中央歌劇院、中國歌劇舞劇院同于1979年創演的《護花神》和《星光啊星光》,盡管兩劇的情節和人物各有不同,對剛剛過去的“文革”進行藝術化的歷史反思和精神追問,則是兩者的共同特點。

軍旅歌劇家同樣得風氣之先,對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事物、新氣象、新人物保持著軍人藝術家高度的時代擔當和藝術敏感,先后創演了輕歌劇《芳草心》(前線歌劇團1983年)、《特區回旋曲》(總政歌劇團1987年)、《雪域風云》(空政文工團1992年)等劇。《芳草心》的主題歌《小草》,以草喻人,樸素而深情地表現了當代青年的內心世界和精神追求,至今依然深得廣大觀眾的喜愛。

國家大劇院2009年創演的《山村女教師》,它講述的故事、刻畫的人物,是城市姑娘楊彩虹到邊遠貧困山村支教、直至最后在山洪暴發中犧牲的曲折經歷,應是我國歌劇創作中較早表現“教育扶貧”的劇目。

寧波演藝集團創演于2017年的《呦呦鹿鳴》,以我國寧波籍中醫藥科學家、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6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屠呦呦為第一主人公,通過別出心裁的舞臺敘事和富有地域風情的戲劇性音樂,將屠呦呦的成長過程、深奧醫理、枯燥數據和艱難曲折的實驗過程藝術地化為一臺有意味、有看頭、有亮點的生動戲劇,成功實現了現代題材、真人真事、現代科技與歌劇藝術的奇妙遇合,在歌劇舞臺上生動鮮活地塑造了屠呦呦這位當代偉大女科學家秀外慧中、才華出眾、柔情似水、志堅如鋼的知性形象。

新時代的“中國夢”與歌劇擔當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莊嚴宣告:“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努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用歌劇藝術描寫新時代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實現富國強軍的“中國夢”,已成為新時代中國歌劇家的崇高使命和自覺擔當。

服務于國家“脫貧攻堅”戰略,青島演藝集團2017年首演的《馬向陽下鄉記》,以新型喜歌劇的風格和語言組織情節、構建復雜的人物關系和戲劇沖突,最終第一書記馬向陽帶領全村老小從“科技扶貧”走向“科技致富”。繼此之后,2019年山西省歌舞劇院又推出《三把鎖》,在曲折情節、鮮活人物、鄉土氣息濃烈的整體演繹中,得出“打開井鎖聚住人心,打開心鎖凈化魂靈”主題,最終落筆在“精神脫貧”,將本劇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一個新的時代高度。四川涼山藝術家創演于2020年的《聽見索瑪》,描寫涼山彝族“懸崖村”經歷兩次歷史性跨越,在脫貧攻堅最后一年,實現彝族民眾的脫貧崛起。湖南衡陽市歌舞劇團創演于2018年的《田壟之上》,以落實黨中央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聚焦于“創客”主題,反映當代海歸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充滿青春朝氣。

湖北歌劇家出創演、曾入選“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2017年度重點扶持劇目的《有愛才有家》,以湖北公安縣麻豪口鎮福利院已故院長劉德芬23年來敬老如父母、愛孤勝子女的事跡為藍本,關注當前社會特別是農村面臨的養老與撫幼等問題,塑造了一位基層共產黨員的大愛形象。中國歌劇舞劇院2020年首演的音樂會歌劇《老兵張富清》,對2019年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國家授予“共和國勛章”的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做了高度的藝術概括和集中展現。

湖北省歌舞劇院2020年出品的《天使日記》,將發生在武漢、湖北乃至關乎全中國人民和整個人類命運的這場偉大抗擊新冠肺炎之戰搬上歌劇舞臺,塑造了以蘭之念、黃鶴和黃老中醫為代表的醫務工作者不怕犧牲、義無反顧地參與到這場抗疫斗爭之中,充分體現了白衣天使們的醫者仁心與拳拳大愛。

綜觀我國百年歌劇史,其題材取向和形象刻畫的主脈,始終與我們黨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聲氣相通、命運相連;其中不少經典劇目和唱段,已深入億萬觀眾的心頭、傳唱于幾代人的口頭,成為歷久彌新的紅色記憶。

基于此,重溫百年歌劇史,也是一部學習百年黨史真實而又生動的藝術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