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聚焦國際文學院教育:教人們認識并閱讀世界
來源:文藝報 |   2021年09月03日07:50

近期,由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老舍文學院承辦的首屆北京國際文學院院長創新交流會在京舉行。國內外學者通過線上連線的方式,同聚一堂,探討跨文化語境下的作家創作、本國作家的培養計劃、建立“友好文學學院”等話題。本報節選吉狄馬加、劉恒、莉維婭·雷斯、羅季奧諾夫四位的發言,與讀者分享,共同開闊視野。 ——編 者

吉狄馬加(詩人,魯迅文學院院長):作家的培養是很復雜的,如果從更廣闊的意義上來說,是生活培養了作家,也是作家本身的經歷和他的生命歷程培養了他自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作家又要汲取知識,他的閱讀,他的學習,像在魯迅文學院這樣的場所進行思想交流,也是作家獲取知識和精神靈感的一個重要環節。

魯迅文學院專門開辦了國際寫作計劃。國際寫作計劃是國際盛行的一種跨國別、跨語言的文學交流形式。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法國的巴黎圖書沙龍等都是享有盛譽的國際交流項目。歐美國家通過舉辦類似的國際交流活動,極大地提升了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增加了文化輻射力,塑造了國家的文化形象。中國作家協會一直致力于推動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地域間的文學交流,也期待與世界分享中國的文化特性和中國文學的發展現狀。

不同國家、不同創作領域的作家相聚在魯迅文學院,深度體驗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在交流中加深對彼此的文化理解。寫作計劃依托中國作協和魯迅文學院現有聯合合作的外國文學組織資源,廣泛聯系各駐外使館文化處,邀請世界文學研究專家、翻譯家、出版領域的專家共同推薦各個國家的作家、詩人來參加。寫作計劃以文學交流為主,中外作家圍繞共同關心的具有普泛性的文學主題進行研討,各個作家結合自身的經歷從不同的文化背景出發,分享各自的閱讀視野和哲學思考,探討文學書寫對時代的感知,既有思想的交流和語言的碰撞,又有面對面的事件性話題,為進一步開展文學對話、促進各個國家作家深度交流起到了推動作用。

國際寫作計劃繼承和發揚團結凝聚人心的傳統文學精神,使大家在文學的紐帶作用下跨越民族、地域、文化、信仰的壁壘,能歡聚一堂共敘友誼。魯迅文學院安排外國作家與作協直管的報刊社網,包括北京的社會科學院、在京的高校、各地的作協進行座談交流,還邀請國內知名的一線作家、翻譯家、編輯參加交流活動,在交流中不斷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彼此加深對心靈的溝通和理解。

劉恒(作家,北京老舍文學院院長):我始終覺得文學創作比較偏重于個體,文學事業嚴格說來是一個“獨行俠”的事業,是一個孤獨的事業。但我也曾經認為,這些所有熱愛文學的人在精神上像一個獨特的小小的種族一樣,他自己就構成了一個民族。當然,這個分類在民族學上是不能成立的,但是在精神上它是一個象征,就是大家具有相似的理想,而且大家使用的是相似的工具,大家所追求的也是相似的目的。不管我們是生活在北京,還是生活在邊遠的鄉村,或者遠隔重洋生活在一個我們非常陌生的地方,只要我們跟文學發生關系,我們就在精神上產生了非常緊密的聯系。

從這一點出發,每一個個體的獨特的經驗,對其他的文學從業者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辦文學院也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是培養所有有文學志向的人。在我們自己意識到能力不足的時候,為了增強我們的能力,而努力進入一個特定的組織,希望從這里邊吸收自己所需要的營養,讓自己的能力更充沛。非常顯然,我們進入這個狀態之后,所獲取的就是知識,而且是跟我們文學創作、跟我們這個行業有關的知識,這個知識不是在哪兒都可以獲得。有人說我們在家里打開電腦,就可以獲得幾乎是沒有窮盡的知識,為什么偏偏要到文學院里來取得知識呢?這就是我們需要在這個孤獨的事業上從同類的身上得到激勵,得到溫暖。最重要的是,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還有各自不同的觀點和各自不同的人生觀、不同的人生經驗,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彼此的交鋒和交流,它是一個思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相信就好像運動員到競技場上接受磨煉一樣,我們的技藝會得到充分的成長。在這個過程當中,我相信所有參與文學競爭的人都會有所收獲,這也是我們期待國外的同行用真誠、用你們的深刻性或者用你們的善意來對我們提供一些啟發性的經驗。

我們從事的這個職業在當代來說是非常艱難的職業。在世界范圍之內,政治的力量處于所有力量的頭部位置,資本的力量當然也非常強大,而藝術的力量和文學的力量相對弱小,這是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從外觀看到的狀態,但是實際上精神的世界是沒有邊界的,精神的世界、精神的領域比我們現在的現實世界還要廣闊,而且我們的藝術只要是用自己的心血去創造的話,它一旦在精神的土地上扎下根之后,就會千百年地存在,它會永久地激勵我們的后人,激勵他們向善、向美、向真實、向著更美好的世界前進。

莉維婭·雷斯(巴西弗魯米嫩塞聯邦大學副校長、前文學院院長):文學院是人文學科研究的一部分,是文學人才誕生和成長的主要糧倉。這些學院通過穩扎穩打的語言和文學教育,培養學生文學素養和寫作能力,因此,在培養文學人才方面學院功不可沒。在文學院,學生學習文學批評相關的內容,他們思考文學,思考文學和世界的關系。但我認為,我們學院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培養有思想的公民,培養他們的批判精神。在文學院,除了才華橫溢的作家和批評家,我們還致力于培養批判性主體,他們關注世界,對周圍環境、對世界保持敏感。我們培養出來的讀者當然比作家多,不管他們是作家還是評論家,虛構文學的作家、詩人,比起寫作,我們更看重閱讀。

閱讀訓練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在我們這樣一個仍致力于掃盲的國度,閱讀訓練相當重要,理應受到重視,寫作工作坊以及語言和文學研究將對閱讀活動起到鼓勵作用,促進民眾提高個人修養。對我們而言,文學與理解世界緊密相關,也就與公民身份的建立緊密相連。在學院背景下思考文學時,這種話便至關重要,用教育家保羅·弗萊雷教授的話說,教育是人類的主要成就,沒有教育,就不可能培養讀者或作家。對弗萊雷來說,教育意味著教人如何解讀世界,從而改造世界。首先要理解世界,然后才能改變世界。評論家安東尼奧·坎迪多說過,文學人才是訓練過程的結果,這個過程以教育為核心權利,以文學為最終歸宿。安東尼奧·坎迪多的意思是文學是一種權利,一種人權,閱讀文學的權利是人權的一種。對于坎迪多而言文學既不墮落,也不去教化,而是通過把我們口中的善與惡載入文學作品,從而逐漸具有了人性,說它有人性,是因為它讓我們體驗了不同的現實與情景,它是一種知識,提醒著我們要不斷學習。

當我們談論作家和讀者的形成時,我們仍然需要完成巴西文學院的主要任務,即培訓教師。我們當然要培訓作家、評論家,也要培訓研究員,但我們最重要的工作,是讓教師培訓教師,如果我們贊同坎迪多,認識到文學是一種人權,教育應該教我們如何去閱讀世界,以便我們質疑世界改造世界,那么我們在學術上的主要任務,便是對教師進行培訓,去教育并形成未來新的一代,而新一代的主要任務是教更多人如何閱讀和如何閱讀世界。

羅季奧諾夫(漢學家,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東方系常務副主任):圣彼得堡大學可以說是俄羅斯文學的重要搖籃之一,像俄羅斯的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果戈理、布羅德斯基,或者是當代的像布德瓦斯基、阿斯托塔杜爾夫等等,都在我們這里念過書或教過書。

三年前,圣彼得堡大學建立了一個文學創作碩士項目,但是它會帶來什么樣的文學成果,現在說有點早,等再過幾年我們會看到成果。以前我們會說作家不是培養的,而是像鋼鐵那樣煉出來的。比如說果戈理是學歷史的,他在我們的學校教過歷史,但是沒教多長時間,好像是一兩年。他說,我在圣彼得堡大學教書的那幾年是我生活中最痛苦的幾年,我特別不喜歡在學校教書。我們覺得他雖然這樣說,但是他的文學創作還是作出了重要貢獻,因為沒有這個痛苦,他也許無法激起靈感。所以,作家是“煉”出來的。

再比如說屠格涅夫,屠格涅夫也不是學文學的,他是學哲學的,后來也成為了著名的作家。俄羅斯也有一個專門負責培養作家的機構,就是莫斯科的高爾基文學院,我估計他跟魯迅文學院的性質是差不多的。以前是屬于作家協會的,現在屬于獨立的機構,他們專門有作家培養的任務。

說到國際文學交流,以及如何助力民心相通,我們不要忘記翻譯文學。比如,說到中國現當代文學在俄羅斯翻譯也經過了幾個階段,在蘇聯時期最受歡迎的中國作家應該是魯迅、老舍和張天翼三位。蘇聯解體以后,上世紀90年代到2010年翻譯最多的中國作家應該是王蒙、馮驥才和陸文夫。

最近10年讀者和翻譯家的著譯又發生了一些變化,現在翻譯最多的應該是莫言、劉慈欣、曹文軒、余華和劉震云。最近11年,俄羅斯翻譯出版了90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在圣彼得堡大學東方系,就是我們培養文學翻譯的單位,最近11年參與俄羅斯中國當代文學的翻譯有77個專家。從1990年到2010年參與中國文學翻譯的有33個人,現增至77個,明顯增多了。令我高興的是,77個翻譯當中28個人是圣彼得堡大學培養的。另外,在翻譯家當中還有不少人是新西伯利亞大學畢業的或者遠東大學畢業的。圣彼得堡大學和莫斯科大學在翻譯中國文學時為什么能起到那么重要的作用?因為我們專門培養文學翻譯。我們的文學翻譯課有兩年的,從三年級到四年級,我自己就在教授這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