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要把握好網絡媒介素養的四個“度”
青年人在面對當下風云變幻的國際環境和紛繁復雜的媒介環境之時,要努力把握好時代溫度、文化厚度、思想深度、媒介尺度,感受時代溫度、文化厚度帶來的深思,從思想深度開始學會“知行合一”,牢記媒介尺度的界限感和分寸感,保持首尾不懈的誠摯之心,修煉扎實過硬的“精一之功”,培養卓然獨特的文化之力,努力構建符合時代發展的新時代青年人的媒介素養,為營造具有正能量、高能量的清朗的網絡空間助力,為廣大青年人奮進新時代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為中國國家形象塑造和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貢獻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2035年遠景目標而不懈努力!
2021年1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中國網絡文明大會的賀信中指出,“網絡文明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互聯網內容建設,弘揚新風正氣,深化網絡生態治理,網絡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要堅持發展和治理相統一、網上和網下相融合,廣泛匯聚向上向善力量”。更好地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以時代新風塑造和凈化網絡空間,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成為新時代新青年面對新媒介環境的新責任。多個“新”的出現,是媒介變革的砥礪深耕,是網絡用戶以參與者身份共同完成的時代議題,為與時俱進、不忘初心的發展路徑提出新挑戰。
新挑戰勢必帶來新任務,在人們不斷大踏步向前邁進的時刻,亦出現諸多新問題:網絡環境的安全性、社交媒介的浸潤性以及參與度的不斷提升等等,均促使媒介化生存的人們,順應媒介發展的同時,產生較之以往更為復雜的心態,既對位多元化的媒介發展,又展現出與過度娛樂化相契合或者相悖的二元對立狀態。面對不同的心態表征,我們從生存環境出發,對生存樣態進行反思,不難發現新挑戰、新任務與諸多心態產生的根源很可能指向了一個共性的問題:媒介素養。
20世紀30年代以來,伴隨大眾傳媒業發展而出現的媒介素養,根植于大眾的媒介使用效果、信息認知能力,由此推動提高著青年受眾的群體辨識。在回溯由平面走向立體、從視覺走向視聽的媒介發展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欣喜常伴隨深思,媒介素養逐漸成為各個媒介時代的必修課。尤其在當下新媒體時代,人們不再懼怕互聯網的媒介屬性,轉而以某種生活化的姿態擁抱媒介,并使之成為人們在真實與虛擬之間“游走”的介質。在這個心理外化的行為過程中,有人借助媒介完成使命,有人利用媒介達成目的,信息的“好”與“壞”不再絕對化,而指向了更合目的性的思維方式。然而,面對不斷發展的媒介之路,人們會不自覺地發現:當信息公之于眾的時刻,人們的思考能力尤其是辨識能力,實際上可能在不斷下降。因為伴隨信息而來的是他者對信息的解讀、評論與發酵,當你還未思考,即被動地完成了思考。此時,媒介素養所要求的正確評價媒介性質、功能和存在的議題凸顯,建構新時代風朗氣清網絡文明的迫切性凸顯。2021年據第48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高達10.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其中50歲以下網民占71.9%,青年群體依然是互聯網應用使用的主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面對在新媒介環境中出現的紛繁復雜的現象與問題,青年人如何積極適應不斷更新的媒介環境,形成和保持自己的思想定力和是非判斷力,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進行高質量信息內容的生產與傳播,這應當成為當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在網絡新媒體時代,青年人理應就自身媒介素養的建構去把握好四個“度”:時代溫度、文化厚度、思想深度與媒介尺度。
追求火熱的時代溫度。互聯網深刻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構建了全新的媒介環境。從文字圖片到網絡直播,再到短視頻,各種新技術樣態不斷出現,我們周圍的媒介環境也變得龐大而復雜。在日新月異的媒介技術革新和媒介環境變革過程中,青年人應當主動把握時代脈搏,利用好新的媒介技術,掌握新的媒介環境,將時代內涵融入自身的媒介素養的建構中。
如今,VR、AR等虛擬現實、智能的技術正在蓬勃發展,新的媒介技術給我們帶來更加多樣化的手段以記錄這個時代。作為青年人,不能固步自封、自我滿足,不僅要積極了解新的媒介形態,還要主動尋找適合新媒介的話語體系。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發的時候,網絡上出現了醫護人員與方艙醫院患者一起跳舞的短視頻,還有建設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慢直播”,這些樸實而又珍貴的影像,在網絡上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不僅在情感上給人以撫慰和力量,還凸顯出重要的社會價值。
新的媒介環境也為每個人賦予了新的責任。一方面,我們要利用好新媒介技術來記錄和表達我們火熱的現實生活,共同構建新時代富有時代氣息的網絡文化和網絡文明;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清醒和深刻地認識到,要科學正確地利用新的媒介技術,要在新的媒介環境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避免走入違背公序良俗甚至違法犯罪的歧路。廣大青年的媒介素養建構,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好新時代的歷史機遇,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文明環境。
傳承精深的文化厚度。文化的厚度決定了青年人的思想高度,我們青年人應當在網絡新媒體互動過程中,積極傳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價值,體現中國優秀文化的內容,向大眾展現中華文化之美,摒棄情緒化和極端化的宣泄、辱罵甚至網絡暴力。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要在世界文明的激蕩中站穩腳跟,就必須要樹立和突出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網絡媒介中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卓然的魅力。在國外視頻網站走紅的視頻博主李子柒,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網絡新媒體相結合,展現出東方文化的優美氣質,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她創作的視頻在國內和國外都獲得了極高的播放量和關注度,成為了新時代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現象級作品。
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值得每一個青年人去深入挖掘和創造性表達,這其中不僅包含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而且還有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當中的優秀文化。網絡新媒體時代,我們青年更應當利用好新的媒介手段和技術,實現中華文化的創新與表達,培養具有文化厚度的網絡媒介素養,共同樹立廣泛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讓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從而引導和樹立網絡文明新風尚。
培育扎實的思想深度。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造就中華民族與人文發展的基石,當人們在不斷追求進步和奮斗的過程中,將文化賦予思考的權利移植于某種思想高度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從中感悟人性之美好、人性之道義,即中華民族文化講求的“和文化”。“和”是人與外界的天人合一,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生,更是人自我認知的統一。人們從時代的溫度和文化的厚度中收獲成長的果實,更不斷滋養自己,逐漸成為不同領域的播種者。尤其在網絡新媒體時代,播種者即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收割者看似是受眾,又因“傳—受”關系的合一導致身份的合一,人們不再糾結于究竟是“傳”還是“受”,而是將更廣泛的視野放置于信息本身。眾所周知,信息爆炸逐漸常態化,其介質指向短視頻、網絡直播、自媒體等喜聞樂見的視聽新媒體形態,一部手機甚至一塊手表的智能特征成為引線,信息隨處可得。如此帶來一個擺在眼前的議題:當我們借助便捷的新媒體載體第一時間獲得信息的同時,我們很可能也陷入了被動思考的階段,正如上文所述這種“被動”狀態與“尚未思考”之間是對位的,孰真?孰假?真亦假,假亦真?信源、信道與信宿之間的內核關聯又是否與信息傳達的效果相一致?我們究竟應該相信誰?這些議題的出現,均指向了人之所謂人的內核——思想定力。“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定心、定神、定行之力,對每一個在網絡新媒體環境中的網民,尤其是青年人來說,都具有直接、鮮明與迫切的現實意義。面對“弱水三千”的迷失感,青年人應當具有堅定的思想定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理性、廣博的知識所賦予思想以成熟呈現的能力,具有“只取一瓢飲”那般魄力,自覺避免在魚龍混雜的信息狂流中迷失思想的航向。
把握恰當的媒介尺度。無論是成熟的思想,還是建構網絡文明的責任,都終將落腳于一把公平、公正的媒介之尺。它既帶領人類在網絡的幫助下,丈量了世界的寬度和廣度,又以一把戒尺之心,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規訓。誠然,其目的不在于強求具備編解碼能力的我們進行某種思維的規訓,而是直指時代、文化與思想議題共同影響下的一種反思性,更確切說是促使我們學會自省,這是面對某些過度娛樂化現象時保持清醒的頭腦意識,是看他者醉于燈紅酒綠時保持自省的心態平衡,是看遍世間萬物卻明晰其內在的規律真理。習近平總書記致第四屆世界媒體峰會的賀信中指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相互交織、彼此影響,國際格局演變深刻復雜。如何正確回答時代課題,廣泛凝聚世界共識,媒體肩負著重要社會責任”。這更為網絡新媒體時代青年人上了一堂必修課。而諸如藝德等議題的升溫亦表明,尺度不僅指向公眾人物,更借助媒介傳播影響著廣大的受眾。藝術之德與媒介之德之間形成聯動,也對作為網民主體的青年人提出全新的挑戰。
綜上,青年人在面對當下風云變幻的國際環境和紛繁復雜的媒介環境之時,要努力把握好以上四個“度”,感受時代溫度、文化厚度帶來的深思,從思想深度開始學會“知行合一”,牢記媒介尺度的界限感和分寸感,保持首尾不懈的誠摯之心,修煉扎實過硬的“精一之功”,培養卓然獨特的文化之力,努力構建符合時代發展的新時代青年人的媒介素養,為營造具有正能量、高能量的清朗的網絡空間助力,為廣大青年人奮進新時代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為中國國家形象塑造和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貢獻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2035年遠景目標而不懈努力!
(謝辛系北京電影學院視聽傳媒學院副教授,胡雨晨系北京電影學院視聽傳媒學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