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他人,成就自己
在深圳前海采訪的每一天,我遇到的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年輕的面孔。他們給我的共同感覺是全都充滿了朝氣和銳氣。更令我感動的是,這些年輕人的胸中都鼓蕩著澎湃的理想和激情,不是為了賺多少錢、成多大名,而是希望能夠用自己的一份努力,為社會創造財富,推動社會進步,或者通過一己之力去幫到別人,幫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幫助他們創業,幫助他們去開拓市場、去贏得人生的精彩。他們是夢想家也是奮斗者,是千里馬也是伯樂,是活雷鋒也是助人為樂者。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體會到了個人成就的歡樂。在這一大群年輕人身上,我看到了前海美好的未來,也看到了深港合作美好的未來。
洪緯就是這樣一位有志的香港青年。
他是深圳焱信為民創業服務有限公司的創始人。2019年,他到前海來,做的第一個項目就是軟件產品的開發,目的是讓中國所有的企業品牌都擁有自己的社區云平臺。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那些想創業的人能夠像就業一樣創業。在他看來,幫助年輕人創業義不容辭,而大灣區和前海就是一個年輕人的世界。
焱信為民就是專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就業而構建的一個高品質灣區追夢平臺,為灣區青年創業者提供優質的社會資源對接渠道。這個面向創業者的社群平臺是最早入駐前海青年夢工場的港企之一。公司的定位是以灣區創業為主題,以合作互助為價值觀,服務創業社群共發展。
在焱信為民APP的首頁上寫著:“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這,代表著公司的愿景。洪緯這樣解釋公司的名稱:“‘焱’有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意思,‘信’就是誠信。”
洪緯是位70后,出生于福建。小學、中學、大學都是在香港讀的。洪緯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香港一家金融機構工作了5年。
1997年,洪緯離開香港,前往深圳創業。
“那時,這邊有個口號叫‘來了就是深圳人’。它很像一個盛放流動人口的容器,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這里做事,各種邊界被打破了,組合到一起,就會產生一些奇妙的效應。比如,我們經常開玩笑說,一條粵海街道就能比肩美國一座科技城,深圳的產業之間有著強大的內部循環能力。 ”洪緯說。在他看來,深圳就是一扇通往內地的門,對面就是十幾億人的大市場。在此后的20余年間,他輾轉于保險行業和銷售服務對接平臺之間。
他是從軟件開發開始創業的。從1992年到1997年的5年時間,他一直都在做這項工作,因為那時軟件開發的生意很好。而后來,競爭者越來越多,但是這種競爭重點并沒有放在如何為客戶創造價值上,而都在競相追逐短期效益、追逐利潤。其實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洪緯認識到這一點,于是很快便退出了這項競爭。
之后,洪緯決定將自己的公司轉向做互聯網,為港人到深圳來消費提供一個互聯網的平臺。那些年,他一直都在全國各地跑。每次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工作結束了,他想找個地方去消費一下,放松一下,但卻不知該去哪里,他親身體會到了一個港人在內地生活的種種不便。
當時,洪緯已在深圳停留了一兩年,他發現深圳有許多地方都是很好的消費選擇,于是就想去構建一個全方位的互聯網消費平臺。就這樣,他萌發了要開發一款軟件以幫助港人了解在內地應當如何生活消費,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消費場所及去處的建議,亦即幫助港人到內地特別是到深圳來消費。那時,從羅湖口岸過境到深圳來消費的港人,每天的消費金額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洪緯構建的這個消費平臺其實就是一個網站,在網頁上指明了各種消費的設施、消費的頻道、消費的信息等。他還同時在報紙上刊登相關的資訊,從而組成了一個全方位的消費平臺,有點類似于今天的“大眾點評”這種形式。
剛開始時,由于還沒有移動互聯網,洪緯他們偏向于做線下的。1998年到2000年間,他們開發了“深港生活一點通”“深圳生活通”之類的項目。每期在香港的報紙上做4個版的廣告。洪緯派自己的業務經理去同報紙談判。最終談成了一個很好的價錢:每期4個版,一個月的廣告費二三十萬元。
做了一段時間之后,洪緯覺得,在這樣一家新創刊不久的報紙上做廣告還要花那么多錢有點不值得,而且自己是將大量的消費信息免費提供給報紙,這些信息其實也是報紙所需要的。于是,他又親自跑去同那家報紙協商。談判的結果是,洪緯的公司不需要支付一分錢的費用。雙方通過這樣一種合作,達到了雙贏。因為那時還沒有“大眾點評”之類的網站,消費者的消費信息主要就來自他們這些資訊的聚集和提供者。
剛到深圳創業時,洪緯才二十多歲。一個年輕人兩手空空就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因此,所有的工作,包括如何租寫字樓,如何辦注冊公司的手續,如何到人才市場去招人,他都是很盲目的,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他就像螞蟻啃骨頭一樣,一點點地把它啃了下來。
當時,深圳市在甲級寫字樓里一般都設有e站便利站。在其下方有一塊觸摸屏,通過觸摸屏可以自助購票、購物等。進駐e站便利站一個頻道要支付一筆不菲的費用。洪緯也去跟有關機構談判。最后的結果是,對方同意免費提供一個頻道,讓洪緯將他們的消費信息嵌入。后來,洪緯公司運營的這個頻道也成為便利站最主要的一個頻道。洪緯他們提供那些資訊也不需要對方支付費用,因此,這也是達到了一種雙贏。
2013年,洪緯在福田創立了深圳信源互聯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他們選擇了兩個項目,重點做社區云引擎和公司3.0版。公司3.0版讓人們借助電腦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辦公。這樣,從業者就可以在家里上班,免去了往返單位的舟車勞頓,不僅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還能有效地避開城市的堵車問題。另一個社群云引擎項目后來找到了投資者,實現了在保險領域的應用。
就這樣做了兩年。到了2015年,有個香港的同鄉告訴洪緯,前海有一個企業孵化基地深港青年夢工場,很多港企都在那里面做,或許對洪緯會有所幫助。據說,夢工場為港澳青年提供的扶持政策包括租金減免、創業資助、住房支持、拎包入住以及一站式創業服務等。
那時正值夢工場計劃開展新的平臺項目,洪緯便填寫了報名表。很快,他便收到了面試邀請。面試的場面相當隆重。面試考官有好幾位都是上市公司的總裁。洪緯和考官們交流了一下創業的想法,然后就順利地拿到了正式的offer(錄用通知)。
來到前海后,讓他感到很意外的是,這里有專門的創業服務機構可以幫助他,指導他創業;同時,前海方面還給創業補貼,為創業者提供人才房保障等等。
相較洪緯以前租用的辦公地點,夢工場補助后的租房價格便宜了許多。在創業伊始,第一年租金減免幅度竟然達到八成,一年下來可以節省不少錢。以前那些年在創業過程中,洪緯一切都是依靠自己,沒有人幫助他,基本上靠自己獨自在埋頭苦干默默地創業。
他的每一次創業都是盡量去找尋和發現社會的痛點,以期幫助社會解決一些具體問題,讓社會大眾覺得他所做的事是有意義的。譬如,公司3.0這個系統的核心,就是因為城市里堵車嚴重,上班族沒有時間陪伴家人,加上空氣污染嚴重等等,而這些問題全都可以通過比如在家工作來解決。
在深圳創業多年,洪緯深知僅靠自己單打獨斗,一個人創業的艱難和不易。他想到,如果有一個平臺可以供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的創業者分享經驗、整合資源,那么,大家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2019年,焱信為民灣區追夢社群平臺正式創立。洪緯希望社群平臺可以聚集優質創業資源,賦能灣區青年使之能夠像就業一樣創業。目標就是想在大灣區打造一個符合這個時代需要、能夠對社會有貢獻、幫助港澳臺青年更好地融入大灣區的創業生態和創業服務平臺。12月31日,焱信為民創業服務中心拿到了正式的營業執照。社群平臺就像一個廣場,每個人都可以在上面分享信息。在焱信為民APP上,用戶可以建立不同的社群圈子,每個社群成員都有真實、詳細的介紹信息,以方便創業者拓展人脈。
投入運營一兩年來,效果初步顯現。該平臺上已聚集了30萬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20萬活躍的企業家, 1200萬的高端消費群體。焱信為民創業服務,將重點放在舉辦更多的線下的活動和社群的建設上。在社群建設方面,他們將其拆分成5個板塊,每個板塊分別進行鏈接。2020年,他們在前海發展力創學院、在深港青年夢工場舉辦了10多場的活動,每場活動人數都爆滿。
洪緯說:“創立這個社群的本意,不是想要培養或者打造出一個大咖,讓這個大咖像大神一樣給大家做培訓,指導大家怎么做,而是要讓大家彼此互相幫助相互分享。”
因此,焱信為民這個創業平臺和其他平臺最大的區別就是更加尊重創業者,更加相信創業者都是能夠相互幫助促進創業成功的。
焱信為民繞開傳統的做法,建立社區體系。通過碎片化連接的系統,打造無數個各個級的文化社群,再將這些碎片化的系統的節點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一張新的社群網。如此一來,就既能充分發揮各領域里各自的優勢,又能讓各種有效的信息通過一個個節點在社群網中進行流通。
譬如,在“填坑營”的分享中,就做了一個BOT的主題分享,讓很多主要是港澳臺的創業者分享BOT的經驗。又譬如,在和銀行的職員吃飯時,對方告訴洪緯,現在銀行里出臺了一些新的產品,這些產品可以服務于青年的創業。像這種信息,洪緯就會及時在社群網里分享,讓那些有需要的創業者去申請銀行的這些新產品。
焱信為民擁有很好的盈利模式。一是可以通過賣軟件做服務做系統帶來收益,另外還可以適當地收取一些會員費等,譬如舉辦的活動是可以賣門票的。他們幫助創業者去對接一些企業服務,努力讓一切美好的事情發生。雖然它不是一個公益組織,也有創收的要求,但是它更是一個社會組織。洪緯他們投資成立這樣一個社會組織的初心,就是要讓一切美好的事情都可以發生,將一顆好的種子種進土壤茁壯成長,幫助這顆種子在生長過程中避開那些不好的東西。目前,焱信為民的平臺用戶大約有四五千,輻射到整個深圳和香港。下一步,焱信為民計劃立足前海,從技術到細節,將自己的服務做得更扎實。
談到在深圳的生活,洪緯介紹說,第一份工作讓他在全國各地跑了5年,除了西藏沒去過,一二線的城市多數都跑遍了,因此他的適應能力很強,幾乎每個地方他都能適應。前海和深圳他以前也來過。前海給他的最大的感觸是,以前自己是一個人在創業,而到了夢工場后,他覺得自己似乎找到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包括各種孵化器、各種創業服務項目。
今天,他覺得,生活在香港和深圳的差別已很難清晰地區分,除了在香港是講粵語,在深圳是講港普。如果要比較創業環境,香港可能更為方便一些;而如果要說創業氛圍,則是前海和深圳更強。在香港,青年們的生活壓力是比較大的。而深圳無疑是一個新興城市,內地的青年畢業后都會考慮選擇去北上廣深杭工作,在深圳集中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大家都希望有一番作為。加上在深圳這里創業比較容易,深圳有可能是中國最適合創業的一座城市。香港的青年可以更多地到深圳創業,除了能夠給深圳帶來新的文化沖擊,同時也能給香港青年自身帶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在這里,香港青年的未來是大有希望的,是可以有一番作為的。就像周星馳在電影《少林足球》里所說的那樣:“做人如果沒有夢想,和咸魚有什么區別呢?”
而如果你有夢想,最起碼要能看見一點光。如果連一點光都看不見的話,那實際上是很難談論夢想的。在洪緯看來,香港在回歸之后是能夠看見一束光的。因為香港回過頭來遙望,就可以望見自己背靠著一個廣袤的祖國。香港可以通過前海讓內地所有企業可以更好地面向世界。因此,在這個定位上,香港是主動的,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作為一名來深圳創業二十余載的香港青年,洪緯見證了深圳和前海的發展速度。“深圳是我夢想開始的地方,希望有更多的人在深圳圓夢。”這,既是他對深圳的深情祝福和期望,也正是他創辦焱信為民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