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燕:在日常與煙火氣中覓得自己的“屬地”
李燕燕是近來紀實文學領域涌現出來較為突出的一位青年作家,她以廣泛的選題、獨特的視角、扎實的書寫、睿智的思考、真誠的呼喚,不斷推出新作品,出版長篇作品《無聲之辨》《社區現場》《我的聲音,喚你回頭》以及選集《食味人間成百年》等,《山城不可見的故事》《“小升初”上岸記》《老兵變軌記》《雜病記》《穿越焦慮》等中短篇不斷地在《中國作家》《北京文學》《山西文學》《解放軍文藝》上搶眼發表。她的速度不算快但也不慢;她的氣勢不謂洶涌但可謂掘進不止;她的題材數年來不斷擴展。一句話,李燕燕的努力與成就,體現在她找到了屬于自己駕輕就熟展示才華的領域和書寫,得到了從重慶本地到國內紀實領域的普遍認可。
李燕燕的紀實別開生面,可謂另辟蹊徑,甚至形成了可供青年作者觀察并思考的一種創作現象。盤點其紀實作品所關涉的領域,我發現她選材有這么一些特點,便是日常化、生活化、民眾化,比如《食味人間成百年》,比如《小升初上岸記》等,再比如剛剛發表的長篇《創作之傘——中國著作權保護紀事》。區別于山西的紀實創作,燕燕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番天地,另一番氣象,別一種風景,百姓日常、食物風物、娃們升學、鄰家就醫、出門社區、師范生、啞語律師、著作權、老廠子、老工業區等等,“一葉知秋”“移步換景”是其常用的手段和方法,讀其作品,能于敘述和細節之間,感知其悉心觀摩、俯拾皆是、耐心十足以及樂此不彼。似乎什么東西什么素材在燕燕都是隨手拈來,都能成為她筆下的“那一個或這一個”,反正敘寫的都是她生活中的百態,“在看似細碎繁雜的家常中,書寫普通百姓美好堅韌的生存特質”。要看到,她的寫作,推動著紀實文學“走下神壇,走出歷史,繼續現實,繼續開掘”,真正深入到日常生活當中,深入到平凡而瑣碎的鍋米油鹽醬醋茶當中,深入到像你我他一樣普通底層的民眾當中,使“一直心向往之的高大上題材”走向“飛入尋常百姓家”,接地氣、承暖陽、入民心,記錄老百姓既微弱而真切、既散亂而鮮活的毛茸茸生活。縱觀之,紀實在她的筆下,或以“更多跨文體更文學”的元素,或以“宏大敘事下的普通個體”,“但實際上是深入到人性人心的層面,關注更為內在的精神狀態與更為瑰麗廣闊的時代畫卷”,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日常化審美,“涌動出來一種全新的民間生命體驗”。
這種評價一點都不為過。前些日子李燕燕寄給我的長篇《無聲之辯》,就以著名的手語律師唐帥為視點視角,一方面,李燕燕以飽含深情與悲憫情懷真切寫出唐帥的家庭出身、職業選擇、職場成長、理想信念,怎樣從一介父母皆聾啞人自己吃百家飯長大的孩子慢慢成長為一個立志為聾啞弱勢群體作代言的著名手語律師;另一方面,李燕燕以她時而輕快時而沉重的敘述,細致細膩地寫出了當下在聾啞人這么一個特殊群體中法律法意的殘酷存在與不盡然現狀,“讓法治之光照亮無聲世界”,是唐帥的心聲,更是作家李燕燕無聲之辯之嘆、辯聲如劍如虹的吼聲。李燕燕作品日益成熟,并相當具有反思精神,這是讀者和編輯越來越喜歡她的原因所在。“從最初的《燕子的眼睛》,到《社區現場》再到《食味人間成百年》,李燕燕挑戰和涉獵的題材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能夠抓住時代的脈搏,但百變的外殼里是那一顆關注平常人的喜怒哀樂、充滿煙火氣的赤子初心。她的非虛構作品善敘事、故事好、接地氣。”重慶出版集團社科分社副總編輯李子如上評價。《中國作家》紀實版編輯部主任佟鑫也認為:“李燕燕是國內報告文學界近年來比較活躍的青年女作家,創作了很多有影響力的非虛構作品,比如發表在2022年2月的《食味人間成百年》,不僅傳遞了李燕燕對川西特色小食文化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充滿著人文情懷,還通過食物和文化的交織,向讀者傳遞了一種對多元文化和生命本質的探索與追問,并為我們認識和探索不同文化的廣度和深度提供了新的視角。”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燕燕對作品的結構有著很強的駕馭能力,對語言純熟而老到的把握,使她的紀實寫作不僅“慢慢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獨特領域”,并且漸漸形成了獨特的文本風格,這在青年作家中亦難得。作為摯友,我見證著她在自我特色漸趨分明的紀實創作路上,走得心無旁鶩、山高水長、踏實平和。她走得一個腳印一個坑,讓我這個身在遠方的朋友發自內心地高興并且為之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