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兒童報紙《兒童時報》
1930年6月1日,我國第一張兒童報紙——《兒童時報》在歷史文化名城浙江紹興問世。這是一份專供兒童閱讀的綜合性報紙。這張報紙不同于20世紀初期以雜志形式出版的那種“兒童報”,它是單張雙面印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它是我國第一張兒童報紙。
該報是由時任紹興縣教育局督學田錫安等人集資創辦的,田錫安出任社長,編輯主任高天棲,編輯高季琳(即著名作家柯靈)。1931年9月,田錫安調杭州任職,報紙也隨之遷到杭州出版,更名《中國兒童時報》,進一步面向全國發行。報紙期銷量曾突破2.5萬份,讀者遍布國內各省,在鄰國日本、朝鮮和東南亞地區也有訂戶,其影響遠及英國與法國。
《兒童時報》為4開4版,每周一、六印刷發行,其辦報宗旨是“培養社會兒童與科學兒童相結合的新中國兒童”。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除了語言通俗,版面生動活潑外,安排上也頗有特色。創辦初期,報頭每月更換一次,都是由書法好的小朋友書寫的,第一期的報頭就是由紹興縣二小一年生陳瑞云寫的。更名后的《中國兒童時報》的報頭,則是由近代著名教育家、書畫家經亨頤先生題寫,此后一直沿用。
創刊初期的《時報》一版刊登國內、國際時事和兒童新聞,選載的國內外消息,都是經過編者改寫為口語化白話文,盡量解釋事情的經過,不搞進行式的報道,以便于兒童讀者閱覽和理解,同時經常配發一些通俗易懂的短評。其中“今天的紀念日”專欄,簡略地介紹這天與帝國主義簽訂了什么不平等條約或者介紹歷史名人的事跡,融新聞和舊聞于一爐,凸顯愛國主義的思想主題。
比如刊于第1期的《六月份的紀念日》:“三日-禁煙紀念;九日-法國占領安南、英租九龍半島;十一日-漢口慘案;十六日-總理廣州蒙難紀念;十八日-中美天津條約;二十三日-沙基慘案;二十五日-徐錫麟烈士就義;二十六日-中英天津條約;二十七日-中法天津條約”,把歷史上這個月發生的重大事件都刊載出來了。第二、三版則冠以《兒童樂園》刊頭,他們聘請省內外著名的作者,如錢畊莘、豐子愷、潘天壽等人為報紙提供童話、散文、漫畫,豐子愷先生曾為報紙作畫7幅。柯靈在任編輯期間,撰寫的兒歌、新詩、童話、雜記達數百篇。報紙刊載的文章形式多樣,版面編排活潑,即便對于今天的小讀者而言,也同樣有著很大的吸引力。里面雖然有編者和成人的文章,但更多的還是小朋友們自己寫的。
《兒童時報》遷址杭州并更名后,報紙一版為時事綜述版,有要聞、小評(言論);二、三版為科學與文藝版,淺近地為小讀者推介科學知識,刊載文藝作品;第四版為專版《自己的園地》(抗戰時期改名為《自己的崗位》),發表少年兒童自己創作的作品,此外還刊有歌曲、謎語、游戲等內容。
為了培養少年兒童的看報習慣,增進兒童的閱讀能力,激勵兒童的創作興趣,該報除了每期辟有《兒童新聞》《政治社會》《兒童樂園》等專欄,還開辟有兒童征文和“孩子們寫作”等專欄,使報紙保持兒童的特色。抗戰時期,為了使孩子們懂得國家興亡和民族安危,它又先后開辟了《九·一八專號》《中秋專號》,并發表兒童自導自演的劇本《沈陽血》《到喜峰口去》《九·一八以后》等,通過一系列活動對孩子們進行抗日救亡的愛國主義教育。“九·一八”“七七事變”后,《時報》不僅讓兒童了解時事,而且還激發兒童誓雪國恥,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曾發起向讀者籌集現金和慰勞品的活動,并向東北抗日名將馬占山將軍寄贈錦旗和現金,此舉深得杭州各界民眾的信賴和支持,報紙聲譽也得到極大提高。
抗戰勝利后,該報在文藝科學部分做了較多的改革,開辟了“冰兒信箱”“芳兒信箱”等,通過“信箱”跟小朋友們談心。根據小讀者的提議,報紙還出過一期圖畫特刊。限于紹興當時的印刷技術,特刊專程送去上海印刷。在該期特刊中,編輯發行同仁與眾多小朋友見了面,還刊有小作者小讀者的照片。
1949年5月杭州解放,《中國兒童時報》也完成了其應有的歷史使命而停刊,前后歷時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