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世界讀書日丨閱讀與行走,都是理解世界的方式
來源:澎湃新聞 | 羅昕  2025年04月23日08:48

在信息碎片化時代,閱讀與行走如何成為一種更具連接感的生活方式?

在第30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歷史學者羅新、作家楊瀟、文化傳播者楊大壹日前做客亞朵竹居,圍繞“行走的圖書館:跟著文字去遠方”展開對話。

羅新著有《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等作品。長期從事歷史研究與實地調查的他分享了自己近年來圍繞長城展開的行走研究。在他看來,走過山川大地,是理解歷史演進不可替代的路徑。

“我的專業是做北方民族史。在北方民族史里,長城特別重要,它是一種帶有強烈制度性的存在。我一直希望自己在退休之前完成這樣一本書,它關于長城,它能從某種意義上去表達我對這方面問題的看法?!绷_新說,“對我們這個專業的人來說,你還是得到現場去看。看了之后,你才能對你讀到的文本、讀到的那些文獻資料產生一種新的不同的理解?!?/p>

2018年,處在人生轉折點的楊瀟重新踏上1600公里的西南聯大西遷長路。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不時要與大貨車擦肩而過,但沿途山色、水光、鳥鳴、人語與歷史上走在同一條路上的流亡者所見所聞漸漸重疊、交織,乃至對話、共振。

楊瀟從那次《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驛道上尋找西南聯大》的創作經歷談到,當身體處在流動之中,人也更容易與歷史發生連接。他認為,“流動”不僅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理解時間和空間的方式,而閱讀和寫作,正是在這樣的流動中展開。

此外,“帶著空間的閱讀”,也會冒出一種同頻共振的東西。比如他睡前喜歡讀保羅·索魯《老巴塔哥尼亞快車》,“人的身體也很奇妙。你讀的時候,好像就跟他進入到一個空間,你好像真的就在哐當哐當的綠皮火車臥鋪車廂里。你的身體就像一個潮汐一樣,達成了某種同頻共振,然后睡得特別好。”

盡管電子閱讀風行,但紙質閱讀依然是許多人的日常選擇?!渡虾J忻耖喿x狀況調查》顯示,2024年上海市民人均閱讀量超10本。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仍愿意為紙質書留出一塊安靜的空間。

截至目前,亞朵竹居已在全國開設1600多個閱讀空間,藏書量突破百萬冊。今年升級定位為“城市人文故事講述者”,通過主題書單、文化共創、在地聯動等方式,將文化內容融入城市日常。此次活動,還推出“行走的圖書館——跟著文字去遠方”主題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