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叢治辰:作為動詞的西海固文學
來源:文藝報 | 叢治辰  2025年05月30日13:14

西海固文學令人驚喜之處在于,它不僅擁有石舒清、郭文斌、季棟梁、馬金蓮等知名作家,更有大量職業各異、名氣還不是很大、但對文學無比虔誠的作家。他們構成一種基層文學氛圍,一種活躍的文學生活。

西海固作家給了我很多觸動。比如張賢亮,在批評研究界久不被關注,但很多西海固作家說他們喜歡張賢亮,認為他寫出了他們的生活,他筆下的農村和農村的人是他們非常熟悉的,讓他們感到親切、能夠共情。這提醒我們,由書齋里的知識分子來評判文學可能需要反思,至少不應該是唯一的路徑。很多普通讀者對文學的評價標準,很可能和所謂專業讀者不一樣。

西海固作家及文學愛好者們和文學之間有一種血肉聯系,遠比一般寫作、閱讀要深刻得多。對于他們來說,文學不僅是消遣,也不僅是藝術鑒賞的活動,而是深入他們的生活,甚至能夠改變他們的人生。凡姝兒孫已大,不必勞動,用手機寫詩來抵抗“退休”生活的空虛無聊。單小花、馬駿,依靠文學去直面生活中的艱難。最有趣的是康鵬飛,他說他年輕時曾是個社會青年,偶然讀過《平凡的世界》后,便浪子回頭,勤懇勞動,走上文學道路。

這些作家很樸實謙虛,總說自己寫得還不好,還不夠格發表出版,要繼續努力。若以所謂純文學標準,追問題材是否單一、技術是否創新、思想是否深刻,那他們的作品確實可能還有提高空間。但那些作品有直擊人心的力量。有沒有可能,需要反思的是長期以來我們不加反思就接受了的有關“文學”的認識本身?

新時期以來,我們對于文學的認知越來越精英化、技術化,文學或許恰因為此,變得越來越小眾。追溯歷史不難發現,我們發展文學事業的初衷恐怕并非如此。在我們黨對于文學的規劃中,文學不應該是捧在手上僅供閱讀的靜止的存在,它不是名詞,而應該是一個動詞,是像西海固文學那樣的確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多年前我做博士論文時翻閱了大量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北京文藝》,發現里面很多作品的作者是某某廠文學寫作小組,寫的都是工廠里工人們自己的事。文學對于這些工人、農民來說,不是追求藝術、更不是追求名利的工具,而是結構生活的方式,是生活本身。這些作品水平也不見得多高,卻占據很多篇幅。難道作為北京作協主席的老舍約不來名家稿子嗎?顯然并非如此。這或許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我們要在各省市設立作協、創辦刊物。并非每個市每個縣都有重要作家,所以那些刊物不是只為所謂名家大家辦的,而是為當地普通作家和文學愛好者辦的,它們的作用是團結這些文學人,進而讓當地群眾在書寫和閱讀中理解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理解時代的可喜變化。

大作家、名作家或許像燈塔一樣高聳明亮,但再雄偉的燈塔,能照亮的范圍也有限。我們還需要西海固這樣的文學,能夠一盞一盞點亮萬家燈火,文學的影響力才會無遠弗屆。我們同樣應該在這一意義上理解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山鄉巨變創作計劃不只是為了追求所謂文學品質,甚至不僅因為文學能夠表現今天的山鄉巨變,更因為文學也可以在被閱讀、被書寫的過程中,成為一種能動力量,實際地參與、推動山鄉巨變。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