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達:從“文學莊稼”到“文學地標”
這次有幸參加中國作協組織的“新時代西海固文學現象調研活動”。在實地走訪中,很多作家和詩人都告訴我們,他們最初開始文學創作,基本上是源于生活苦悶而想有個述說與表達、有個尋找和追求,完全是一種內在的自發和對文學樸素的熱愛。而寫著寫著,隨著生活的變化和創作的成長,他們從中深化了對生活和社會的思考,才開始真正有些理解了文學,并對文學創作有了更深的熱愛。文學逐漸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閱讀與寫作成為了他們生活的必需。他們的寫作,從“螢火蟲”般自發的敘說需求和精神追求,轉變為自覺的文學創作并聚集“發電”。我感到,正是西海固曾經苦難的過去和現在發生的巨變,這個巨大的社會發展和生活變化的落差感,讓西海固作家的創作心理上也掀起了洶涌波浪。與此同時,文學創作又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生活的理解與對時代的思索。這讓他們創作的作品變得更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文學的力量。
在這次實地考察過程中,西海固地區城市與農村的嶄新面貌,讓我印象十分深刻。比如,城市井然有序的規劃,春意盎然的綠化,曠野中令人矚目的蔬果種植科技大棚,農戶家中的整潔大院,屋舍上的太陽能發電設施等等。這與我上世紀90年代末來到時所見的情景迥然不同,巨大的外在變化讓我心里十分感動和激動。從“苦甲天下”到完成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寧夏再造了新時代的輝煌,而西海固文學在這一輝煌的過程中汲取了相當多的光與熱。西海固文學出現的欣欣向榮的景象,也得益于此。
文學組織化程度的層層提升,也是西海固文學創作成果豐收的重要外在因素之一。中國作協將首個“文學之鄉”授予了西吉縣。寧夏文聯和作協,加強文學創作指導和扶持,在作品創作項目扶持、作品發表、創作培訓和研討、文學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與此同時,西海固各區縣重視本土文學創作和文學陣地建設,加大文學投入。這種系統共向努力和同向發力,有力地創造了良好的文學發展生態。
我們福建與寧夏有著特殊的關系和深厚的感情。近30年閩寧山海情深,福建和寧夏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實現全面小康的偉大歷程中共同攜手,并肩前行。這次參加新時代西海固文學現象調研,我深深感受到了當地作家、詩人對福建的深情厚誼。因此,我也深深感到,在今后閩寧協作發展的道路上,我們福建的作家、詩人們要向西海固的作家、詩人們學習。一是學習他們面對苦難不屈不撓的精神,用文學精神點亮前進的道路,學習他們那種主動融入時代變遷,同時堅守“鄉村情懷”的創作態度。在這次調研中,我多次聽到作家和詩人講述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代帶著一代,點燃并傳遞文學的火炬,這種用文學的“大手”牽著文學的“小手”的傳統,讓西海固的文脈一直傳承匯集。這對我們福建的文學創作很有啟發意義。
(作者系福建文聯副主席、福建作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