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藤:西海固文學的成長密碼
新時代西海固文學現象的崛起給文壇帶來了一股新風,成了新大眾文藝一道帶有泥土芬芳的風景線。解析這一現象成長密碼,總結其成功經驗,對于推進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對于建設書香社會、提高全民素質,都有著積極意義。
密碼之一:生活的巨變。許多人認為西海固文學的崛起是艱苦的自然條件所致,這樣說顯然有些片面。為什么西海固文學在古代沒有崛起,在現代沒有崛起,在當代前三十年也沒有崛起,而只有在改革開放以后才發生了這種現象級的崛起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這里的人民生活發生了巨變。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作家的創作是現實生活在精神上的投射,生活決定著創作的激情和內容。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這片“苦甲天下”的貧瘠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擺脫了貧困,生態得到了改善,社會有了長足發展。這種生活上的巨變,讓許多喜歡寫作的人情不自禁拿起筆來,書寫家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表達他們的家國情懷。
密碼之二:文化的積淀。自然積淀可以形成石油、化石和基礎礦石,而文化積淀則會形成日用而不覺的沛然文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氛圍。這里是古代邊塞詩的發源地之一,邊塞詩忠誠、勇敢、堅忍不拔的文學品格,在這里得以傳承和賡續;這里處于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界帶,多元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為文學提供了豐富的題材;這里還是絲綢之路北路的重要節點,千百年來這片土地見證了商旅、僧侶、使節的往來,促進了文學藝術的交融與傳播。這里的人們雖然貧苦,卻不封閉;雖然缺水,卻不少愛。這種文化積淀所蓄積的熱能和力量,終于在新時代以文學的方式有了一次絢爛的綻放。
密碼之三:組織的扶持。文化是養出來的,文學更需要組織的扶持。在西海固調研,感觸最深的是各級組織對文學和文學愛好者的呵護。從固原市委、市政府,到各縣區黨委政府,他們普遍有這樣一個理念,尊重文學,支持文學,不僅要通過脫貧攻堅富“口袋”,而且要通過文學創作富“腦袋”。中國作協、寧夏作協也對西海固文學厚愛有加。《朔方》《六盤山》以及各縣市區的文學內刊,為寫作者們提供了發表的陣地。生態關乎興衰,正是因為各級組織的大力扶持,為西海固涵養了優良的文學生態,文學才由一簇簇小草、灌木,漸成連片的綠洲和森林,成為新時代文學一道別開生面的景觀。
密碼之四:作家的自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西海固文學現象的形成,離不開當地作家的自覺和努力。調研中采訪的每一位作家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年過五旬的農民詩人曹兵以詩為伴、以夢為馬,活出和寫出了屬于自己、屬于黃土地,也屬于眾多粉絲的精彩;坐在輪椅上的農民婦女王對平,在雜貨鋪記賬本的背面創作小說。她在日記中寫道:“不是我堅強,而是我知道,除了堅強我別無選擇。”白天在餐館洗碗的農民婦女王秀玲,因為編輯部要求以電子版投稿,便到網吧里學習打字,寫出了一篇篇生活氣息濃郁的作品。我們所見到的作家,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勵志故事,每個人都是一篇精彩的小說。
西海固文學現象給我們的啟示有很多,我感觸最深的是,文學生態的涵養至關重要,文學組織的服務至關重要,文學陣地的堅守至關重要,作家的自強不息至關重要。文學的生命力體現在廣袤的大地上,只有厚植文學生態,新時代文學事業才能生生不息。
(作者系遼寧作協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