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在天》:兒歌藝術的文體創新
趙霞以兒童文學學者的身份活躍于學界,她的研究始終扎根于中西兒童文學理論的比較與本土化實踐,近年來更將學術理性與創作感性相結合,先后推出《每個人都是挖呀挖的孩子》等多部散文集,而《北斗在天》作為其首部兒歌集,無疑又是一次跨界的勇敢嘗試。全書收錄了三十余首作品,主題涵蓋自然、童年記憶、現代科技與傳統民俗等,這些創作既是對傳統歌謠形式的繼承,也是對當代生活經驗的回應。作為一名長期深耕兒童文學理論的研究者,趙霞的創作不僅展現了她對兒歌藝術的獨到理解,也透露出學者視角對文體創新的深刻影響。
從整體風格來看,趙霞的兒歌創作呈現出鮮明的雅正美與古典美,這顯然得益于她的學院背景與古典文學積淀?!侗倍吩谔臁芬辉姴捎蒙舷聝啥午R像對仗的結構,首段“北斗在天,/星星點點,/上下照耀,/無際無邊”與次段“北斗在地,/點點星星,/上下耀照,/無邊無際”形成詞序與意象的精準呼應?!靶切屈c點”與“點點星星”的倒置,“照耀”與“耀照”的詞序變換,既保留了傳統歌謠的復沓韻律,又通過空間翻轉的巧思,將北斗衛星的科技意象與傳統天文的浪漫想象交織。這種立體化的形式設計,使簡單的四字句在回環中延展出多維詩意——天與地的鏡像關系暗含現代科技的俯瞰視角,而“無際無邊”的重復則呼應了古典詩歌中“天地悠悠”的永恒感。
類似的嘗試在《蛟龍出海上》中更為明顯?!肮娘L云,/揚波浪”與“風云息,/浪波平”的典雅措辭,將深海探測器的動態轉化為詩詞般的凝練表達。這種以古典語言包裹現代科技主題的創作策略,既保留了兒歌的形式美感,也拓寬了傳統文體的表現邊界。正如她在《創作談》中所言,兒歌的“聲韻遠不只是押韻和句式的整齊”,而需追求“語言的旋律與內容相融相合”。這種對聲韻藝術的自覺追求,使得《北斗在天》中的作品兼具嚴謹的形式美與開闊的意境。
江南地域文化的浸潤,則為趙霞的兒歌注入了細膩柔婉的氣質。《老家》一詩以“ing”韻貫穿始終,從“小溪轉彎是小徑”到“外婆頭上停一?!?,綿密的齊齒呼發音與輕柔的鼻音交織,如同吳儂軟語的輕聲呢喃。這種將個體經驗融入集體記憶的寫法,延續了她在散文創作中對童年書寫的關注,但通過兒歌特有的聲韻節奏,讓情感表達更顯節制含蓄。
《你的和我的》則以繞口令式的語言節奏,通過“這是我的,/那是你的”的簡單對白,逐漸過渡到“我的給你,/你的給我”的共享狀態。聲韻的綿密回環模仿了兒童游戲中的語言互動,而詩末“你有我的,/我有你的”以輕快的語調,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包容性。
在聲韻探索方面,趙霞的實踐尤為值得關注。她不僅借鑒傳統兒歌的三字、七字句式與疊詞手法,更注重音韻的內在聯結?!断奶斓囊雇怼吠ㄟ^“蟋蟀彈琴,/啦啦哩哩。/甲蟲敲鼓,/咚咚滴滴”的擬聲詞堆疊,讓文字本身成為聲音的載體,再現夏夜蟲鳴的喧囂生機。《娃娃》一詩中,“哭”與“笑”、“兔”與“鹿”的降調轉換,暗合母親哄逗孩子時的語音起伏,體現出對口語韻律的敏銳把握。這些創作細節印證了她的創作觀:兒歌需構建“字詞間的同聲呼應或異調互補”。學術視角的音韻分析,使得她的創作既保留傳統歌謠的天然趣味,又帶有學院派的精密考量。
作為學者跨界創作的嘗試,《北斗在天》的價值不僅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其方法論意義。趙霞將學術研究中的跨文化視野帶入兒歌創作,例如《飛船和火箭》借用紹興方言謎語“高高山,低低山”的傳統結構,卻指向航天科技的新意象;《天上開了點心店》以“風婆婆,做面點”的擬人化想象,將自然現象轉化為童話場景,既延續了民間歌謠的幻想傳統,又賦予其現代生活的幽默感。她在創作談中提出的“兒歌音韻學”構想,既是對創作經驗的總結,也為后續研究者開辟了新的理論視角。
縱觀整部詩集,趙霞的兒歌創作呈現出學者的雙重特質:既有對傳統形式的自覺傳承,亦有對現代語言的實驗性探索;既追求詩行的自然流動,又在意聲韻的精密和諧。這種特質使她的作品雖不同于民間歌謠的野性活力,卻開辟了一條雅俗之間的新路。正如詩集后記中所寫的,“童年的星斗照耀在上,通往無邊無際的遠方”。這本詩集既是對傳統的致敬,也是向著未來延伸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