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余紅《洞庭人家》研討分享會在湖南岳陽舉行 名家共論洞庭湖變遷史詩
來源:中國作家網 |   2025年07月07日15:20

7月6日,岳陽籍作家余紅長篇小說《洞庭人家》研討分享會在湖南省岳陽市委宣傳部舉行,王躍文、閻真、彭東明、沈念等作家,與余三定、陳善君等學者齊聚,共同解讀這部入選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作品。

研討會由岳陽市作家協會主席舒文治主持,岳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劉啟峰出席并講話。余友安、段華、黃軍建、楊厚均、劉創、葛取兵、方欣來、袁碩望、萬輝華、蔣正亞、張照生、周愛勇等30多位作家、評論家展開深入研討。

殷切期望:奮力攀登“高原”之上的“高峰”

劉啟峰在講話中說,岳陽是習近平總書記深情眷顧、足跡抵達過的地方。千年古城岳陽,江湖形勝之間,麋鹿歡騰、江豚逐浪、候鳥翩躚;煙火人間之中,時代奔涌、風物流韻、奮斗不息。這片充滿山水靈性的熱土,始終是滋養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與豐厚沃土。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劉啟峰強調,余紅潛心五載、數易其稿創作的《洞庭人家》,以浩渺洞庭為宏大舞臺,以宋家三代為敘事經緯,書寫了改革開放浪潮下的壯闊史詩,熔鑄了激越的開拓精神與深沉的家國情懷,為新時代鄉土文學注入了歷史縱深與人文溫度,是一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希望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以此為契機,牢牢把握精品創作這一中心環節,奮力攀登文藝“高峰”。要深植沃土,情系人民。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撲下身子、沉入生活,將人民群眾作為永恒的表現主體。用心用情講述百姓故事,細膩刻畫群眾心聲,深刻反映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以優秀的作品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引導人。要胸懷大局,書寫時代。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心系國之大者、省之大計、市之大事,傾情謳歌偉大時代與時代中的偉大創造,熱情頌揚廣大干部群眾的火熱實踐,生動展現“巴陵勝狀”的自然生態之美、歷史人文之厚、煙火美食之韻,充分展現中國式現代化新岳陽的團結求索之旅、改革創新之舉、奮進發展之勢。要淬煉修為,德藝雙馨。將崇德尚藝作為畢生追求,自覺把為人、做事、從藝統一起來,不斷提升學養、涵養、修養,時刻保持清醒頭腦與堅定定力,做到自尊自愛、自律自重。善于將社會關注度轉化為作品美譽度,把網絡高流量轉化為創作正能量,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與“十年磨一劍”的執著,潛心創作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文藝精品,充分展示“文藝岳家軍”的時代風采。

岳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余友安表示,余紅以《洞庭人家》為題,突出“洞庭”特色,著眼“人家”變遷,聚焦最具人間溫情的單元,通過對宋氏一門命運的深度書寫,完成了對洞庭湖地區改革發展歷程的一次全景掃描、全程紀錄與深刻審視。“洞庭人家”的“人家”,植根于洞庭湖的壯闊地理與豐饒饋贈,承載著湖區兒女的鄉愁記憶與情感依托,熔鑄著千年不絕的湖湘文脈與岳陽精神。透視時代洪流中湖鄉變遷的歷程,“人家”是時代發展的微型舞臺,是生態覺醒的微觀見證,是鄉情鄉愁的具象承載。“人家”敘事,撬動宏大歷史的獨特力量。“人家”經驗,蘊含鄉村振興的精神密碼。“人家”故事,連接過去未來的文化橋梁。

時代之歌:偉大變革中的生態覺醒

“《洞庭人家》的本質是以洞庭湖為“時空體”,將治水抗洪、企業改制等事件轉化為審美客體,在“水的漣漪”中凝練民族精神。其核心價值正是“用文學重寫歷史”的美學實踐。(劉創語)小說以宋家三代命運為軸,展現改革開放四十余年洞庭湖區從“圍湖造田”到“退田還湖”的生態革命。主人公宋明澤三次創業的坎坷歷程,折射出民營企業家在時代浪潮中的堅守。余紅在創作談中強調:“從掠奪自然到守護自然的轉變,是現代鄉村最深刻的精神覺醒。”

湖南省作家協會原主席王躍文認為,余紅的《洞庭人家》是一部編年史、創業史,從掠奪資源到保護綠水青山,寫出中國發展的縮影;人物群像血肉豐滿,織就了真實的人物畫卷;地理書寫,時空融合,彰顯了文化印記,凸顯了大湖神韻;社會底色,斑駁陸離,大事小說,書寫了時代悲歡和時代變遷。

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閻真認為,《洞庭人家》將個人的家族史和中國的發展史結合起來,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起來,將地方文化色彩與一江碧水結合起來,將宋家和羅家的糾葛、博弈、正邪同國家發展命運、重大歷史事件緊密聯系在一起,畫面感極強。

大湖文學:構筑鄉土文學的新地標

“今天的研討會特別有意義,回歸故事的誕生地、生長地。余紅筆下的曾經滋養無數生靈與故事的洞庭湖,是以主角身份迎來對其靈魂的深度叩問,是文學與故鄉、文學與大湖的一次深情擁抱。”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湖南文學》主編、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沈念說:“《洞庭人家》就像十年禁漁的洞庭湖里躍出水面的一條大魚,在當代文學的大江大湖中劃出了一道閃光的弧線。《洞庭人家》展現的‘大湖精神’——在風浪里摔打出來的堅韌、像湖水一樣廣闊的包容、漁網般密織的人情聯結,以及對天地自然的敬畏——不是什么高深的大道理,而是湖邊人祖祖輩輩活出來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力量。”余紅以小說家的敏銳,更以對故鄉的赤子之心,為“大湖精神”注入了當代性內涵并賦予了文學的血肉。《洞庭人家》是一部作家向故鄉致敬、與故鄉進行深度精神對話的深情之作,也用文字證明了:當文學真正扎根土地,當作家與故鄉建立起血肉相連的精神通道,這部“浸湖水太深”的作品,終將激蕩起超越時空的生命回響。

“洞庭湖是我們的母親湖,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洞庭湖的神話與神秘,靈動與遼闊,讓人想到‘文學是最接近創世紀的’。”湖南理工學院教授劉創認為,余紅在《洞庭人家》中完成了一次典型的“水鄉創世”的文學實踐:她以大湖大水為場景,為源泉,以湖湘精神為光,為靈魂,書寫獨特的大湖文化,讓我們重新回到精神原鄉,找到屬于自己,也屬于這個時代的生命記憶與文明密碼,構建了新時代“水鄉創世”的大湖史詩。小說中呈現的地域風情是大湖史詩的底色,塑造的人物群像是大湖史詩的靈魂,小說表現的時代變遷是大湖史詩的主題,呈現的歷史美學是大湖史詩的支點?。

余紅分享創作歷程時說:“五年間走訪百余位老漁民,調查了三代老湖區人,跟隨巡湖隊見證生態保衛戰。”這些浸入式體驗讓她記錄下“江豚奶爸”何大明等原型人物,更親耳聽到退養企業主的懺悔:“當年只認‘經濟硬道理’,如今才懂綠水青山的珍貴。”洞庭湖邊說洞庭,她曾創作《洞庭春曉》《洞庭秋》《洞庭飛歌》等關于洞庭湖的作品,如今《洞庭人家》將洞庭湖升華為承載文化記憶與時代精神的多重符號,展現了湖湘大地的滄桑巨變與人文溫度,譜寫了一曲敘事浩闊、氣勢恢宏的時代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