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勞埃多維奇·帕特森:蘇美童星和一生追隨普希金的詩人 “他的一生,是生活在兩個世界之間的故事:蘇聯與美國,非洲血統與俄國文化,海軍紀律與詩歌自由”
三歲的詹姆斯·勞埃多維奇·帕特森和他的“第二個母親”柳博芙·彼得羅芙娜·奧爾洛娃以及演員謝爾蓋·德米特里耶維奇·斯托利亞羅夫共同主演了格里戈里·瓦西里耶維奇·亞歷山德羅夫1936年的著名喜劇歌舞電影《大馬戲團》
蘇聯和美國詩人、作家、1936年蘇聯反種族主義著名喜劇歌舞電影《大馬戲團》里的黑白混血童星詹姆斯·勞埃多維奇·帕特森(ДжеймсЛлойдовичПаттерсон)5月22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一家養老院去世,享耆壽91歲。
他的一生頗富傳奇色彩,留下了鮮明的時代印記。
1
《紐約時報》6月25日首先報道了帕特森的死訊。
1932年,來自紐約布朗克斯的21歲裱糊工勞埃德·帕特森跟隨著名詩人、哈萊姆文藝復興運動的主將蘭斯頓·休斯,連同另外20人,組成美國黑人代表團訪問蘇聯,準備拍攝一部揭露美國種族主義的電影。熱情高漲的代表團打算以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方式投入工作,采用與生產突擊隊員同樣的體系,分編為攝制小隊,相互之間展開競賽,并對其他創作集體發起挑戰,真正以布爾什維克的方式為提高電影質量和縮短制作周期而奮斗。不過,出于對美外交斗爭緩和的需要,拍攝計劃無限期擱置了。但在這個短暫的夏天,帕特森見到了烏克蘭畫家和戲劇舞臺設計師薇拉·阿拉洛娃。他們相遇的地點,要么是在大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生前的繆斯莉莉婭·布里克家中,要么是在邁爾霍爾德(梅耶荷德)劇院馬雅可夫斯基戲劇《臭蟲》的彩排現場。總之,勞埃德立刻墜入了愛河并決意留下,共同為第二年的五一節大游行裝飾莫斯科市中心的庫茲涅茨基橋大街。
勞埃德后來入職廣播委員會,成為莫斯科電臺英語對外廣播部的播音員。他和阿拉洛娃的長子詹姆斯(吉米)很快于1933年7月17日在莫斯科出生,隨后又迎來了他的兩個弟弟小勞埃德和湯姆。
詹姆斯三歲時出演了格里戈里·亞歷山德羅夫導演的《大馬戲團》。影片改編自伊利亞·伊利夫、葉甫蓋尼·彼得羅夫和瓦連京·卡塔耶夫創作的戲劇《馬戲團穹頂下》——伊利夫和彼得羅夫也是著名小說《十二把椅子》和《金牛犢》的合作作者。故事描寫美國白人雜耍舞者瑪麗昂·狄克遜因生下可愛的黑小孩吉米而犯下“種族罪行”,淪為民族歧視的受害者,投奔蘇聯后才免于迫害,發揮特長,成為雜技場上的明星。但她對民族友誼一無所知,像往常一樣藏匿了黑孩子。陰險的德國經紀人弗朗茨·馮·克奈席茨為了繼續勒索和剝削瑪麗昂,把黑孩子抱到馬戲場上羞辱她,當眾罵她是“黑人的情婦”。沒想到蘇聯人民根本不在乎人的膚色。那又怎樣? 他們反問留著分頭和小胡子的德國經紀人。“在咱們國家,不管啥樣的孩子,我們都會喜歡。什么膚色的小孩都喜歡。黑小孩,白小孩,哪怕紅皮膚小孩,哪怕是粉條紋或灰斑點的,怎么著都行。”在陣陣歡笑聲中,全場軍民接力傳遞著黑孩子,保護他遠離馮·克奈席茨的毒手。大爺大媽把吉米當寶貝,疼他,愛他,用俄語、格魯吉亞語和意第緒語為他唱搖籃曲。迎來新人生的美國母親也獲得了蘇聯藝術家伊萬·馬丁諾夫的愛情。她抱著黑孩子唱起《祖國之歌》,最后和高舉紅旗的各民族勞動人民一起,匯入了紅場的五一節大游行。
2
《大馬戲團》在蘇聯大受歡迎。片中插曲《祖國之歌》(另譯《祖國進行曲》)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也極為流行。在著名的《外國名歌200首》中,這首歌排在《國際歌》后列第二位。歌中唱道:“我們祖國多么遼闊廣大,它有無數田野和森林……我們驕傲的稱呼是同志,它比一切尊稱都光榮;有這稱呼各處都是家庭,不分人種黑白棕黃紅。”
中華讀書報曾在2014年9月17日刊登《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譯配者薛范的文章,介紹《祖國進行曲》的來龍去脈。文中說:“電影《大馬戲團》是在1936年5月25日公映的,而歌曲《祖國進行曲》早在電影公映之前就已經在電臺中播放了,詞譜也已經在各報刊上刊載。偏遠一些的城鎮,影片拷貝尚未運到,而歌曲早已家喻戶曉。它的歌詞、它的曲調成為人民精神生活中的大事。這年夏天,在莫斯科的索柯爾尼游樂園的開幕典禮上,少說也有一萬人同聲唱這首歌……我國非常有名的、王莘詞曲的《歌唱祖國》,無論從歌詞的構思和表述方式,還是曲式的結構(副歌—正歌—副歌)上,都可明顯看出受杜納耶夫斯基《祖國進行曲》的影響。”
李曉歡在所著《蘇聯電影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1950—1960》一書中提到這首歌時也寫道:“歌詞豪邁激昂、樂曲雄渾寬廣,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和贊美,洋溢著強烈的自豪感,在艱苦的戰爭歲月中,它極大地激發了蘇聯人民的愛國熱情,在當時,其‘受歡迎程度,幾乎使它成為蘇聯的第二國歌……人們唱《祖國進行曲》好像唱民歌一般。1939年5月起,《祖國進行曲》被定為莫斯科電臺每天開播的臺歌,也是許多年以來克里姆林宮鐘聲齊響的旋律’。當時,這首歌也迅速地傳播到其他國家,法國、英國、美國、意大利等國家將歌曲翻譯,介紹給本國聽眾,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在中國,姜椿芳和呂驥早在抗戰期間就將其譯配。新中國成立后的1950年,電影《大馬戲團》上映,影片及歌曲所表達的情感使剛從戰爭中走出來的中國人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首歌便眾口傳唱,傳遍新中國的大街小巷,風靡一時……1993年,當卡林卡合唱團在俄羅斯駐華使館聯誼會上用俄文唱起這首久違的歌時,俄羅斯駐華大使羅高壽興奮異常,他親自彈鋼琴伴奏,熟悉的旋律觸動了大家內心深處的情感,全體來賓包括獨聯體多國的成員情不自禁地加入合唱,大家都是眼含淚水。”
因為這部人人皆知的電影,詹姆斯·帕特森成了蘇聯種族團結的象征,長大以后很多年仍作為小吉米而廣受歡迎。即使在詩歌朗誦會上,聽眾也總是纏著他講述片場往事。
3
當年有一批美國黑人在以沒有種族主義而聞名的蘇聯安家或暫居。他們當中除了勞埃德·帕特森和蘭斯頓·休斯,還有大名鼎鼎的音樂家保羅·羅伯遜。
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后,勞埃德將家人送往大后方斯維爾德洛夫斯克附近的卡希諾村,自己留在莫斯科,繼續做英語電臺的廣播員。他在德軍空襲中受了內傷,后轉往阿穆爾河畔共青城與妻兒團聚,仍從事面向美國西海岸的廣播工作,1942年3月在播音時突然暈倒在麥克風前猝死。兒子詹姆斯后來認為這是空襲留下的腦震蕩并發癥和治療不當所致。
1943年,詹姆斯·帕特森與母親返回莫斯科。薇拉·阿拉洛娃成為時裝設計師,20世紀50年代發掘了蘇聯第一位享譽全球的超級模特、人稱“蘇聯索菲婭·羅蘭”的列吉娜·茲巴爾斯卡婭。帕特森回憶,茲巴爾斯卡婭是他二弟勞埃德·勞埃多維奇25歲死于車禍前最愛的女人。
在《大馬戲團》中扮演主人公瑪麗昂的著名女演員柳博芙·奧爾洛娃沒有孩子,視詹姆斯·帕特森如己出。斯大林生前也非常喜歡并刻意培養他。他入讀里加的納希莫夫海軍學校和列寧格勒的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加入了共青團,先在潛艇上服役,1955年調往黑海艦隊。但他已無機會像普希金的黑人曾外祖父、彼得大帝的非洲教子漢尼拔那樣為國家浴血沙場。數年后,他以海軍上尉軍銜退役,到著名的高爾基文學院深造,1963年出版首部詩集《俄國,非洲》(Россия.Африка)。1967年,他加入了蘇聯作家協會。
終其一生,詹姆斯·帕特森奉同樣有黑人血統的普希金為精神知己,家中一直存有這位19世紀俄國大詩人的死亡面具。
《紐約時報》說,帕特森的作品批判美國對暴力的偏好,同時頌揚蘇聯的美德,這鞏固了他作為種族寬容倡導者的聲譽。他曾代表蘇聯出席1957年在莫斯科舉辦的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多次隨蘇聯作家代表團出訪非洲各地,成為蘇非兄弟情誼和國際主義理想的代言人。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蘇聯文學學者里姆蓋拉·薩利斯指出,帕特森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風格創作,其特點是“思想觀念表達簡明,語言直白,遵循傳統格律與韻腳,慎用隱喻,回避復雜的修辭”。
帕特森出版了九部俄語詩集和散文集。在一首回憶三歲時出演《大馬戲團》的詩《搖籃曲》里,他寫道:“我飛呀飛,一個歡笑的孩子,被蘇維埃強壯而驕傲的雙臂高高舉起。”
4
“詹姆斯·帕特森的一生,是生活在兩個世界之間的故事:蘇聯與美國,非洲血統與俄國文化,海軍紀律與詩歌自由。”俄國新聞網站Newsinfo.Ru在6月24日說,“他將永遠代表著復雜矛盾的20世紀一種罕見的文化融合和一個找到了自我道路的鮮明個人。”
1995年,詹姆斯·帕特森攜母親移居美國。
薇拉·阿拉洛娃2001年8月在美國去世,享耆壽90歲。
晚年的帕特森住在首都華盛頓特區一間簡樸的公寓里,終日與亡母的畫作和自己的回憶為伴。
2022年,他在美國出版了唯一的一本英譯作品《左手記事:一個美國黑人家庭從奴隸制到俄國好萊塢的歷程》(Chronicle ofthe Left Hand: An American Black Family's Story from Slavery to Russia's Hollywood)。該書以帕特森的祖母、美國佃農之女和黑奴后代瑪格麗特·格拉斯科的口吻講述,其俄文原作(Xроникалевойруки)是1964年由莫斯科的青年近衛軍出版社發行的。
帕特森是左撇子,但從小按照蘇聯的教育思想受訓使用右手寫字。在納希莫夫海軍學校上學時,拳擊教練告訴他,“你最好還是用左手,因為你是個拳擊手,我會把你培養成一個好拳擊手。”帕特森晚年告訴采訪者,“但我拒絕當拳擊手,我說我是個詩人,詩人不應該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