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潤八桂 赴一場文學之約——記中國作家“廣西文學周”
南國七月,熱風拂面,文潤八桂。由中國作協社聯部主辦,廣西作協、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承辦的中國作家“廣西文學周”日前在南寧、防城港、河池、崇左火熱舉辦,15場豐富多彩的文學活動,讓優質文學資源直達基層,為當地文學愛好者帶來豐盛的精神食糧,讓文學的甘露潤澤基層創作者的心田。
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
“今年舉辦的中國作家‘廣西文學周’,希望在廣西這片文學的沃土上,通過文學公共服務和志愿服務的‘精準滴灌’,將更多優質文學資源輸送到廣大文學愛好者和讀者身邊。”7月7日,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邱華棟在活動啟動儀式上表示。
本次文學周最大的亮點就是“精準滴灌”、有效對接。“精準滴灌”的內容豐富多彩,有文學公開課、名家進校園、名刊名編改稿會、名家面對面等,聶震寧、王宏甲、楊克、李霄明、徐則臣、孔令燕、黃詠梅、王十月、石一楓等全國知名作家、編輯深入基層,進校園、入企業、訪邊關,與八桂文學愛好者、創作者面對面交流。
“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寫作的最佳歸屬該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王宏甲在“文學照亮生活——中國作家‘文學公開課’”上,深入淺出地講述了文學與時代、文學與人民之間的緊密聯系。他曾為了創作《走向鄉村振興》,兩年間走遍全國100多個鄉村。“文學不僅是個人抒懷,更應承擔起反映時代變遷、展現社會價值的責任。作家要用真實和良知描繪人民生活、記錄社會脈動,善于在平凡中發現偉大,以細致的觀察、真摯的情感去打動人心,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他說。
“我們一定要說,文學像煉鋼一樣有用!”北京作協副主席石一楓在向廣西鋼鐵集團文學愛好者講授“從文學的角度研究人”公開課時說道。他認為,文學最大的功能,就是能讓一個人的生活變得更豐富,有多元化的精神世界。文學創作并非憑空想象,而是源于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深入思考,只有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創作出真正打動人心的作品。
改稿會向來受到基層作家的歡迎。名刊名編走基層改稿會上,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常務副會長李霄明從小說的情節架構、敘事節奏和散文的文化特質等方面,向崇左作家提出了詳細的改稿意見。《作品》雜志社社長、總編輯王十月對河池作家的作品進行了針對性改稿,詳解“寫什么”和“怎么寫”兩大問題。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孔令燕對防城港作家作品進行細致入微的點評,圍繞創作中遇到的瓶頸、怎樣塑造人物個性等問題進行探討。
“我們在家門口就能與名作家、名編輯面對面學習,這對我們基層作者來說是無比珍貴的機會。”都安籍兒童文學作家郭麗莎帶著作品參加改稿會,深受啟發:“既突破創作瓶頸,也拓寬了視野,對今后的寫作方向更明確,信心也更足了。”
妙筆書寫壯美廣西華章
此次文學周跨越山海,作家們在南寧主會場開啟“南風拂面 文潤八桂”主題活動后,分赴防城港、河池、崇左“精準滴灌”:在都安瑤族自治縣的山水詩情間,與基層作者共話閱讀之樂; 在防城港邊海相逢處,與基層作者暢談“筆墨共潮生”;在左江畔的校園里,與師生們講述河流文明、共續花山之緣……
河流是《人民文學》主編徐則臣寫作中的重要部分,運河一直貫穿著他的文學創作,成為他筆下不可或缺的地理符號與精神坐標。面對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的青年學子,他以作品《北上》為例詮釋,“河流就是一部文明史。它不僅影響著岸邊人們的具體生活,其柔軟寬闊、流動性、通向未知遠方的特點,也會塑造人的心靈狀態與精神氣質。”
作為一位專注于探尋和書寫運河文化的作家,徐則臣對正在建設中的平陸運河工程特別關注,對平陸運河為地域帶來新的文化活力抱以深深的期待。他說:“平陸運河不只是一個工程,更是一種文化。它最大的功能首先是運輸,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意義將不僅局限于功能性,而是逐漸產生一種文化上的意義,在人們的精神層面產生深刻的影響。需要創作者們用心去挖掘、書寫屬于這個時代運河文明的華章。”
時隔數十載,中國詩歌學會會長楊克帶著生動的詩歌創作課,回到曾經賦予他詩性情懷的地方。41年前,廣西文學青年楊克與同伴聽說左江崖壁上有畫,懷著激動的心情奔赴探尋,看到左江花山巖畫時心潮澎湃,創作出組詩《走向花山》,組詩發表后受到廣泛關注,被翻譯成多國語種出版。
“這么多年過去了,花山早已成為我心中廣西文化的第一符號,它更像是廣西深埋的文化之根。”楊克感慨道,“《走向花山》是我創作生涯的一個重要起點,從那時起,我的寫作風格雖有變化,但詩歌創作與時代語境始終緊密關聯。今天,從世界文學角度來看,我們的民族文化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處在這片多民族扎根的熱土上,我們要以世界眼光思考民族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既要有民族的獨特性,也要融會貫通世界性的語言和表達,創作出更具時代性、創新性、代表性的民族精品之作。”
文學桂軍再添生生不息動力
歸鄉傳薪火,文心映故里。同樣從廣西“走出去”的中國出版協會全民閱讀工作委員會主任聶震寧、魯迅文學獎得主黃詠梅,兩人走進都安,與河池作家、基層文學愛好者共話“閱讀與寫作的根系力量”。
聶震寧深有感觸地說:“河池是我的家鄉,多年來,每次回鄉我都有收獲。現在作為一名作家和閱讀推廣人,在少數民族地區推廣全民閱讀很有意義,閱讀與寫作也能厚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因’。”在他看來,一個文學繁榮的時代要有良好的閱讀與創作生態,廣西文學正迎來很好的發展機遇,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文藝事業發展,廣西文學有繼往開來的傳統,一批又一批中青年作家不斷成長,文學創作走向了一個新的高地。
“廣西文學擁有優良的傳統,有著良好的‘傳幫帶’根基。”黃詠梅仍記得參加廣西首屆百名青年作家創作會的情景,“那是我第一次參加大型文學活動,也激勵了我堅持走文學創作之路。從廣西出去,現在回到廣西,看到那么多文學創作者和愛好者,感受到廣西文學創作生生不息。”
“無論作家回家,還是名家講課,豐富的活動熱氣騰騰,更加激勵我們基層作者的信心,激發我們為家鄉創作的動力。”“名家名編的創作情懷、真知灼見,令我收獲心靈的感動,點燃寫作的激情,更啟發我以開闊的視野講好廣西故事、中國故事”……參加活動的基層作者收獲滿滿。
近年來,廣西文學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從作家東西首獲茅盾文學獎、3名作家摘獲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到“2024中國文學盛典·駿馬獎之夜”系列活動等,廣西文學發展朝氣蓬勃、成果豐碩,展現了文學桂軍的整體實力和獨特魅力。
“此次文學周的舉辦,是中國作協對八桂大地的一次文學饋贈,是對廣西文學事業發展和廣西作協工作的信任和肯定,將進一步激發廣西文學創作潛力,激活文學創作氛圍。作協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高度重視基層作家培養和文學的社會功能,繼續團結帶領全區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展現廣西特色的精品力作。”廣西文聯主席、廣西作協主席東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