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繁榮發展文藝事業、 建設文化強國作出新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在文藝工作者中引發熱烈反響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田華等8位電影藝術家回信,對電影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在文藝界引發熱烈反響,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深情勉勵讓廣大文藝工作者備受鼓舞、倍感振奮。大家表示,將認真學習領會重要回信精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堅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創作更多謳歌時代精神、抒發人民心聲的精品佳作,為繁榮發展文藝事業、建設文化強國作出新貢獻。
將崇德尚藝作為畢生功課
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寫信人之一、演員陶玉玲激動得熱淚盈眶。“我真的很感動。我們只是做了一點微不足道的工作,總書記卻給予我們這么大的肯定,這是對全體電影人和文藝工作者的鼓舞。我雖然已經91歲了,但請總書記放心,我一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廣大觀眾服務,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陶玉玲表示,自己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希望你們繼續在崇德尚藝上作表率”的要求,發揮好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實際行動帶動更多文藝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人,在新征程上為繁榮發展文藝事業繼續作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文藝工作的高度重視、對文藝工作者的親切關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談到,作為與新中國共同成長的一代人,昔日影像里有太多令人時時想來心潮澎湃的典型人物形象。“那些歷久彌新的經典電影無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精神,無不把愛國之情與報國之志融入電影創作之中,這對于當今電影事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啟迪與借鑒意義。”黃會林表示,要切實將總書記的回信精神轉化為實際行動,堅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勇擔新的文化使命,在教育陣地努力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
北京影協主席、導演黃建新說,習近平總書記給田華等8位藝術家的回信,體現了對全體電影工作者的深情關懷和殷切期望,自己深感責任重大。廣大電影工作者要齊心協力,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進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從現實生活中挖掘更多素材,把人民的故事、時代的精神融入作品中,努力創作更多優秀作品,展現文化自信和電影魅力,讓中國電影更有溫度、更具深度,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
八一電影制片廠原廠長,作家、編劇柳建偉談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充分肯定了電影藝術在時代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對電影工作者提出明確要求,希望大家以8位卓有成就的老藝術家為榜樣,為繁榮發展文藝事業、建設文化強國作出新貢獻。這為廣大文藝工作者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創作精品佳作、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寫信的8位電影藝術家中,年齡最大的已有97歲,最小的也有70歲,還有2位在60多年前就已被評為新中國‘二十二大電影明星’。田華、王心剛和陶玉玲都是八一廠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我作為八一廠的晚輩,更應該向他們學習。”
文藝高峰永遠矗立在生活的平原上
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動情地說:“田華老師主演的《白毛女》和《黨的女兒》,是我在長春電影制片廠從事編劇時的必學影片,正是得益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才能夠創造出人民喜愛的經典形象。我在長影老編劇帶領下,在大慶油田上了深入生活第一課,向生活的大地開鉆,才能打出滾滾原油,為中國電影提供創作能源。深入才能高出,加油才能競跑,扎根生活沃土,才有創作自信。”王興東表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向田華等電影藝術家學習,把深入生活的火炬傳下去,“電影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名片,做強中國電影首先要做強原創劇本,編劇要把扎根生活沃土當作職業信仰”。
“讀了習近平總書記給田華等老藝術家的回信,頗為振奮,也深受鼓舞。”河北省作協名譽主席、作家關仁山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既是對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傳統的深情回望,更為新時代文藝創作標定了新的精神坐標。信中提到的“堅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深刻揭示了文藝創作的本質規律。“老一輩藝術家們用一生證明:文藝的高峰永遠矗立在生活的平原之上。他們的精神像一粒粒種子,提醒我們永遠保持‘匍匐在大地上’的創作姿態。”作家也要堅持扎根生活沃土、反映人民心聲,書寫既有歷史厚重感又飽含人性溫度、廣受人民群眾喜愛的精品力作。
“習近平總書記給8位電影藝術家回信,體現了總書記對電影事業的關懷與期望,亦是對吾輩電影人的鼓勵和鞭策。”導演陳思誠談到,以田華等為代表的前輩們,用一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觀,奉獻了無數經典角色。“我也有幸在拍攝電影《解密》時與陳道明老師合作,他對于藝術理想的堅守與熱愛同樣是我學習的榜樣。觀眾的認可是電影存在的重要價值,我將繼續扎根生活,努力講好與時代共振、觀眾喜聞樂見、留得下來的中國故事,為繁榮中國電影、建設文化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演員劉勁告訴記者:“老一輩藝術家‘戲比天大’的教誨我始終銘刻在心,我時刻謹記‘藝術源于生活’的真諦。”他回憶道,當年為了在《周恩來回延安》中真實呈現周總理抱病工作的狀態,自己一個月減重30斤;在《天寶》的創作中,主創團隊跋涉千里,深入藏族居住地區采風,只為真實還原藏族革命家的精神世界。“這種對藝術的執著堅守,正是中國電影人代代相傳的精神血脈。我們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心靈感悟時代脈搏。”
堅定文化自信,抒發人民心聲
2025年恰逢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也是中國電影應對變化和挑戰的關鍵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和8位電影藝術家鴻雁往來的互動,鼓勵和溫暖了每一位中國電影人。總書記在回信中特別強調,電影工作者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影協副主席、編劇張冀深切感受到:“隨著中國觀眾的本土意識越來越高,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審美也越來越自信。我們作為創作者應該高度關注他們的這一需求,迅速地作出回應,滿足他們的期待。”過去一段時期,電影創作者主要是向外學習電影創作的觀念和技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仍有待加強。年輕創作者應重新回爐學習和閱讀經典,到博物館去,到文化遺跡中去。“以傳統為底去創作,才能邁步飛揚;以民族文化為根去創作,才能向上生長,觸達天空。”
中國影協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說,在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8位電影藝術家回信,意義重大。這既是對中國電影人植根現實、呼應時代的高度肯定,也是對中國電影繼往開來、講好中國故事的殷切期望。8位電影藝術家德藝雙馨、以身作則,為廣大電影人樹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行業榜樣。深入生活、傳承創新,謳歌時代精神,抒發人民心聲,是一代代中國電影人薪火相傳的責任。廣大電影人要繼續不忘初心、兢兢業業,創作出更多讓人民滿意、為人民提供源源不斷精神動力的精品佳作。
“文化自信是電影創作的根基,中華文明豐厚燦爛,電影工作者可以而且應該深入挖掘中華文化,讓電影成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文化。”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當代電影》雜志主編皇甫宜川表示,作為電影理論工作者,我們要發揮好理論和評論的作用:一方面,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為電影創作提供理論支持和批評建議,推動電影藝術的進步;另一方面,要積極傳播優秀電影文化,引導觀眾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觀眾的電影鑒賞水平,營造良好的電影文化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希望藝術家們在新征程上繼續在崇德尚藝上作表率,帶動廣大電影工作者堅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這不僅是對電影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對整個文藝界的精神指引。”中國作協影視文學委員會委員、作家呂錚談到,文化自信是創作的根基,只有立足本土文化,挖掘民族精神內涵,才能創作出更具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的作品。“作為一名作家、編劇,我將以此為激勵,扎根生活、服務人民,讓自己筆下作品真實反映人民心聲與時代脈搏,為繁榮文藝事業、建設文化強國添磚加瓦。”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文藝工作者們表示,將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精神為指引,以老一輩藝術家為榜樣,以崇德尚藝的初心、潛心創作的匠心,努力推出更多經典之作,為廣大人民奉獻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