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帝女花》“大展鴻圖”帶來哪些啟示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陳巧希   2025年07月16日08:44

近日,改編自粵劇《帝女花》旋律的說唱歌曲《大展鴻圖》,在海內外熱播。這首融合傳統唱腔與現代流行元素的歌曲,不僅在短視頻平臺獲得超10億次播放,更在海外引發“自來水”傳播——紐約時代廣場有年輕人自發表演,倫敦唐人街商鋪循環播放,甚至登頂Spotify華語歌手月聽眾數第一名,吸引不少外國網友留言“求翻譯”。一部誕生于1957年的粵劇經典,為何能在68年后以新面貌征服當代觀眾?傳統戲曲的這一次海外“破圈”,有哪些有益經驗值得汲取?

《大展鴻圖》的走紅,首先源于年輕創作者對傳統文化的“轉譯”能力。原作《帝女花》講述的是明末長平公主的悲情故事,歌曲開場,哀婉的“霧煙暗遮世外天”唱腔響起,瞬間把人拉回1959年任劍輝、白雪仙演繹的粵劇經典電影。然而不過三秒,美國嘻哈音樂的碎拍鼓機便轟然切入,將粵劇與現代說唱這兩種看似不搭界的元素,硬生生糅合出一種奇妙的和諧。主創團隊采用短視頻時代的表達手法:前奏保留原版經典梆黃腔調,副歌卻突然切換成強勁鼓點;歌詞中的白話口語等,延續粵劇“舊瓶新酒”的創作,本質是Z世代用自身熟悉的審美語言,完成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觀察B站、抖音等平臺的二次創作,更能發現年輕觀眾的審美偏好:有UP主將歌曲與航天成就混剪,彈幕刷屏“這才是文化自信”;有留學生用粵劇戲服跳街舞,獲贊“文化混搭毫無違和”。這些現象印證了一個趨勢:當代青年不再滿足于被動接受傳統,而是渴望成為文化的“共創者”。他們用剪輯、翻唱、Cosplay等方式,將戲曲變成可參與的活態文化。

《大展鴻圖》的海外走紅,恰似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戲曲國際傳播的潛在路徑。長期以來,戲曲出海面臨“語言門檻高”“形式認知隔閡”“傳播渠道單一”三重障礙。而這次改編作品的成功,提供了啟示:音樂無國界,即使不懂粵語,電子節奏與戲曲唱腔的碰撞本身就能形成審美沖擊。正如有國外說唱圈的reaction博主戲言:“聽完自動想學粵語”,中國戲曲的音律美通過新的表達方式實現了有效傳播。而社交平臺如TikTok, Instagram Reels上challenge挑戰賽的爆發,讓短視頻時代的碎片化傳播成為傳統藝術的“擴音器”。當戲曲唱段成為手機里的“15秒高光時刻”,文化傳播打開了新的大門。

面對現象級傳播,也需清醒認識,要讓“曇花”變“常青”,還需系統發力。在創作端,應鼓勵更多“跨界實驗”。廣東粵劇院近年推出“粵劇+搖滾”livehouse演出,上海越劇團嘗試戲曲主題劇本殺,這些探索證明:傳統藝術的生命力在于不斷被重新詮釋。但需注意,創新不能止于形式拼貼,更要像《大展鴻圖》那樣,抓住經典與時代的共鳴點。在傳播鏈上,要構建“傳統文化IP庫”,戲曲院團可建立經典唱段、服飾紋樣的數字資源庫,降低二次創作門檻,讓一個人人都是戲曲創作者的生態成為可能。最重要的是,要避免陷入“流量焦慮”而導致適得其反。真正的創新,應該既有對傳統的敬畏之心,又有“我手寫我心”的真誠表達。《大展鴻圖》的走紅啟示我們:當90后、00后開始自發為傳統文化“打call”,當戲曲的現代表達能引發全球共鳴,文化傳承的真正密碼或許就在于——給經典一個青春的擁抱,給傳統一個時代的舞臺。這樣的“破圈”,不妨再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