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規(guī)模最大的原生藝術展覽引人思考 是什么讓這些素人創(chuàng)作抵達“無羈之境”
素人寫作正當紅。而事實上,素人藝術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就進入美術館收藏了。新近亮相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無羈之境:洛桑原生藝術收藏與他方視界”,就匯集了瑞士洛桑原生藝術收藏館自上世紀70年代收藏至今的眾多素人藝術作品。52位藝術家總計259件展品,其中還包括4位中國自學藝術家的作品,構成國內規(guī)模最大的原生藝術即素人藝術展覽。
仿佛會跳舞的線條,熱辣得近乎灼目的色彩,那么粗獷又那么生動的石雕……踱步于這個展覽,人們會不禁忘掉所謂的藝術技巧與世俗的審美評價標準。“野性的張力”“澎湃的,自由的,感動人心的”……開展幾天來,觀眾面對展覽頻頻發(fā)出驚嘆,讓素人藝術的光芒終于掩不住了。“‘原生藝術’并非一個流派,而是一種狀態(tài)。”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坦言,今天回顧它的發(fā)展以及那些閃耀的“無名”作者和作品,是希望能夠觸發(fā)一種思考和感知,關于人性,關于語言未形成時的樣態(tài),當然,也關于藝術的未來。有專家指出,在新大眾文藝迎來“全民共創(chuàng)”的時代,對于跨越原生藝術的梳理與呈現,給大眾藝術創(chuàng)作也帶來一些啟發(fā)。
一道道人間坎坷,被他們熬成藝術的高湯
素人藝術在藝術史上的提法是“原生藝術”。這一概念由法國藝術家讓·杜布菲于1945年提出,指的是游離于傳統(tǒng)藝術世界之外自學而成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不知是不是巧合,參展的52位素人藝術家各有各的傳奇人生。“原生藝術的概念蘊含著社會學的維度。”洛桑原生藝術收藏館館長莎拉·隆巴迪提到,這些自學成才的創(chuàng)作者通常從事藍領職業(yè),且往往經歷過不同形式的生命苦難,包括疾病、流亡、貧困、孤獨、監(jiān)禁,以及喪親之痛。但觀眾從展覽中不難發(fā)現,這一道道人間坎坷,為他們打開了創(chuàng)作的契機與豐沛的靈感。
戴面具的人、音樂符號、建筑透視圖、花卉、動物等豐富圖案的奇妙融合,構成阿道夫·沃爾夫利作品的辨識度,而這些密集又充滿節(jié)奏感的視覺結構,竟由簡單的彩色鉛筆繪就。這位創(chuàng)作者大半生在瑞士伯爾尼附近的精神病院中創(chuàng)作,35歲時開始繪畫,最終完成一部壯觀的幻想式自傳,包含25000頁圖畫,以及拼貼、文學創(chuàng)作、音樂曲譜等不同類型創(chuàng)作,構建出異常豐富而復雜的宇宙。
密密匝匝的線條,幾乎填滿每一寸縫隙,由曲線和阿拉伯式花紋縱橫交錯構成的畫面仿佛在微微顫動,拉斐爾·隆內的作品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只見各種剪影輪廓、人的面孔、各式動物和風景逐漸浮現,密集如夢境般的世界在抽象和具象之間不斷演變。出生于佃農家庭,12歲輟學,先后務過農,做過電車售票員、門衛(wèi)、醫(yī)院護理工、郵遞員等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隆內開啟了自發(fā)狀態(tài)的創(chuàng)作,使用鉛筆、圓珠筆、油畫顏料、印度墨水等不斷嘗試。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也特別選取4位中國素人藝術家的作品在此次展覽中呈現。其中郭鳳怡的作品于2007年起就進入洛桑原生藝術收藏館的收藏視野。39歲從工廠病退后,郭鳳怡開始記錄腦中的畫面,她將半人、半植物及象征性形象交織于猶如刺繡線一般精細的線條勾勒出的網絡中,儼然創(chuàng)造出一種多重套層結構,很有特色。而最為中國觀眾熟悉的,或許是曾以剪紙藝術驚艷聯合國的“剪花娘子”庫淑蘭,是陜西咸陽旬邑縣的一名普通農婦,65歲那年一次不慎跌落懸崖,昏睡幾天蘇醒后,她用剪紙撫慰心靈。與其坎坷的家庭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她在剪紙中描繪的一個個充滿生活情感與靈性想象的世界,就像她在光芒萬丈地活著。
不迎合外部評判標準,為自身構筑精神家園
1971年,杜布菲將收藏的5000余件作品捐贈給瑞士洛桑市,成為洛桑原生藝術收藏館的起點與核心。這家美術館如今是全球獨樹一幟致力于原生藝術保存與研究的公共機構,如同一座橋梁般,連接了當代藝術與界外藝術的豐富領域。
隆巴迪說到,原生藝術與體制化藝術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這不僅體現在它更多采用一些非傳統(tǒng)的表達方式,還表現在材料的創(chuàng)新使用上,例如回收材料或非標準媒介的運用”。在此次展覽中,人們能發(fā)現不少這樣的例子。比如阿斯東·托伊舍就善于利用“畫紙”上原有的污漬和撕裂的破口,還常常通過咖啡渣、煙焦油等來增強畫面效果;弗朗茨·雅克喜歡用圓珠筆在舊日歷背面或谷物食品包裝盒紙板上作畫,讓這些充當畫紙的紙片上原本的模切輪廓清晰可見。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不迎合外部評判標準存在,而更像為了自身棲居而構筑的精神家園,成就了原生藝術不容忽視的價值。盡管很多素人藝術家背負著一段艱難的生活,他們的作品并不是苦難和異樣造就的,而是一種他們自己并不認為的天賦,以及被忙忙碌碌的人們忘卻或包裹起來的一些品質——質樸、執(zhí)著和保持真我。
杜布菲曾經說過:“真正的藝術總是出現在人們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在那些無人問津,也無人喚出其名的角落。”在業(yè)內看來,原生藝術家的與眾不同,提供了一種觀察世界的新方式,激勵人們更密切地關注周遭事物,迸發(fā)出藝術創(chuàng)造力,給時下的藝術創(chuàng)作恰能帶來滋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