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融爐《謀殺前夜》:在人性的刀尖上起舞
在知乎短篇懸疑小說領域,核融爐以其獨特的創作風格脫穎而出,成為備受矚目的網絡作家。核融爐的作品數量不多,但每一部都精煉別致,兼具可讀性、思想性與藝術性,連續榮登2023、2024年知乎鹽言故事短篇故事影響力榜,收獲了上萬條讀者好評。
《謀殺前夜》聚焦兇殺案,卻摒棄了傳統偵探破案的模式,以律師或故事主角的視角引導讀者探尋真相,沒有上帝視角和超能力偵探的介入,故事貼近現實,充滿生活氣息,使讀者能夠跟隨人物的講述逐步揭開故事的面紗。隨著故事的推進,讀者往往不知不覺沉浸其中,在跌宕起伏的情節中產生強烈的情緒共鳴。
描畫人心,洞察社會
核融爐的小說尤為關注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命運軌跡,深入挖掘人物犯罪背后的深層原因。她的作品常以“童年的創傷經歷會產生蝴蝶效應,對人的一生都產生重要影響”為切入點,許多兇殺案的主角都是善良的普通人,卻因童年時期嚴重的心理創傷,如來自單親家庭、遭受生活中的不公正待遇等,內心積壓焦慮與壓抑,進而形成邊緣性人格。美國學者瑪莎?斯托特在《當良知沉睡:辨認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中指出,童年受虐會引發諸多負面后果,包括少年犯罪、成年后的抑郁癥、自殺傾向等。核融爐以強烈的人道主義情懷書寫這些心靈創傷者的故事,作品富有精神心理學深度,人物跌宕起伏的悲劇命運給讀者帶來強烈的震撼,在展現人性陰暗面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喚起讀者對人物的深切同情。
核融爐小說的背景設定在當代社會,時間跨度大致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至新世紀初,這一時期社會處于轉型變革階段,為故事增添了豐富的社會內涵。核融爐通過人物的悲劇故事,展現出一定的社會批判性,揭示人物所受不公背后的社會因素,讓讀者感受到命運的無常與殘酷。作品生動地展現了普通人在特定環境下如何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淵,釋放內心的“魔鬼”,聚焦人性的光輝與卑微,引發讀者對人性、對人生、對社會的洞察與思考。
以《祝福》為例,周鴻興的性侵,是將陳淵推向深淵的最初推力;父親的棄之不顧與缺位,在他心上劃下難以愈合的傷痕,母親為他背負著流言蜚語,過度的保護和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陳淵內心的壓抑和扭曲,唯有以“祝福”寄托期盼。陳淵在犯罪的泥沼里越陷越深,表面看是個人的抉擇,實則裹挾著童年創傷、家庭教育缺失等多重枷鎖,折射出命運對個體的無情撥弄。他試圖以殺害周鴻興尋求解脫,卻墜入更深的困局,這不僅引發對救贖方式與意義的叩問,更促使人們反思:社會該如何筑牢防線來守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精心構思,女性立場
核融爐的小說故事性極強,每一篇作品都經過精心構思,善于運用多視角敘事展開故事,故事邏輯嚴密,在敘事上展現出高超的技巧。通過不同人物的視角切換,構筑起充滿懸念的敘事迷宮,讓案件變得撲朔迷離。如在《戲劇課》中,“其實故事發展到現在,前面我所講述的親身經歷,大半都是假的。都是為了最后應對警察,編寫的劇本”,這種敘述控制使故事反轉自然流暢,情節緊湊且充滿吸引力,極大地調動了讀者的好奇心和閱讀期待。
在語言表達上,核融爐的小說適應網絡閱讀的特點,簡潔明快,多采用短句進行敘述,景物描寫和內心描寫較少,邏輯線索清晰,故事推進較快。作者常采用類似拼圖的敘事方式,通過追根溯源的案情追蹤,讓讀者逐步拼湊出完整的故事,既符合網絡時代讀者追求高效閱讀的習慣,又保留了懸疑小說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核融爐的作品明顯受到日本懸疑小說的影響,如在《傷心事》中引用江戶川亂步的話“越是單純的意外,越可能是精心策劃的謀殺”,在《戲劇課》中提及對芥川龍之介《地獄變》的致敬。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小說人物精神性格的塑造上,其筆下人物常常極度偏執,卻又有著自身合理的性格邏輯,富有才華,但命運多舛,讓讀者在感受震撼的同時,對人性的復雜性有更深刻的認識。
作為女性作家,核融爐的作品中存在一種潛在的女性立場。在《謀殺前夜》中,父親形象要么缺席,要么孱弱,與堅韌強大的母親形象形成鮮明對比。如《擇日而亡》中的陳嶺父親早亡,童年時和母親相依為命;《愛情神話》中,賀箏的父親出軌,狠心拋棄了他們母子;《祝福》中,父親面對孩子遭受性侵選擇放棄抗爭,而母親在堅持。這種人物關系設定暗示了故事中人物悲劇性格與父親不作為之間的關聯,彰顯了女性角色的力量感,也在不知不覺間表露一種偏執的女性立場。
一位網友讀者如此評價核融爐:“不僅僅是故事的走線布局讓人拍案叫絕,對于人性的深刻剖析和精準把握更是讓人心服口服。那些令人動容的細節之處,仿佛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在文學的海洋中熠熠生輝,讓人久久回味。”知乎網絡短篇小說創作沒有日更數千乃至上萬字的壓力,核融爐的短篇懸疑小說在敘事、主題、構思等方面展現出獨特魅力,體現了一種可貴的精品化創作態度,作品精巧別致而富有內涵,如一股清風,為網絡短篇小說的繁榮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作者系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