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與全球翻譯家“譯研匯”國際文化工作坊在青島開幕
7月16日上午,位于青島的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漢學中心迎來了一場文學盛事。來自美國、英國、西班牙、土耳其、匈牙利、克羅地亞等國的著名漢學家和翻譯家,以及國內各省份的13位中國作家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了此次國際工作坊的盛大開幕。
世界漢學中心的責任專家孫建華在開幕致辭中,對遠道而來的國外翻譯家和中國作家表示了熱烈的歡迎。他強調,世界漢學中心作為中國文學傳播的重要平臺,多年來致力于組織翻譯活動,積極搭建橋梁,推動中國文學走向全球市場。他預祝此次翻譯家與作家的交流能夠取得圓滿成功,并為中國文學的國際化傳播注入新的活力。
國際寫作中心會長趙晏彪,在致辭中闡述了舉辦此次工作坊的主旨和意義。他回顧了工作坊創立的歷程和一路走來的艱辛,指出當前中國文學“走出去”仍面臨資源集中于少數作家、作家與翻譯家及海外出版市場之間存在信息斷層等瓶頸。為破解這一困局,世界漢學中心和國際寫作中心發起了“中國作家與全球翻譯家‘譯研匯’國際工作坊”,旨在通過搭建翻譯家(海外出版人)與作家的深度對話平臺,精準對接全球市場需求,實現“作家敢出海、翻譯家愿接單、市場有回響”的良好反饋,探索中國文學國際化傳播的新路徑。本次國際工作坊與以往傳統文學交流活動的核心差異,在于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為實現這一目標,活動前期已進行系統性籌備,邀請的海外翻譯家不僅具備扎實的語言轉換能力,更對所在區域的讀者偏好、出版機構選題傾向等市場要素有著深度洞察。他們所分享的市場動態與需求信息,能夠為中國作家提供明確的創作與推廣指引,有效降低作品出海的試錯成本。
與會作家東來作為作家代表發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文學事業蓬勃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國文學需要更多優秀作品融入世界文明的大家庭。希望通過工作坊,能夠增進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學的了解和欣賞,并感謝世界漢學中心為中外文學交流搭建的平臺。
開幕式上,土耳其翻譯家、安卡拉哈茲巴伊拉姆大學東方語言和文化系教授吉來(Giray Fidan)就土耳其語中的中國經典作了精彩演講,詳細介紹了土耳其翻譯的中國文學出版發行狀況,并分析了一本翻譯文學取得成功的要素。
西班牙翻譯家、格拉納達大學翻譯和口譯學院教授高伯譯(Gabriel Garcia-Noblejas)則分享了西班牙的譯介狀況以及西班牙讀者喜歡的中國作家。
匈牙利翻譯家、匈中友好協會主席宗博莉·克拉拉(Zombory Klára)就匈牙利與中國的文學關系,結合本國翻譯現狀及自身翻譯成果,作了詳實的主題演講。
下午,會議繼續進行,英國漢學家、《中國共產黨簡史》英文版譯者蒲華杰(James Trapp)通過遠程傳輸介紹了自己的翻譯工作,并就中國文學如何翻譯、為什么翻譯以及誰讀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北馬其頓翻譯家席曉蘭,就中-馬文化關系和文學映照、東歐市場偏好,也通過遠程傳輸作了主題演講。
全球化智庫外籍專家、美國學者譚嘉煦(Joshua Dominick)作了中國當代小說在美國的翻譯與出版透視的主題演講,深入淺出地闡釋了從翻譯到編輯、作品定位和歸位的過程。
克羅地亞翻譯家伊萬娜·布爾詹、薩格勒布哲學研究所主任盧卡·博爾希奇,就受到東方哲學影響的女性哲學家的翻譯成果、亞歐大陸對中國文學的期待,作了精彩的發言。
翻譯家們共同表示,希望參加活動的作家們的作品能夠成為暢銷書,獲得國外讀者的尊重和青睞。
世界漢學中心的同志還在會議上介紹了中國作家與全球翻譯家國際譯言匯工作坊、中國文化譯研網(CCTSS)及海外譯介與傳播在“走出去”戰略中取得的輝煌成果。與會作家們也對自身的文學創作情況和提交的作品進行了交流和分享。
國際工作坊不僅為中國作家和全球翻譯家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也為推動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增進國際文化交流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國文學將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本次活動為期四天,旨在破解中國文學“走出去”面臨的資源集中化、市場對接低效等核心瓶頸,通過搭建“兼具市場洞察力的譯者”與“擁有優質創作的作家”之間的直接對話平臺,旨在為中國文學作品高效觸達海外讀者群體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