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苦盡柑來遇見你》到《明亮的夜晚》:她們結為彼此的光
今年熱播的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讓無數人被濟州島海女間的情誼深深打動。她們在冰冷海水中日復一日地潛水捕撈,肺部疾病與關節炎是共同的勛章,卻仍在生活的泥沼里為彼此搭起援手。愛純懷孕時,她們悄悄將最肥美的鮑魚留給她;收工后坐在海邊,粗糲的玩笑話里藏著消解疲憊的默契。面對父權枷鎖,她們更是凝成一股勁——齊聲擁護愛純競選漁會會長,那句“若是光禮的女兒便該當選”擲地有聲;堅決攔下想讓金明學潛水的企圖,用行動守護著下一代掙脫苦海的可能。
這種女性之間相互托舉的力量,在崔恩榮的小說《明亮的夜晚》里得到了更安靜、更深刻的回響。小說沒有描繪波瀾壯闊的場面,而是將目光投向韓國家庭的內部,輕聲卻堅定地講述了四代女性的故事。在她們的人生里,血緣有時并非港灣,反而是一代代傳下來的沉重枷鎖。而這部小說最寶貴的部分,就是它讓我們看到,當血緣的連接帶來痛苦時,女性之間主動建立的情誼,如何成為彼此生命里的光,照亮了那段漫長又艱難的夜晚。
《明亮的夜晚》中文版以豆瓣9.0高分躋身年度榜單,絕非偶然。作者崔恩榮對東亞女性心靈史的深刻洞察和溫情筆觸,在中韓讀者中激起了強烈回響。2013年正式步入文壇后,崔恩榮憑借對家族命運與女性代際創傷、和解的書寫,迅速獲得韓國文壇的肯定。這位被韓媒譽為“引領韓國文學未來的年輕力量”的作家,常與韓江、金愛爛并提,但不同的是,她的筆觸更專注家族史詩與跨代際的治愈。她的作品主要聚焦普通女性在荒誕時代里看似微弱卻持久的“微光抗爭”。
韓國作家崔恩榮,出生于1984年, 2013年以中篇小說《祥子的微笑》獲得“作家世界”新人獎后,開始創作之路,代表作有《對我無害之人》《即使不努力》,以及與趙南柱等六位女作家合著的《給賢南哥的信》
而《明亮的夜晚》,正是這種創作理念的集中體現。書里的故事,是從曾祖母李貞善開始的。她的一生,仿佛從出生起就背負著身為女人的原罪,就算心里有再多的不服氣,在那白丁需低頭的年代,反抗也只能是無聲的。婚姻,在彼時的韓國社會,不僅是個人選擇,更常常是女性被規訓與指責的場域,李貞善便因此被指責為“唆使純真男孩犯罪的元兇”。她的一生,仿佛從出生起就背負著身為女人的原罪,就算心里有再多的不服氣,在那白丁需低頭的年代,反抗也只能是無聲的。婚姻,在彼時的韓國社會,不僅是個人選擇,更常常是女性被規訓與指責的場域,李貞善便因此被指責為“唆使純真男孩犯罪的元兇”。
到了祖母英玉這里,痛苦變成了另一種樣子,因為父親酒后一句隨意的承諾,她被推入不幸的婚姻,甚至因為當時不近人情的規定,她一生都無法名正言順地成為女兒美仙的母親。僵硬的倫理與律法,就這樣一點點剝奪著女性的身體主權和作為母親的權利。
“反抗的話會挨兩拳、三拳,而且不會贏。不對抗的話,挨一拳就可以結束。”這句讓人心疼的話,是母親美仙學會的生存辦法。生活的重壓讓她對男性的期待,最終低到“只要不打女人就算好男人”。
血緣,在此刻不是庇護,反而成了傳遞苦難的枷鎖。
就這樣,從曾祖母背負的原罪,到祖母被奪走的母職,再到母親學會的妥協,這條由父權社會編織的鎖鏈,沉重地纏繞在每一代女性的身上,最終也緊緊縛住了主人公智妍,扭曲了她對婚姻的想象,并在她自己的婚姻土壤里埋下了苦澀的根。
但故事并沒有停在黑暗里。當血緣帶來的只有痛苦時,另一種連接開始發出微光。這束光,有時候是幾封信。曾祖母和朋友新雨大嬸,靠著徹夜寫下的字句,在難熬的日子里相互支撐。即使后來各自天涯,書信也未曾中斷。新雨大嬸在信里說:“看到花也好,草也好,都會想起你。看到星星月亮,也會想起你仰臉看它們的樣子。”這份溫暖也延續到了祖母英玉和朋友的女兒喜子身上 。盡管祖母曾因不愿直面傷痛而刻意疏遠回信,喜子和明淑奶奶卻始終不離不棄,熱切期盼著她的只言片語。這些信,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信號,確認著彼此的存在,也照亮了那些獨自前行的夜晚。
曾祖母和朋友新雨大嬸,靠著徹夜寫下的字句,在孤獨的日子里相互支撐。但它更是一次勇敢的同行。母親美仙的朋友明姬阿姨家中有難,美仙毫不猶豫地送去了救命錢。也正是因為這份情誼,美仙在朋友身上看到了“想要抓住人生”的渴望。她第一次不顧丈夫的反對,和明姬阿姨一起踏上了去墨西哥的旅途。
看到這里讓我想起了小說《油炸綠番茄》里的故事。小說里,灑脫不羈的艾姬,將溫柔的露絲從充滿暴力的不幸婚姻中解救出來。她們一起回到小鎮,共同經營起一家汽笛鎮咖啡館,把那里變成了自己的家。這份用行動建立起來的依靠,遠比任何血緣都來得堅實溫暖,她們在困境中的相互扶持,正是最有力的守護。
更有趣的是,《油炸綠番茄》也通過另一條故事線,講述了女性之間精神上的傳承。在現代,一位對生活感到迷茫的女士伊夫琳,正是通過聽老太太妮妮講述艾姬和露絲的往事,才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這和《明亮的夜晚》里,主人公智妍通過閱讀祖母的書信去理解過去的經歷,有著奇妙的共鳴。它們都溫柔地告訴我們,女性的故事本身就蘊含著力量,這種分享與傾聽,足以點亮另一顆孤獨的心。
回到美仙的墨西哥之行,它同樣是一場屬于她自己的“小革命”。那不只是一次簡單的旅行,更是她掙脫日常的枷鎖,第一次為自己而活的開始。所以當她回來時,眼中才會閃爍著前所未有的光彩。無論是危難時的伸手,還是這段共同走向遠方的旅程,都是女性在彼此漆黑的命運里,為對方開拓出的一方明亮天地。
這份光,也是朋友無條件的信任。當主人公智妍離婚后陷入黑暗,無法向任何人訴說時,是好友智友的傾聽和守護,給了她唯一的慰藉。那些她不敢對母親講的秘密和恐懼,她都可以“原原本本地”告訴智友。朋友的理解,讓她有力量在精神的廢墟上,重新把生活建立起來。
就這樣,靠著書信里的問候,危難時的伸手,遠行時的陪伴,和傷心時的傾聽,她們編織了一張巨大的網,將彼此溫柔地托住。
故事的最終,由墨水和思念織就的紐帶完成了閉環。暮年的智妍給遠在德國的喜子寫信,收到了她橫跨半個世紀的回應。喜子澄清了當年的誤會,訴說著對祖母不變的愛與思念,最終促成了喜子與祖母的重逢。
原來,有時候,穿透漫長黑夜的光,不一定來自血緣,而是來自女性之間主動的選擇和守護。當這個世界總是要求女性成為一根蠟燭去照亮別人時,她們卻愿意成為彼此窗臺上那盞安靜的夜燈。她們的光匯集在一起,最終拼湊出了一個完整的黎明。這不僅是一個家族的苦難史,更是一首女性打破宿命、彼此照亮的溫柔詩篇。
愿每個讀到它的靈魂,都能被這份光所觸及,在這“明亮的夜晚”中,找到繼續前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