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志士赴國難 家書抵萬金
來源:人民日報 | 張丁  2025年07月23日08:45

20年前的那個春天,我響應費孝通、季羨林、任繼愈等一批文化學者的倡議,積極投身搶救民間家書活動。我們在家書博物館所征集的家書中,發現抗戰家書格外耀眼:民族危亡時刻,中國軍人、學生、華僑等各階層民眾同仇敵愾,空前團結,家國情懷,催人奮進,每讀一遍都淚流滿面。此后不論是舉辦展覽,還是編寫圖書,重讀這些沉甸甸的家書,都仿佛回到那山河破碎的歲月,恨不得辭別親人,整裝上馬,浴血疆場……

一封封誕生于戰火硝煙中的家書,已經過去80多年,緣何還能鮮活如初,感人肺腑?

首先,抗戰家書的文本真實,內容可信。家書是家人親友之間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原始憑證,具有典型的檔案屬性,是未被雕琢的第一手史料。一封家書,一段歷史,每封家書背后都有一個鮮活的人物,同時聯結著一個家庭。家書反映的歷史真實可信,生動具體。抗戰家書反映了抗戰14年中國人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紙墨之間,原汁原味。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國東北。“熱河邊境已失去一大塊地,中國前途極為危險。”來自四川內江的周平民、周健民兄弟一起參加了“上海青年自愿決死抗日救國團”,兩人攜手隨蒙邊騎兵隊開赴東北抗日前線。他們聯名給父母寫信,陳述報國之志。白山黑水間燃起抗日烽火。趙一曼以血肉之軀忍受了敵人慘無人道的折磨,臨終前給兒子留下遺言:“我最親愛的孩子呵!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吉林愛國士紳于登云,因資助東北抗日義勇軍被捕,他自知難逃一死,在臨刑前留下教子遺書:“你年已不小,本擬父子天年,未想半途分別。”“國難至此已到最后關頭,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大敵當前,作為丈夫和軍人,蔡炳炎選擇了為國盡忠,用生命維護了中國軍人的尊嚴。“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棗宜會戰,張自忠作為集團軍總司令,本可以不必親率部隊出擊,但他不顧部下的再三勸阻,堅持由副總司令留守,自己親率2000多人渡河作戰,直至戰死疆場……捧讀家書,作者仿佛就在我們面前,那鏗鏘的話語、堅強的意志、不屈的精神,時時叩擊我們的心靈。

其次,抗戰家書的情感真摯,情深動人。家書是帶著寫信人感情的文字,字里行間蘊含著的綿綿深情處處打動人心。鐵漢柔情、父子深情、夫妻愛情和愛國之情凝結在一封封家書中,給人們帶來強烈的閱讀震撼。在左權將軍寫給愛妻劉志蘭的信中,既有抗戰到底的堅強決心,也有作為一個丈夫和父親的款款深情:“在閑游與獨坐中,有時總仿佛有你及北北與我在一塊玩著、談著,特別是北北非常調皮,一時在地下,一時爬到媽媽懷里,又由媽媽懷里轉到爸爸懷里來,鬧個不休,真是快樂。”戴安瀾將軍寫給妻子王荷馨的信中,既有“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的戰斗豪情,也有“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的千古遺憾。符克,本是一位家資充裕的華僑青年,甘愿放棄舒適的生活,投身艱苦的抗日戰場。他忙于救亡工作,路過家門而不入,寫信希望父兄原諒:“爸和哥別懷疑和誤會吧!我之自動參加救國工作,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為的是盡自己之天職與能力貢獻于民族解放之前而已。”

一提到抗戰將士,人們往往想到的就是鐵骨錚錚的英雄形象。其實,這些抗戰英雄也是血肉之軀,也是慈祥的父親、孝順的兒子、體貼的丈夫和親近的兄弟。他們在家書中,發自內心地表達了對家人的思念、牽掛和愛。他們把對家人的愛與對祖國的愛結合在一起,面對外敵入侵,挺身而出,捐軀報國。如今,這些帶著寫信人體溫的家書有幸保留下來,使我們能夠聆聽他們的心跳聲,追尋他們的足跡,感受他們無私的家國情懷。

再次,抗戰家書的境界高遠,精神感人。抗戰家書中不僅有家長里短、兒女情長,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華夏兒女不畏強敵、共赴國難、堅貞不屈的民族精神。家書中有很大一部分出自軍人的手筆,有的寫于炮火連天的戰場上。民族危亡時刻,不論將軍,還是士兵,中國軍人表現出了應有的血性和民族氣節,保家衛國而不惜馬革裹尸。他們在走上戰場與敵人英勇搏殺的時候,均抱著必死的決心,用行動實現了從軍報國的誓言。“兒為偉大而生,光榮而死,是我做兒子最后的心意。”這是新四軍戰士程雄走上抗日戰場前寫給父母的辭別書。家書發出3個月后,他就血染沙場。中日第三次長沙會戰,褚定侯率全排官兵堅守瀏陽河北岸。在即將與日軍決戰的前夕,他提筆給大哥寫了一封長達6頁的信,表達了“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軍人氣節。最終全排官兵壯烈殉國,實現了“與陣地共存亡”的遺愿。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從此,泰山鴻毛之論作為一種生死觀成為千古遺訓,有氣節的人都會作出自己的選擇。外敵入侵,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抗戰英烈們訣別父母妻兒,走向戰場,抒寫了一曲曲民族抗戰的壯歌。抗日將士的這種氣節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也是我們最終贏得抗戰勝利的重要原因。

抗戰家書作為研究抗戰歷史的第一手材料,真實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各階層人民的心路歷程,反映了中華民族的頑強抗爭精神。穿越歷史硝煙,重讀一封封感人肺腑的抗戰家書,不僅為了銘記那段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更是為了汲取精神的營養,凝神聚力,開創未來,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