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為師范生群體立像之作 ——讀李燕燕《師范生》
相較小說和詩歌,報告文學和非虛構寫作更為講究它的“選題”。寫作者的關注點,對書寫對象的選擇與挖掘,彰顯著寫作者的敏銳與獨特,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這部作品吸引力的高低。李娟的阿勒泰系列非虛構作品,用質樸而又靈動的文字,為讀者建構了一個充滿生活氣息又飽含詩意遠方的廣袤世界;黃燈的《我的二本學生》等以二本院校學生群體為對象,書寫數量最大卻也最不引人注目的二本學生生活,迅速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與深度共鳴;周齊林的《老漂一族帶娃記》將目光投向跟隨子女進城帶娃的中老年農民群體,選題新穎且獨特……凡此種種,都是力證。因此,遇到李燕燕的《師范生》時,我很快地撕開這本書的塑封,并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讀完了它。于我而言,師范生是我熟悉而又陌生的群體——我本科時讀的是師范專業,青少年時代我在農村接觸的絕大部分中小學老師都是師范生,目前我所教的學生大多也都是師范生,因而我說熟悉;說陌生,是因為師范生是一個無比龐大的群體,他們在中國數十年的發展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身就是觀察中國社會變遷的一個極佳切入點,而我對他們的所知仍然是極為有限的,尤其是那些歷史沿革,那些我目不曾所及的師范生們背后的故事。
這種閱讀迫切,隱含著一種期待。這也是紀實性文學作品與小說的不同之處——盡管《師范生》中很多人物的名字也是虛構的,盡管其中也有作家的藝術處理,但我們仍然相信這些人與事的真實性,仍渴望從他們的故事中得到更多的信息。相比而言,小說中的真實是提煉、壓縮、轉化的真實,而非虛構中的真實則偏向于鋪展的、直面的真實。這些真實,往往來源于作家的田野調查。在《師范生》中,從重慶、貴州到北京、上海,從20世紀80年代的首批中師生到當前再度“師范熱”中的碩士研究生,從教育戰線數十年的堅守者到中途更換賽道的退場者,李燕燕秉承著實證精神,不斷走訪、探尋、傾聽、查閱、記錄,獲得了大量一手資料。
所掌握材料的廣度與深度,影響著一部作品的質地。對于李燕燕來說,這些豐富的素材,既是財富,也是一種挑戰。原因在于,李燕燕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記錄者,還是一名作家——她不滿足于將這些材料進行簡單的堆砌與羅列,而是要通過她具有創造性的眼光與技藝完成篩選、組合與轉化,用藝術化手法呈現中國四十余年來數百萬師范生的命運畫卷。因而,我們看到在《師范生》開篇中的楊大萍、楊小萍以及那場謀劃已久、延宕兩年的二十周年同學聚會,就悄然間構成了本書的重要脈絡。以這條線為支點,楊大萍與妹妹楊小萍、女兒小妮兩代人相繼奔赴教育戰線,是無數師范生家庭的縮影;以歷史發展為主線,從中師生、本科生到研究生,從80年代的“吃公家飯”到90年代的自謀職業再到新世紀的“定向委培”與“優師計劃”,從“走出山村”到“走進山村”,四十余年間師范生群體的起起伏伏也可見蹤跡;以散點為支撐,扎根鄉土的劉麗榮、艱難進城的鄧代林、從鄉村語文教師到專業作家的張遠倫、放棄編制進入私立學校的顧曉軍、邊疆支教的汪小靜、棄教從商的江老板和吳同學、舍己救人的英雄教師王紅旭等等,既是獨一份的命運個體,也是眾多師范生面對生活所作種種抉擇的代表,他們共同構成了數百萬師范生的多樣化面貌??梢哉f,《師范生》以歷史為脈絡,以個體為支撐,試圖透過一個個迷茫的、焦灼的、心酸的、普通的、不凡的、堅守的、創新的、無私的師范生的生活軌跡,為師范生群體立像,為影響千家萬戶命運的教育發展史立像。
為群體立像,尤其是為數以百萬計的、遍布在中國廣袤大地各處的、橫跨不同歷史時期的師范生群體立像,難度自然不小。李燕燕的敘事策略之一是以代表性人物為個案,以獨特的細節打動人心。比如,1992年不到二十歲就開始帶領一群鄉村少年沖擊“華羅庚金杯”少年邀請賽的陳小偉,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陳小偉在從教生涯中獲得一沓沓獎狀,帶出一大批優秀學生,讓一個不起眼的村小遠近聞名。他有豐富的競賽輔導經驗,已經集結成書,卻因出版費過高而無力出版。作為一個純粹的教書匠,陳小偉不走關系不送禮,不套近乎不邀約,只堅守著他為人子的孝道與為人師的師道,數十年如一日地保持著他的初心與擔當?!霸l野,陪著母親,看著孩子們長出翅膀遠走高飛,我打心眼兒里高興?!崩钛嘌嘤脭登ё值墓P墨,勾勒出了一個平凡而又非凡、令人尊敬又多少令人惋惜的鄉村教師形象。
作為一個作家,僅僅記錄是遠遠不夠的,藝術化記錄也是不夠的,還應當有個體化的感受、思索、探究、發現與判斷。在《師范生》中,我們還看到李燕燕用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官方文件、時評報道等佐證材料,對師范生群體的生活與命運進行深度思索。換而言之,她不僅僅記錄他們是誰、做了什么、為了什么,還試圖探究個體命運與時代變革的復雜關系,探究師范生、教育制度與國家發展的種種關聯。當然,這些藝術化的記錄,無法囊括這數量龐大的、遍布祖國各地的、影響千家萬戶的師范生全體樣貌,但總能讓我們從中了解這一群體的歷史與現狀,能讓我們略見一斑;這些思索與探究,未必有最終的、唯一的答案,但足以見出一個作家的敏銳、情懷與使命。為師范生群體立像,記錄一代代師范生的生活,讓人了解師范生群體,進而引發更多人關注師范生群體,去發現更多師范生背后的動人故事——《師范生》更廣闊的的意義,正在于此。
2025.7.2
(個人簡介:徐威,1991年生,中山大學文學博士,惠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兼任惠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在《人民文學》《作品》《天涯》《詩刊》《中國詩歌》《當代作家評論》《南方文壇》《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等發表作品小說、詩歌、評論四十余萬字。著有《群像與個體——“90后文學”論稿》《文學的輕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