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羽、溢青《面紗》:聚焦現實議題,探索人性深度
7月21日,由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浙江省作家協會與閱文集團主辦的郭羽、溢青《面紗》作品研討會在線上召開。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浙江作協黨組書記葉彤,閱文集團副總編輯田志國,專家、評論家白燁、歐陽友權、周志雄、夏烈、烏蘭其木格、程天翔、涂國文、湯俏、周敏、戰玉冰、諶幸,責編陳悅桐等20余人參加研討會。會議由何弘主持。
《面紗》以懸疑類型為外殼,直指網絡暴力這一社會問題,通過女主角黎敏被誣陷、遭遇“社會性死亡”,最終整容復仇的悲劇鏈,展現出網絡輿論對人產生的深重傷害,觸及了網絡時代社會治理的深層困境。
何弘表示,《面紗》以文學的方式回應了“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哲學命題,它揭示人不僅是生物性存在,更是精神性存在,這種對人性困境的洞察,使作品具備了超越類型小說的思想重量。《面紗》證明了網絡文學完全能在保持可讀性的同時,實現思想內涵與藝術價值的躍升,期待這樣的作品能推動行業共識,使網絡文學真正走上主流化、精品化的進程。葉彤指出,《面紗》以懸疑敘事為方法,揭示了網絡輿論場的非理性與個體命運的脆弱性,其問題意識和現實關懷為浙江網絡文學創作提供了新范式。
與會專家認為,《面紗》創新了敘事結構,某種程度上突破了類型小說的創作局限。小說采用“雙案件+雙空間+雙女主”的復合結構,通過多線交織的敘事和顛覆性反轉,增強了懸疑張力。循環多線敘事和復雜人物群像,打破了傳統懸疑小說的單一邏輯,而把花枝島作為集中一切關系與矛盾的“舞臺”,又巧妙平衡了現實感與傳奇性,展現了社會派懸疑的深度和藝術性。
此外,《面紗》不僅揭露了網絡暴力的荒謬與殘酷,更通過人物命運的糾葛,叩問人性弱點與社會倫理困境。小說將高考冒名頂替、重男輕女等議題融入情節,賦予了作品現實厚重感。“身份錯位”作為核心隱喻貫穿全書,揭示了網絡時代“群體正義”背后的道德盲區,呼吁的是對個體尊嚴真正的尊重。
郭羽、溢青坦言,社會派懸疑最大的魅力不在精巧的詭計,而在人心,《面紗》里的每一個謎團的背后,其實都是人性的抉擇。他們想借作品中人物的命運,描畫出普通人在時代褶皺里的掙扎與堅守。“面紗是透明的,人人似可望見其后的陰影輪廓,卻又都心照不宣地維持著那份沉默的模糊。‘面紗’之名,也是對這種集體性回避的一個隱喻。我們懷著一種希望,希望我們都有勇氣揭開面紗,辨認那些我們不敢直視的陰影,也辨認陰影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