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韻新生》:短劇讓傳統文化找到新的落點
書畫修復,是一項頗受年輕網友關注的工作,在社交媒體上,有些書畫修復師所展示的工作與生活細節吸引了不少人關注,在古畫修復愛好者看來,這已經不僅是一項工作,而是融合了諸多神秘、浪漫與理想主義色彩的事業。央視頻與紅果短劇聯合出品的短劇《墨韻新生》,就是在此背景下,由書畫修復題材小說《紙上煙云》改編而成。
篇幅雖短,但《墨韻新生》卻擁有屬于一部長劇的看點:在類型元素上,書畫修復起到了開篇布局、劇終落點、劇情穿針引線的作用,尋寶、探險、解謎等元素的糅合,讓這部短劇在強類型風格的助推下,擁有了多角度切入的看點;在人物關系上,市井出身的假畫販子吳墨林與科舉出身的圖籍司主事劉定之,因對書畫的共同熱愛,而打破了身份的界限,成為并肩而行的好友,康熙皇帝安插的李雙雙,在與吳墨林、劉定之有了共同的經歷之后,也站在了兩人這一邊,在“藝術尊嚴與政治權力”的爭斗中,屬于“藝術”的力量最終占了上風。
《墨韻新生》還重點講到了一個關于書畫文物收藏的永恒話題,珍貴文物在“藏于宮廷”在“藏于民間”之間,究竟哪一種更為珍貴?吳墨林在與康熙皇帝的對話中,就直言不諱地提出,珍貴書畫成為皇家的一家賞玩之物,天下學畫之人,很少見到上佳的古畫,若是沒有好的范本,該如何學到古人的繪畫精髓?促使吳墨林作出此論的原因,恰是在見識了古畫的魅力之后,他對自己那些能仿冒至八九成的偽作產生了厭棄之心——假畫再像,也不及真畫的萬分之一,而若民間假畫泛濫,則書畫藝術會遭到致命打擊,讓書畫文物“藏于民間”,才可以使得書畫墨韻,得到傳承與新生。
《墨韻新生》在表達書畫之于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時,沒用使用“豪言壯語”,而是將其化在小人物的個性與文化覺醒當中,這是短劇的一大特點——擅長從人性角度窺探到真理的輪廓,并通過言行使真理與行動渾然一體。當短劇與傳統文化迎面相撞,觀眾會發覺,在揚長避短方面,短劇有了質的變化,而傳統文化因為有了新媒介載體,在受眾接受度方面,也有了令人感到非常親近與真實的觀感。短劇讓傳統文化、技藝、知識,找到了新的落點。
短劇創作的主流化之路,早已超越“娛樂性”與“嚴肅性”的對立。成熟的創作者正以短劇為容器,淬煉多元題材的精神內核。《墨韻新生》的成功,不僅將書畫修復這一小眾技藝推向大眾視野,更開辟了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通道。它讓我們看到:傳統文化并非博物館中的標本,而是流動的基因——當年輕人因一部短劇而駐足欣賞一幅古畫的修復過程,當市井對話里開始談論古畫修復的秘密與玄機,文化便完成了從“保存”到“生長”的蛻變。這種浸潤日常的風雅,終將成為抵御浮躁的磐石,讓中華文脈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生出更堅韌的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