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范詠戈:仰望一位革命作家的精神海拔
來源:解放軍報 | 范詠戈  2025年07月28日08:51

劉白羽和劉丹的著作《激流勇進——我的成長之路》(以下簡稱《激流勇進》),是一部捧讀后令人印象深刻的長篇文學傳記。作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杰出代表,劉白羽兼具老延安、老軍人、老黨員等多重身份。他不僅是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見證者,也是我國文藝界歷次很多重要歷史事件的參與者。這部作品記錄了劉白羽的成長歷程,有助于啟迪后人、激勵讀者。

多年前,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劉白羽,在寫完90余萬字的文學自傳《心靈的歷程》后,還有一個未了的心愿:想把自己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歷再寫一部續集。由于精力不逮,他于是采取了本人口述,其女兒劉丹錄音整理的方式來進行。從2004年錄音完成,到2005年劉白羽辭世,再到2025年該書正式出版,父女完成了這場長達20年的精神接力。

讀罷作品,筆者不由得感嘆,劉白羽近90年的生命歷程是在不斷探路與“闖關”中走來的——劉白羽少年時期接受了革命進步思想的熏陶,在愛國情懷的驅使下,毅然投筆從戎,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并且,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見證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程,親歷了解放東北、華北等多次戰役。而且,他還在抗美援朝時期兩次赴朝,寫出了多部歌頌祖國和人民的動人篇章。

書中提到,1937年深秋的黃河岸邊,風卷著黃沙,撲打著8個準備過黃河奔赴根據地的青年。在渡河遇到危險時,兩位同伴猶豫了。劉白羽則堅定地說:“河對岸有槍聲,那才是中國人該去的地方。”就這樣,他們6人的渡河小組在暮色中破浪前行,船工的號子與遠處的炮聲交響,成為他革命生涯的序曲。這段經歷后來被寫入《心靈的歷程》。

劉白羽晚年回顧這一段經歷時,認為這是自己一生當中最正確的選擇。我國古代便有楊朱“見歧路而哭之”的故事。可見,追求真理、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是何其不易。當劉白羽歷經生死考驗,從臨汾的八路軍總部抵達革命圣地延安時,他完成了人生中“脫胎換骨”的成長。

到達延安之后,劉白羽給毛澤東同志寫信,表達了自己想上前線的強烈愿望。毛澤東認定這位青年“頗為認真”,于是親自為他書寫“通行證”,安排他與美國觀察員卡爾遜上校一同前往抗日前線進行實地考察。經歷了前線炮火的洗禮,劉白羽再次返回延安。通過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尤其是延安整風運動,他深刻認識到并徹底拋棄了自身的小資產階級“尾巴”,實現了個人身份的重新定位,樹立起堅定的革命信仰,構建起三維精神坐標:首先是一個共產黨員,其次是一名革命軍人,最后才是一位作家。

因此,這本書之所以能夠令人一唱三嘆、拳拳服膺,就在于主人公劉白羽用一生寫下對革命事業的忠誠、信仰的堅定。

《激流勇進》還深情記下劉白羽在自知生命無多時寫下的那份遺囑:“人生總有終結,當我向黨最后告別時,想到沒有違背入黨誓言,也就可以安然而去了。我已八十有五,特寫下如下遺言:一、我的遺體交給醫院解剖,如尚有有用器官,能給人一點生命力,是最好的事。二、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三、不發訃告。四、不登報。五、遺體火化,骨灰與我妻子汪琦同志的骨灰一道投入大海的洶涌波濤。六、希望我的親朋,不要因為我的死而悲哀,恩格斯說物質不滅,這里有熄滅,那里就新生,人們應當為我的新生而高興。七、我的遺物是永恒不死的,我將我的手稿,我寫的書,我編的書,我寫作的桌椅及文具,我獲得的獎章、獎狀,我保存的各種藝術品、字、畫,我所有的照片,以及我最愛的書,都全部集中交給國家——中國現代文學館。親愛的黨!我信心百倍,無限衷情,相信我們的黨萬代輝煌!”這擲地作金石聲的遺囑,既是一位革命軍人的生命總結,也是令人高山仰止、見賢思齊的境界,更是穿越時空的精神力量!

《激流勇進》的獨特之處,在于劉丹以雙重身份完成創作:作為女兒,她還原了父親生活中的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作為研究者,其依照父親生前口述錄音,保持了自傳的真實性與文學性的統一。

在書的結構、敘述上,作者力求達到“顏筋柳骨”、體大思精。編年的結構之外穿插抒懷,筆端的激情有“劉白羽風”,沒有“代言”的感覺。

尤其是書的結尾,劉白羽回顧自己的一生時,提煉出4個“何其有幸”:“何其有幸!雖然出身于沒落腐朽的封建大家,但我在新文學、新思想的啟發下,沒有墮落,沒有沉淪,沒有袖手旁觀……將自己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幸運地成為革命隊伍的一員……;何其有幸!作為一個年輕的革命者,我曾親身受到毛主席、朱總司令和周總理的親切關懷和教導,受益終身……;何其有幸!我在延河寶塔山下結識了我的終身伴侶汪琦,她是我一生的摯愛……;何其有幸!在我年輕的時候,就遇到了并結識了那么多志同道合的親密戰友、同志和朋友……沒有他們,我的生命將不會如此豐富多彩。”作品以抒情的筆觸寫出劉白羽明德惟馨的心聲,這樣的文字情動于衷,擲地有聲!

在新時代讀這部“信仰大書”,不難發現劉白羽的選擇仍具啟示:當他在奔赴抗日前線的黃河渡口,當他在四野大軍中,當他在朝鮮戰場、老山峰頂,這些瞬間共同構成了一位革命作家的精神海拔。

《激流勇進》這部凝結著兩代人心血的作品,可能早已超越了文學自傳的既有高度,而是成為一座橋梁——讓今天的讀者能沿著文字的階梯,感受到那個信仰至上、激情燃燒的年代,也讓“革命作家”的精神基因在新時代的文學土壤中繼續發芽成長,為人民的文藝弦歌不輟,在歷史中久久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