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山深河橋抗戰遺址:抗日戰爭的重要歷史見證
獨山深河橋抗戰遺址簡介:深河橋位于獨山縣城北面約9公里處,是一座始建于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的單孔石橋。橋高16.35米,凈跨12米,橋面寬5.7米,全長37米,地處山間河谷之中,自古就是南來北往的重要通道,是兩廣進入大西南的要沖。1933年后成了黔桂公路的重要橋梁,二戰期間更是重要的戰略通道,是兩廣通往貴陽和陪都重慶的必經要道。
深河橋抗戰遺址。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青 攝
深河橋歷史悠久,距今450余年,由明代土司吳顯揚創修。古本《徐霞客游記》中《入黔游記》記載:“有澗自東谷走深崖中,兩崖石壁甚逼,澗嵌其間甚深,架石梁其上,為深河橋?!?/p>
橫跨河谷的深河橋。
作為獨山北部交通要道上唯一橫跨深谷的橋梁,深河橋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清朝順治七年(1650),占據獨山州城的郝永忠為防止孫可望攻掠獨山,曾炸毀深河橋。康熙八年(1669)至道光十五年(1835)的166年間,獨山人蔡應星及其后人,相繼復修、重修和完善深河橋。
在1944年11月底,為減緩中國軍隊夾攻滇西對日軍的壓力,同時也防止中國軍隊南下奪回廣西,日軍制造了進攻貴陽、重慶的假象,從廣西兵分三路進犯貴州,獨山、荔波、三都、丹寨等縣相繼淪陷,一股日軍還曾竄到都勻茅草坪,貴州一度由抗日大后方變為抗敵前線。
深河橋的歷史見證。
當時,日軍所到之地大肆燒殺擄掠,黔南幾縣人民和沿黔桂公路逃亡的大量群眾遭受空前劫難,史稱“黔南事變”。為阻止日軍繼續北進,給中國軍隊布防馬場坪、黃平一線爭取時間,中國軍方決定炸毀深河橋。1944年12月1日下午,深河橋再次被炸毀。
如今,經歷了多次復修和完善的深河橋,仍是西南地區南北交通動脈210國道的重要橋梁。2003年,為讓今人不忘國難、銘記歷史,深河橋南岸修建了獨山深河橋抗戰遺址,并先后被授予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貴州省國防教育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等稱號。
原獨山縣檔案史志局副局長李天和:“北盧溝,南深河”是生動詮釋抗戰精神的雙子豐碑
1944年初,日本在亞洲、太平洋戰場接連失利后,軍中及國內厭戰情緒日益高漲。為打通大陸交通線,擺脫不利局面,日軍高層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失敗前規模最大的一次攻勢——豫湘桂戰役,于當年4月集結50萬軍隊,先后發動了豫中會戰、長衡會戰和桂柳會戰,至11月占領河南到廣西的大片地區,打通了中國東北到東南亞的大陸交通線。
“為鞏固戰果,日軍又集結了精銳部隊近萬人,從廣西兵分三路沿著黔桂邊境北上入侵貴州黔南獨山、荔波、三都、丹寨等地?!痹毶娇h檔案史志局副局長李天和說,大敵當前,中國軍隊和黔南各族人民奮力抵抗,貴州由抗戰大后方一度變成抗戰前線。
李天和介紹深河橋地理位置。
李天和介紹,抗戰期間獨山是貴州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地,是黔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當時大量內遷的機關,學校、工廠、倉庫等散布獨山,各類商號、店鋪、錢莊遍布城中,尤其在抗戰后期,大量外省人進入,獨山縣城人口暴漲,一時間商業發達、文化繁榮,故有‘小上?!Q。”
但在11月26日到12月10日的半個月時間里,日軍在黔南獨山等地燒殺擄掠,引起“洞口”大爆炸,使眾多群眾喪生;撤退時又縱火燒房,使獨山城大火延續不斷,獨山古城變成一片焦土,犯下諸多不可饒恕之罪行。日軍的殘酷暴行,激起了貴州各族人民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決心,他們拿起步槍、火槍、土炮、斧頭、龍爪戟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武器,抗擊日本侵略者。
“那場大火連續燃燒了七天七夜,獨山城里90%的房屋被燒毀,上萬民眾無辜慘死,財產損失巨大,至今想起都無比心痛?!崩钐旌驼Z氣沉重,“在這十分危急的情況下,為阻止侵黔日軍繼續北進,也為中國軍隊布防爭取時間,中國軍方決定炸毀深河橋。”
1944年12月1日,從柳州來黔的富蘭克·亞瑟·格里森上尉帶領的一隊美軍執行爆破任務,為讓更多的群眾方便繼續向北,格里森延遲了5小時才下令炸橋,在一聲巨響中,古老的深河橋被炸毀,成功阻斷了日軍繼續北進的步伐。
2008年,美軍援華抗戰老兵富蘭克·亞瑟·格里森還曾重訪獨山,參觀了深河橋抗戰陳列館,并向在戰役中犧牲的中國戰友敬獻鮮花。
“隨著深河橋的炸毀,日軍無法北上,幾天后南撤,隨后節節敗退,直到宣布無條件投降?!崩钐旌捅硎?,獨山深河因此成為了侵黔日軍不可逾越的鴻溝,深河橋也是日軍走向敗亡的歷史見證。所以,抗戰史上有“北有盧溝橋,南有深河橋”的說法。
俯瞰深河橋抗戰遺址,老橋新橋遙遙相望。
如今,穿過歷史煙云,貴州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場景仍歷歷在目,這座充滿傳奇色彩的“貴州抗戰第一橋”經歷多次炸毀和修復后,如今依舊挺立。當地也圍繞該抗戰遺址,通過陳列革命文物、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還原抗戰歷史,成為貴州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場所,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印記里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