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盧溝橋畔戰(zhàn)歌響 挺劍而起是今朝
來源:北京青年報 | 陳楓 / 檔案供圖 王蘭順   2025年07月28日19:11

http://epaper.ynet.com/images/2025-07/28/A13/a13tu2_b.jpg

東北圖存出版社出版的《盧溝橋血戰(zhàn)實錄》中收錄的《盧溝橋歌》

http://epaper.ynet.com/images/2025-07/28/A13/p1AD8_b.jpg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挑起事端,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國守軍第29軍奮起抵抗。《盧溝橋歌》在炮火中誕生,悲壯的歌聲成為激勵將士抗戰(zhàn)的號角。如今,盧溝橋依然橫臥在永定河上,橋上的石獅歷經風雨,默默注視著歷史的變遷。曾經的戰(zhàn)火硝煙早已散去,唯有宛平城墻上的彈痕清晰可見,無聲地訴說著那段血與火的歷史。

http://epaper.ynet.com/images/2025-07/28/A13/pAD26_view_b.jpg

駐防宛平城的中國守軍緊急出城赴戰(zhàn)

http://epaper.ynet.com/images/2025-07/28/A13/p1358_b.jpg

守衛(wèi)盧溝橋的29軍士兵背大刀,嚴陣以待

http://epaper.ynet.com/images/2025-07/28/A13/a13tu3_b.jpg

當年出版的《盧溝橋大事件》

http://epaper.ynet.com/images/2025-07/28/A13/a13tu5_b.jpg

通俗讀物編刊社當年7月出版的《血戰(zhàn)盧溝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盧溝橋挑起事端,悍然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華北駐軍29軍奮起抗戰(zhàn)。在炮火中,誕生了這樣一首歌曲:詞曲悲壯豪情,展現了將士們視死如歸、英勇無畏的氣概。它的名字就是《盧溝橋歌》。

作者以“國家存亡在此橋”為基調,在盧溝橋抗戰(zhàn)爆發(fā)后的短時間內完成了創(chuàng)作。歌曲展現了華北戰(zhàn)場“豺狼入室露牙爪”的危機形勢,成為北平軍民抗戰(zhàn)的精神號角。因為是戰(zhàn)時所作,它的傳唱地域有限,傳唱時間不長,其詞曲雖保留下來,但未標明作者姓名。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北京青年報》和北京市檔案學會聯手推出“抗戰(zhàn)就在我身邊”系列報道。近日,學會秘書長王蘭順向我們講述了《盧溝橋歌》幕后故事。

背景

《盧溝橋歌》收錄于《盧溝橋血戰(zhàn)實錄》

盧溝橋位于當時的北平西南郊,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石柱的柱頭上雕刻有姿態(tài)各異的獅子。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曉月”,說的就是此橋。距石橋數百米處,還有一座盧溝橋鐵路橋,始建于1898年,該橋是平漢鐵路跨越永定河的關鍵橋梁,戰(zhàn)略位置極為重要。而位于盧溝橋東側的宛平城,建于明代崇禎年間,是因盧溝橋作為畿輔咽喉,需設兵防守而修筑的城池,做駐兵之用。

1937年,北平東北面是偽滿洲國,東面是漢奸殷汝耕的日本傀儡政權“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北面是偽蒙疆自治政府,西南面的豐臺鎮(zhèn)也被日軍強占,日軍對北平已形成夾擊之勢,只有西南方向的宛平城、盧溝橋區(qū)域還被中國軍隊控制,此地是平漢鐵路的咽喉,若再失守,北平將被封鎖,淪為戰(zhàn)略孤城。

駐扎北平的日軍在盧溝橋附近頻繁演習,與負責守衛(wèi)的29軍摩擦不斷。29軍是由馮玉祥的西北軍整編而來,雖有堅決抗日之心,卻不受蔣介石器重,其武器裝備也遠不如中央軍。

7月7日晚,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29軍拒絕。8日凌晨,日軍開始炮擊宛平城,對盧溝橋發(fā)起進攻,不久鐵路橋失守。29軍奮起還擊,揮舞大刀重新奪回鐵路橋。前線總指揮29軍第37師師長馮治安命令:“不怕犧牲,盧溝橋就是爾等之墳墓,與橋共存亡,不得后退!”而29軍將士抱定了“愿以此橋為墳墓”的決心,在盧溝橋區(qū)域與敵人決戰(zhàn)。其中駐守鐵路橋的一個連戰(zhàn)至最后僅剩4人,其余全部忠勇殉國。

盧溝橋抗戰(zhàn)后,全國性的抗日戰(zhàn)爭就此爆發(fā)。自此全民抗日熱潮高漲,全國各界聲援不斷,對前線給予了各種支持,抗戰(zhàn)局面從此大不一樣。1937年東北圖存出版社出版《盧溝橋血戰(zhàn)實錄》,書中收錄的《盧溝橋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歌詞原文如下:

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最后關頭已臨到,犧牲到底不屈撓;飛機坦克來勿怕,大刀揮起敵人跑!盧溝橋!盧溝橋!國家存亡在此橋!

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委曲忍痛和平保,無可避免上刺刀;自衛(wèi)應戰(zhàn)理氣壯,挺劍而起是今朝!盧溝橋!盧溝橋!為國爭光在此橋!

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豺狼入室露牙爪,南北隳突真逍遙;快快拼起民族命,最后勝利是吾曹!盧溝橋!盧溝橋!立功報國在此橋!

檔案

《盧溝橋歌》曲作者懂音樂又懂英文

“2005年春夏之交,在翻閱檔案史料時,我偶然發(fā)現一件名為《盧溝橋歌》的印刷品。”王蘭順向北京青年報記者回憶了他關注這份史料的初始。

王蘭順少年時曾參加過合唱團,作為一名音樂愛好者,他對這首歌的評價是:“詞曲鏗鏘、悲壯、豪放,體現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視死如歸,與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歌譜上沒有留下作者姓名,那么,它的詞曲作者到底是誰?王蘭順多方搜尋史料,試圖揭開謎底。

“尋找《盧溝橋歌》作者,最直觀的信息就是這張歌譜。”王蘭順打開電腦,調出資料照片,對圖片中展示的信息逐一進行分析。“從樂譜的規(guī)范性與和音的編排來看,歌曲寫作為五線譜、鋼琴曲。曲調是七聲音階的降B大調式,很雄壯,很對稱,是西方進行曲的曲調,歌曲前后呼應,作曲手法比較熟練,帶有鋼琴伴奏譜。雖然技法略顯簡單,但具有一定的藝術效果。”由此,王蘭順認為曲作者具有相當的音樂專業(yè)素養(yǎng)。

說到這里,他特別提醒記者關注歌譜左上角,寫在第一行譜子上方的英文單詞“Allegro”。這是一個音樂術語,源自意大利語,在樂譜中表示演奏速度較快,中文音樂術語中對應翻譯為“快板”,屬于常見速度標記之一。“懂音樂,又懂英文,在當時社會的文化圈內,這樣的人可謂鳳毛麟角,因此,找尋《盧溝橋歌》詞曲作者的范圍應該不會太大。”王蘭順分析道。

那么,這首歌的詞曲是一人所作,還是各有作者?王蘭順介紹,抗戰(zhàn)歌曲中,詞曲作者同為一人的情況并不少見,例如歌頌長城抗戰(zhàn)中大刀隊英勇事跡的《大刀進行曲》,詞曲作者均是麥新。而《盧溝橋歌》中同樣提到了29軍最常使用的特殊裝備——大刀,“飛機坦克來勿怕,大刀揮起敵人跑”,讓人不由聯想到這首歌是否也與麥新有關。

另外,歌詞中還隱藏著其他線索。第三段中有句歌詞:“豺狼入室露牙爪,南北隳突真逍遙。”“隳突”一詞,是典型的書面語詞匯,尤其在古典文學或正式文體中使用,其意指橫沖直撞、肆意破壞,強調野蠻、無序的行為。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曾寫道:“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如果詞曲作者同為一人,考慮到前述曲作者的西方音樂和英文教育背景,則該人可以說是“學兼中西”了。

這首歌的創(chuàng)作源自官方還是民間?從歌詞來看,整首歌分為三段,每段開頭都是相同的一句話,“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開篇就強調前線將士已存必死之心,聞之令人動容。王蘭順分析,這句歌詞很可能來源于當年前線總指揮29軍37師師長馮治安的命令:“不怕犧牲,盧溝橋就是爾等之墳墓,與橋共存亡,不得后退!”第三段的歌詞寫道:“最后勝利是吾曹!”“曹”最初指古代官署的分支部門(如漢代設“功曹”“兵曹”),后引申為同僚、群體(如“爾曹”指“你們這些人”)。此外,整首歌雖然可以理解為號召全體國人抵抗侵略、保衛(wèi)國土,但具體到歌詞中的“自衛(wèi)應戰(zhàn)”“立功報國”之句,把其主語定位為軍隊將士似乎更為準確、合理。

那么,能否由此推斷,這首歌曲是29軍內部為激勵士氣而作呢?王蘭順認為,這只是可能性之一。“這首歌應該是盧溝橋抗戰(zhàn)爆發(fā)后短時間內創(chuàng)作的,具有很強的寫實性和時效性,是對盧溝橋戰(zhàn)時狀態(tài)的實時寫照。也正是因為戰(zhàn)斗區(qū)域和戰(zhàn)事發(fā)展的動態(tài)限制,它的傳唱范圍和時間有限,從7月7日盧溝橋抗戰(zhàn)爆發(fā),到7月29日29軍撤出宛平城,時間不足一個月。”

讓王蘭順遺憾的是,《盧溝橋歌》的詞曲作者至今也未確認,他希望借本次報道能夠征集到關于作者的更多線索。他強調,尋找這首歌的作者,其目的并不在于最終一定要確認到某個人,而是以此為契機,重溫那段歷史,了解在民族危亡時刻,全體中國人民不怕犧牲、抵抗侵略、堅持到底的斗志和決心。

講述

歌詞中的抗戰(zhàn)激情

在《盧溝橋歌》中有這樣兩句歌詞:“豺狼入室露牙爪,南北隳突真逍遙”“委曲忍痛和平保,無可避免上刺刀”,真實再現了日軍頻生事端、加緊侵略,而國民黨政府一退再退,不斷妥協忍讓的局面。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在建立偽滿洲國的同時,逐步向華北滲透。華北當時包括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五省和北平、天津兩市。1933年《塘沽協定》使日軍勢力深入冀東,1935年關東軍與華北駐屯軍聯合推動“華北自治”:1月,通過“察東事件”迫使中國承認沽源以東為非武裝區(qū)。5-7月,借“河北事件”“張北事件”脅迫南京政府接受“何梅協定”“秦土協定”,剝奪河北、察哈爾的軍事與行政主權(如撤軍、取締抗日機構)。11月,扶植漢奸殷汝耕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控制冀東22個縣,華北危機全面加劇。

面對日本人的挑釁與進逼,1937年7月時事新聞刊行社出版的時事新聞小冊子《盧溝橋大事件》“救亡的吼聲(代序)”部分,節(jié)錄了兩段文字。

其一是1937年2月的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宣言,其二是1935年8月1日起草,10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發(fā)表的《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

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宣言中確立的未來對日關系宗旨,雖然提及抗戰(zhàn),但前提是“蒙受損害,超過忍耐之限度”,在這種情況下,也“只有自衛(wèi)之心,絕無排外之意”,認為“犧牲之決心,與和平之期望,初無矛盾……”面對日本侵略,仍未完全放棄幻想。

而中國共產黨的“八一宣言”,開頭部分即歷數日軍步步推進,妄圖蠶食中國的事實:“自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以來,由東三省而熱河,由熱河之長城要塞,由長城之‘灤東非戰(zhàn)區(qū)’,由‘非戰(zhàn)區(qū)’而實際占領河北、察、綏和北方各省,不到四年,差不多半壁河山,已經被日寇占領和侵襲了……長此下去,眼看長江和珠江區(qū)域及其他各地,均將逐漸被日寇所吞蝕……”中國共產黨早在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的兩年前,就已經看清對方的狼子野心:“關東賊軍司令部,正在積極實行成立所謂‘蒙古國’和‘華北國’的計劃。”“田中奏折所預定的完全滅亡我國的毒計,正著著實行”。基于此,中國共產黨在“八一宣言”中旗幟鮮明地提出:“我國家,我民族,已處在千鈞一發(fā)的生死關頭,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圣天職!”

盧溝橋抗戰(zhàn)之后,日軍占領了北平、天津。這場罪惡的戰(zhàn)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亡國危機;抗戰(zhàn)御侮,救亡圖存,成為中國各階級各民族最緊急的共同任務。29軍官兵的英勇抗戰(zhàn),受到全國人民的熱誠擁護和支持,全國范圍很快就出現了團結抗日的局面。

這首誕生于炮火之中的《盧溝橋歌》,記錄下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敵、英勇抗爭的歷史,把我們帶回到抗日將士保家衛(wèi)國、奮勇殺敵的激戰(zhàn)現場。88年過去了,鏗鏘、悲壯的《盧溝橋歌》似乎仍在永定河上空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