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來源:《紅旗文稿》 | 張太原  2025年07月28日19:15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爭,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這一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這一偉大勝利,是全民族抗戰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偉大勝利。

一、提出并堅持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引領抗戰勝利正確方向,堅定了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和決心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的第三天,中國共產黨就發表宣言,號召“動員武裝起來,給日本強盜與一切帝國主義以嚴重的回答。”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名義發表對日戰爭宣言,號召“組織民眾抗日義勇軍”,“直接對日作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發表通電,要求實行全民族抗戰,武裝抗擊日本侵略。在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率先高舉武裝抗日旗幟,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和正確的戰略策略,指引中國抗戰的前進方向,堅定不移推動全民族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妥協、分裂、倒退。

1937年8月,在洛川會議上,毛澤東同志提議并通過《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確立了全面抗戰的政治路線,強調“民力和軍力相結合,將給日本帝國主義以致命的打擊”。1938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提出了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科學地預見了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從把握全局、以弱敵強出發,毛澤東同志為全民族抗戰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致勝路線圖: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御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是戰略的反攻戰。在毛澤東同志看來,抗戰是否勝利取決于第二階段全國民眾的動員,“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因而,“軍隊須和民眾打成一片,使軍隊在民眾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軍隊,這個軍隊便無敵于天下,個把日本帝國主義是不夠打的”。為此,就要通過“抗戰的政治動員”把民眾組織起來,沒有組織的民眾是不會參加抗日的。動員民眾、組織民眾不是在民眾面前發號施令,而是“聯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戰爭的政治動員,變成經常的運動”;共產黨員“應成為學習的模范,他們每天都是民眾的教師,但又每天都是民眾的學生”。與民眾打成一片,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在抗日根據地,軍隊在作戰間隙,“深入民間,幫助農民們挑水、打柴,帶小孩,做雜務,更幫他們一起種田”。在政治、經濟、文化的全方位動員之下,“敵后根據地軍民廣泛開展伏擊戰、破襲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游擊戰的戰術戰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中國共產黨堅持兵民是勝利之本,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動員人民、依靠人民,打開了人民戰爭的廣闊歷史舞臺,推動形成了全民族抗戰的歷史洪流。在持久戰的思想武裝下,中國共產黨采取一整套正確的戰略戰術,指明抗戰勝利正確方向,開辟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抗戰致勝之路,從而堅定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決心和信心。歷史啟示我們,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根本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所在。新時代的偉大變革進一步展現我們黨的偉大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非凡的戰略擘畫能力和策略運用水平。新征程上,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使黨始終成為全體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確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方向。

二、積極倡導建立并堅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共御外侮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取得的勝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此民族危難之際,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擔負起民族救亡的歷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抵抗日寇侵略、驅逐日寇出中國。

由于國民黨執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過程。1933年1月,中國共產黨即發表宣言,號召建立和擴大反帝的民族統一戰線。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抵抗日本侵略需要各種力量聯合起來,這是對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最早呼吁。隨著日本侵略的加劇,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認識到,“統一戰線的范圍應該擴大”,“建立全民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這一政策鮮明地體現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之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團結全國各種政治軍事力量和挽救中華民族危機的必由之路。

1935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瓦窯堡會議上正式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黨不但“充當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起人,而且在將來的抗日政府和抗日軍隊中必然成為堅強的臺柱子”。之后,我們黨根據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范圍,歷經“逼蔣抗日”到“聯蔣抗日”的轉變。受我們黨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聯共抗日”。在我們黨起主導作用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做出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決策,對促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天下為公、民族為大的氣度。盧溝橋事變后,國民黨中央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1937年9月23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兩黨的統一戰線是宣告成立了”,這“將對于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生決定性的作用”。毛澤東同志敏銳地意識到,統一戰線的建立對打敗日本將發生“決定性作用”。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戰的大幕幡然展開。

華北大城市相繼淪陷后,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的敵后游擊戰爭,抗日武裝不斷發展壯大。這引起蔣介石和國民黨的忌恨,由此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特別是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使統一戰線一度瀕臨破裂的邊緣。面對國民黨不斷地挑釁,我們黨始終堅持抗戰的正確方向,一方面,“幫助國民黨,使之進步,以發展統一戰線”,另一方面,“發揮黨在抗戰中的模范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堅決維護、鞏固、發展統一戰線,堅持獨立自主、團結抗戰,維護了團結抗戰大局。即便是在“皖南事變”遭到重大損失后,中國共產黨也沒有在軍事上對國民黨采取進一步行動,堅定不移推動全民族堅持抗戰。

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首倡者、推動者和堅定維護者,始終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前面,不斷地主動擴大統一戰線的范圍。可以說,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沒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沒有全民族抗戰,“全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歷史啟示我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統一戰線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強大法寶。新征程上,我們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堅持大團結大聯合,把全國各族人民、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起來,最大限度凝聚起團結奮斗共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三、開展游擊戰爭,開辟和發展敵后戰場,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成為堅持抗戰和奪取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

中共中央在盧溝橋事變爆發第二天即發出《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提出“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開赴華北前線不久,即取得了平型關戰役的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振奮了人心,鼓舞了士氣,增強了全國人民和各愛國武裝力量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

八路軍自1937年8月誓師出征至1938年10月,共作戰1500余次,殲滅日偽軍5萬余人,收復大片國土,建立了晉察冀、晉綏、晉冀豫、晉西南及山東等抗日根據地,形成廣闊的華北敵后戰場,部隊發展到15萬余人,成為華北抗戰的中堅力量。八路軍在華北敵后戰場連續作戰,有力有效地鉗制和消耗了大量日軍,使其難以抽調更多兵力用于正面戰場,對抗日戰爭加速進入戰略相持階段起到了重大作用。新四軍自成立到1938年年底,在大江南北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取得了230余次戰斗的勝利,初步創建了蘇南、皖南、皖中和豫東抗日根據地,實現了在敵后的戰略展開,開辟了華中敵后戰場,成為插向華中日軍的一把尖刀。

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后,中國抗戰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在此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軍民抗擊了58%至62%的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粉碎了日軍千人以上至5萬人的“掃蕩”近百次,作戰1萬余次。1940年8月至12月,為粉碎日軍在華北地區的“掃蕩”,八路軍總部動用105個團向日軍據點、鐵路、公路發起了作戰以來最大規模的主動出擊,在抗戰困難的情況下,給日本以沉重打擊,極大地提振了全國軍民抗戰的信心。1941年5月,毛澤東同志起草的黨內指示指出,“共產黨領導的武力和民眾已成了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逐漸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根本性轉折的一年。中國戰場也于秋季開始,陸續轉入戰略反攻。在1944年的局部反攻中,敵后抗日軍民共殲滅日偽軍約31萬人,收復縣城16座、國土8萬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約1200萬。在1945年的春、夏季攻勢中,八路軍、新四軍殲滅日偽軍16萬余人,收復縣城60余座,擴大解放區24萬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近1000萬。在1945年8月9日至1945年底的全面反攻和殲滅拒降之敵的作戰中,解放區軍民共殲滅日軍1.37萬余人、偽軍38.5萬余人,收復縣以上城市250多座,為加速日本法西斯的徹底滅亡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全民族抗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開辟了華北、華中、華南和東北四大敵后戰場,把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逐漸成為堅持抗戰的主力軍。此間,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共作戰12.5萬余次,以傷亡61萬余人的重大代價,殲滅日、偽軍171.4萬余人,建立19塊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約1億。全國抗戰結束時,人民軍隊發展到132萬人,民兵達268萬余人。這些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具體寫照。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上滿懷自豪地指出,“我們的黨已經成了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的重心,已經成了中國人民解放的重心,已經成了打敗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重心”。“重心”顯然就是中流砥柱的意思。歷史啟示我們,兵民是勝利之本,抗日戰爭勝利是全民族眾志成城奮勇抗戰的偉大勝利,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動員人民、依靠人民,這是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障。

四、身先士卒,以錚錚鐵骨鑄就了偉大的抗戰精神,鼓舞和引領抗戰走向勝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日兩國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較量,也是民族精神和國家意志的較量。在強大的敵人和巨大的困難面前,如果沒有一種信念、信心,顯然是不能取勝的。信念產生勇氣,勇氣給人以希望,希望產生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勇敢戰斗在抗日戰爭最前線,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1937年8月,全民族抗戰開始不久,中共中央在洛川會議上提出,中國共產黨要“站在斗爭的最前線,成為全國抗戰核心”。在抗日的最前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以錚錚鐵骨戰強敵,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等將領先后殉國,還涌現出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等眾多英雄群體。千千萬萬的抗戰英雄拋頭顱、灑熱血,為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為鑄就偉大的抗戰精神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中國共產黨人強大人格力量的感召下,無數中華兒女義無反顧投身這場關系民族存亡絕續的偉大斗爭。無論是直接參戰還是后方支援,所有投身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人們,都是抗戰英雄,都是民族英雄。

在抗戰英雄身上,充分展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中國共產黨領導冀中軍民創造了“地道戰”這一獨特的戰斗形式。群眾不分男女老幼,自發挖掘地道、傳遞情報、配合游擊隊作戰,形成了“戶戶通地道、村村成堡壘”的全民抗戰網絡。普通農民鄧玉芬,面對日軍對根據地的殘酷“掃蕩”,主動將丈夫和五個兒子全部送上前線。即使失去六位至親,她仍堅定地說:“姓任的殺不絕,咱和鬼子拼到底了!”鄧玉芬以家庭的血淚犧牲,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深沉愛國情懷。

在抗戰英雄身上,充分展現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面對侵略者的屠刀,中國人民用血肉之軀筑起新的長城,人人抱定必死之心。1943年10月,于思禮(時任中共濟源縣委副書記)面對日偽軍的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拒絕透露黨的秘密。在敵人以“退黨即可活命”的誘惑面前,他高呼“共產黨員一條道,抗日救亡走到底”,最終被活埋殉國。1943年5月,八路軍決定除掉山東墾利、廣饒交界處的日偽軍據點三里莊。該據點工事極為堅固,爆破組多次嘗試炸毀圍墻均告失敗,危急時刻,來自山東博興的侯登山毅然抱起炸藥包,在火力掩護下匍匐接近圍墻,果斷以胸膛抵住炸藥包,拉響導火索,侯登山當場犧牲。成千上萬的英雄們,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奮勇前進,在侵略者的屠刀下英勇就義,彰顯出中華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

在抗戰英雄身上,充分展現了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1942年12月,日軍對晉察冀軍區第十一軍分區駐地曹壩崗(今河北淶水縣)發起大規模進攻,七團二連副排長李連山主動請纓,帶領八班戰士(包括劉榮奎、宋聚奎、邢貴滿、王文興)斷后掩護。子彈耗盡后,他們用刺刀、石塊與敵搏斗,最終退至懸崖邊。面對日軍包圍,五勇士砸毀槍支,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縱身跳下20余丈懸崖。李連山等五人壯烈殉國,后被稱為“曹壩崗五勇士”。李林(原名李秀若)是出生于福建的歸國華僑,以“甘愿征戰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投身抗戰。1940年4月,為掩護機關和群眾突圍,李林不顧懷有3個月的身孕,率騎兵連勇猛沖殺。被日偽軍包圍后,她不愿被俘,將最后一發子彈射向了自己,壯烈殉國。團結起來的中華兒女前仆后繼,頑強抗爭,誓與侵略者血戰到底,奏響了無數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

在抗戰英雄身上,充分展現了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從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的鐵蹄踏進中國大地之時起,中國人民就開展了抗擊侵略者的偉大斗爭,無論條件多么艱苦,無論戰爭多么殘酷,無論犧牲多么巨大,中國人民從來都沒有動搖光復河山的決心。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抗戰勝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在極寒、缺糧、孤懸敵后的絕境中堅持斗爭。1938年后,抗聯主力僅存千余人,仍以小分隊形式開展游擊戰。以楊靖宇、趙尚志為代表的抗聯將士,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以草根樹皮充饑,面對日偽軍的“清剿”和重金懸賞,始終未動搖抗日意志。中國人民抱定了抗戰到底的信念,終于打敗了兇惡的侵略者、贏得了戰爭的最后勝利。

全民族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引領中國人民鑄就了偉大抗戰精神,這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歷史啟示我們,新征程上,不管面臨怎樣的風險挑戰,不管遇到怎樣的荊棘坎坷,要把偉大抗戰精神作為砥礪復興的寶貴財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朝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