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夏季小木屋的避暑之旅
《夏日木屋札記:一場跨越物種的生命對話》(以下簡稱《夏日木屋札記》)是一部由瑞典作家妮娜·波頓創作的自然散文集,翠綠色的封面渲染著夏天的氣息。“一場跨越物種的生命對話”,封面上的這句話,點明了全書的主旨。
作者就像一個優秀的編織大師,用一支文學的筆,細細編織出一塊花布。花布的每一條經線、緯線,每個花色、圖案都是一個物種,有的地方精細到每個物種的外形、特性、語言、神經系統等。書中的插圖像一枚枚小紐扣、小胸花,別致精巧地點綴在書中,星星般閃爍。
木屋是母親留下的“有生命的遺產”,是這本《夏日木屋札記》書寫的大本營。小屋像一個圓心,大自然中各種物種的生命由此展開。
札記不是簡單的隨筆,此書的內容并非單純的讀書筆記和心得。書中“涵蓋了數百種來源、數千條常識信息”,但也正如作者所言,如果在“文中引用這些信息,本書就成了一篇學術論文”。這是一本文學散文,作者把閱讀的書目當作書寫內容的一個輔助說明,是有力的佐證。《蟻丘》《白鯨》《小王子》《柳林風聲》等書目自然、恰當地出現在文中,使得整部書像一本書中書,厚重且藝術性極強。
在寫鳥兒的遷徙時,拉格洛夫的《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出現。“怎樣改編才能讓一本教科書變得生動有趣?怎樣才能讓金黃色的地形圖以及描寫氣候和植物的段落變得鮮活起來?她的答案是,讓動物回歸自然。”拉格洛夫創作的靈感來源于吉卜林的《叢林之書》,作者就此將兩部作品進行了對比。在進一步分析《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時,作者指出作品保持了動物的本性,由此證明“人類并不是地球生命的全部,也不能主宰全部”。
“在我看來……在現實生活中,鳥兒也像童話故事所描述的那般,輕盈如字母,敏捷如閃電,能穿過驚濤駭浪,越過遼闊大地,飛往心之所向。”作者自然流暢地將自己的所讀所感所想相融。獨到的見解與認知、智慧的語言在文中隨處跳躍,引領讀者出發,走向更廣闊的自然,進入有深度的思考。
全書共六輯,輯一“小屋秘密初探”像一個序曲,緩慢地敘述著作者與松鼠、鳥兒的相遇;輯二“門外翅聲不停”以蜜蜂迷人的舞蹈語言為主導,開啟了一次蜂巢探秘之旅;輯三“墻上的螞蟻軍團”詳細講述了螞蟻家族龐大而又精密的社會體系;輯四“海景陽臺”走向廣闊的大海,探究生命的起源;輯五“荒野的力量”描寫狼、狐貍、獾這些野獸的特征與生存智慧;輯六“守護樹”走向植物世界。
六輯,乍一看像漫不經心的排列,實則章章相連,從物種的生存、語言交流,談及合作與溝通,并聯想到與人類社會的相似和相關;六輯,從昆蟲開始,以植物結尾,如一棵物種大樹,讓讀者先看到昆蟲這不可或缺的“枝葉”,再品味海洋與荒野如“樹干”般粗壯又野性的生命力,而植物則是所有物種的“根”,深深扎入大地。生活中的所見所感、所有參考的資料及閱讀的書籍都是土壤。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都是地球的孩子,地球媽媽不會厚此薄彼,她賜予每個物種以生存的權利、獨特的交流語言和生存的環境。但“地球上的每個物種都必須以合理的比例存在”。本書啟發人類細思“我們與螞蟻在地球上的處境并無二致”;細品“每個生命都像一條小溪,永遠介于過去和未來之間”。
充滿哲思的語言、富有詩意的表達,流淌在散發著生活氣息的文字里。本書的翻譯水準也因此可見。譯者是以另一種語言在創作,優質的翻譯無疑為本書錦上添花。
“在柔和的春光中,松樹間的泥炭蘚散發出淡淡的光芒,一種催人冥想的氛圍籠罩著我……難道說,一睹自然的風貌和讀詩一般,都會將自己置于某種意外之喜中嗎?想著想著,我漸漸地進入了夢鄉。”讀著這樣的文字,思緒怎會不隨之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