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日韩午夜_欧美网站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列賓:一位視覺詩人的浪漫與沉思
來源:北京青年報 | 王建南  2025年08月01日08:38

展覽:涅瓦河畔的遐思——列賓藝術特展

展期:2025.7.23-2026.1.11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列賓這個名字,中國觀眾耳熟能詳。他是巡回畫派的核心人物,他的不朽之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曾印在中國小學語文課本上,成為一代人的視覺記憶。現在,列賓的92件油畫及素描作品來到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以“涅瓦河畔的遐思”為主題,通過作品呈現這位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畫家深刻的洞察力、批判之眼與悲憫之心。

軍屯區長大的天才畫家

在本展中,列賓的故事始于1867年,但畫家的藝術之根并非深埋于美術學院,而是生長于他的童年及青少年時期。

1844年8月,列賓出生于丘古耶夫鎮上的一個軍屯家庭。他在這里長到19歲,然后只身前往圣彼得堡報考美術學院。人生這最初的19年為他后來的藝術發展提供了廣闊而豐富的營養。

丘古耶夫鎮是一個軍屯中心,軍屯戶是一個亦軍亦農的特殊階層,經營農事,修筑道路,排干沼澤,維護橋梁,同時學習軍事技術。列賓家里的事務起先由祖母掌管,后來交給了他的母親。祖母開了一家客棧,明亮寬敞的院子周圍是一溜板棚,里面擠滿了旅客的馬匹和大車。

童年時,列賓常跟隨媽媽步行去附近鎮上的教堂參加宗教活動,他多次目睹從周圍鄉鎮聚集起各式各樣的人,為他日后創作群像畫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列賓家的院子像個鬧市,常常人聲喧嘩,來自各方的底層百姓進進出出。列賓從小的生活就不是封閉的,他在不斷地觀察,從中學會了察言觀色,了解到了人情世故,對于一個日后成為畫家的少年來說,這些“群像戲”就是他繪畫的地基。

大車店還是當地人娛樂聚會的場所,父親時常舉辦收門票的舞會,他聘請來樂隊,一直演奏到天亮。列賓也去鎮上其他人家集資舉辦的跳舞晚會,正是在那里,他暗戀上了一個叫娜嘉的女孩。與她同場,他感覺幸福無比,卻又不敢邀請她做自己的舞伴。舞會的記憶是那樣深刻,那種熱烈的場面日后出現在列賓的多件作品之中。

本展上的《晚會》便是最為突出的一件。在列賓家鄉的廣大鄉村地區,每當秋季田間勞作結束后,青年人常常聚集在木屋中載歌載舞,通宵達旦,因此被人們稱為“到天亮”。畫中的核心是對舞的男女,女孩大膽潑辣,正在歡快舞蹈,男孩蹲身踢腿,應和著女孩的舞步。右上角被捆綁在細鐵絲上的兩根粗蠟燭,是點燃一屋子青年快樂情緒的明燈。

《帕維爾·米哈伊洛維奇·特列季亞科夫肖像》 1883年 ◎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從繪畫啟蒙到入行

列賓小時候會跟著大人做剪紙手工,他還用碎布和小棍、蠟燭等廢舊材料制作小馬。真正的繪畫啟蒙發生在表哥特羅菲姆來列賓家過假期的時候,列賓第一次看到了整盒的顏料。有一天,表哥隨手畫了個西瓜,列賓大呼“奇跡”。假期結束,表哥要走時,列賓舍不得,哭了起來。為了安慰難過的列賓,表哥把那盒沒用完的顏料留給了他。從此以后,列賓便粘在了顏料上,連吃飯都要母親叫上半天。

1854年,列賓進入丘古耶夫唯一有繪畫課程的軍事測繪學校學習,但不久,學校被迫關閉,輟學后的列賓便向當地的圣像畫師布納科夫學習畫圣像。聰明好學的列賓在15歲時成了一名專業圣像畫師,靠為當地教堂畫壁畫和圣像維持生計。有時,會有人從一二百俄里外跋涉前來請他做活。1863年秋天,剛滿19歲的列賓帶著幾年來畫圣像積攢的錢離開了故鄉,去往他心目中的藝術圣地——圣彼得堡。

收獲頗豐的學院生涯

19歲的列賓搭乘驛車,從家鄉千里迢迢途經莫斯科輾轉來到了圣彼得堡。列賓先進入一家業余美術學校備考,由此結識了他的導師克拉姆斯科依——未來“巡回畫派”的核心人物之一。1864年,列賓考入了圣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

在校期間,列賓不僅出色地掌握了解剖學、透視學及其他學科的知識,還展示出全面的藝術才華,創作了《考前準備》,完成了一系列肖像畫。本展展出了其中一幅列賓于1867年為他弟弟所畫的肖像,弟弟瓦西里彼時正在圣彼得堡音樂學院求學。列賓剛畢業時,接到了人生第一筆大訂單——《斯拉夫的作曲家》,這是“斯拉夫集市”酒店老板波羅霍夫希科夫請他為飯店所作的大裝飾畫。

列賓在刻苦學習之余,還通過參加克拉姆斯科依組織的“星期五晚會”活動,結識了很多進步人士,閱讀到進步文藝作品,接受了進步思想。

1871年,列賓完成了畢業創作《睚魯女兒的復活》。這是嚴格按照學院所規定的宗教題材進行的命題作文,結果大獲成功,被學院授予金質獎章,獲得了公費赴巴黎深造的機會。

其實,列賓真正的杰作已在畢業前一年開始創作,那就是《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創作的緣起是1868年列賓在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的一次散步,他第一次見到了纖夫,便萌生了創作這一主題的想法。五年后,也就是1873年,他完成了這幅杰作。

這是列賓藝術生涯中的第一個巔峰之作,受到了無數贊譽。他為此曾兩次進入伏爾加河沿岸,深入觀察纖夫生活,力求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其實,作為皇家美術學院的高材生,能夠一下子被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纖夫群體所打動,難道不是他在丘古耶夫鎮上十九年間生活的饋贈嗎?

《纖夫涉水》 1872年 ◎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可惜這件長達2.81米的國寶級作品沒能來到國博現場,作為彌補,來了列賓為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而作的油畫小稿與變體畫《纖夫涉水》。后者畫于1872年,列賓選取了一個正寫鏡頭對纖夫進行刻畫。后景是逆水而行的貨船,前景是一群衣衫破爛的纖夫,拼命拖拽著纖繩,身體極度向前傾斜,踏著渾濁的河水,似乎正向畫外的我們跌跌撞撞地走來。

留學歲月中的思念

1873-1876年,列賓在西歐度過了幾年留學時光。他先旅居法國,后去了荷蘭、意大利等地學習游歷,研究歐洲古典及近代美術。他在巴黎的歲月,正是印象派崛起之時。在這一段時間里,列賓完成了一批新作。

他在1876年完成的《薩特闊》高達3.22米,屬于他早期創作的巨幅作品。畫作以俄羅斯民間敘事詩歌為題材,是列賓進行的一種新的嘗試。他以浪漫的想象和虛實結合的手法,描繪了神話傳說中的英雄薩特闊來到水下王國時的情景:畫面中央一隊美女在行進中,從站在一旁的薩特闊眼前魚貫而過,這些美女佩戴著璀璨的珠寶,在水中熠熠生輝。盡管種種誘惑近在眼前,薩特闊卻抬頭望向畫的左上角,在那里,他心心念念的女孩正在高臺上望著他。最后,薩特闊毅然撇下虛幻的世界,直奔心愛的人而去,回歸現實世界。

這幅巨大的布面油畫,其魅力在于對水的質感和水中景物漂浮感的表現。水中的透視與陸地上不一樣,列賓以高超的技法畫出了這一差別。當我們站在這幅巨大的作品前,確有一種與薩特闊同處水底世界的身臨其境感。

列賓曾在圣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學習時接觸過神話題材,此時已在巴黎參觀過盧浮宮,觀摩了西歐人如何表現神話題材,再加上他游歷了意大利,不免把這一切學習收獲融入這一幅畫中,從中可見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的色彩與法國古典主義莊嚴氣象的結合。

然而,列賓創作這樣一件巨大的作品僅僅是為了炫技嗎?可能另有深意。作品取材于俄羅斯民間神話,列賓的創作意圖之中是否埋藏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暗示?

時代洪流中的創作

從西歐學成歸國后的列賓又見到了他的導師克拉姆斯科依,而這位導師此時已成為藝術時代變革中的領軍人物。

1870年莫斯科畫家米亞索耶多夫、佩羅夫等倡議成立全俄巡回藝術展覽協會。這個倡議得到以克拉姆斯科依為首的圣彼得堡藝術家合作社的積極響應。1871-1922年間,協會幾乎每年都在包括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在內的各個主要城市巡回展出藝術作品,以現實主義手法表現社會各個階層真實的生活面貌。這是近代俄國美術史上的一個大事件,標志著俄國民族藝術的正式形成。列賓很快便投入其中。

《意外歸來》 1884-1888年 ◎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1879年列賓完成歷史題材人物畫《1698年的索菲婭公主》,其最大難度在于人物的面色表情和眼神的表現,這幅畫中人物狀態的刻畫令我們想到六年后列賓完成的另一件杰作《伊凡雷帝殺子》。1885年,在巡回畫派的一次展覽上,《伊凡雷帝殺子》首次展出,同一時期,列賓還在創作《意外歸來》,《意外歸來》這件作品最為中國觀眾所熟悉。

此畫猶如一個經過精心安排的電影場景定格,畫面上,一個面容瘦削、兩眼深陷、胡子拉碴的中年男子走進房里,他身上的風衣骯臟破舊,這是經過長期流放的革命者突然歸來,動作神態鎮定自若,而屋內人看到他的一瞬間表情動作各異——欣喜、吃驚、震顫,列賓把筆墨重心放在了“意外”二字,一個場景刻畫了一群人的內心活動。

展廳中另一件作品《宣傳者被捕》可以看作是《意外歸來》的前傳。這是一場突然的搜捕,宣傳者被綁在柱子上,情緒激烈而堅定。警察們忙著到處翻查,密探正幫著隊長認讀一份文件,期待能有更大的收獲。這幅畫生動地描繪了19世紀后期俄國民粹派反對沙皇專制的斗爭。下鄉宣傳的民粹派知識分子被捕時,在場的農民對事件采取了各不相同的態度。列賓借此表現民粹派革命者的無畏精神和孤立無援的處境。

本次展覽最大的亮點來自列賓在1880年至1883年間創作的巨幅人物畫《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畫中是浩蕩的群眾性宗教行列,不同人物衣著打扮不同,行為姿態各異,簡直是俄國社會各個階層的縮影。這幅畫描繪了烈日下風塵仆仆的行進隊伍與簇擁的群眾。強烈的光照強化了人物的形象,烘托了宗教的氣氛。

人群中間是衣著華麗、手捧圣像的女地主。旁邊是腦滿腸肥的御用商人,他們前方是身著錦緞祭服的祭司長,祭司長留著長胡子,姿態傲慢,他是一切統治者的神圣代表。處于底層的農民和乞丐只能靠邊行走。列賓精心安排了一個跛足乞丐,他也懷著宗教的虔誠,拄著拐杖疾步前行。而他身旁那個當差,正拿著棍子驅趕,防止他走到人群中間。這幅畫以鮮明的色彩,開放、運動的構圖,給觀眾巨大的視覺沖擊。

通過肖像畫捕捉人物心靈

由于列賓的出色技法與深入內心的能力,他幾乎成了在那個時代俄國的首席肖像畫家。列賓筆下有音樂家、文學家、文藝評論家等社會名流,甚至連沙皇也愿意成為他的模特,現在保存在圣彼得堡俄羅斯國家博物館的《尼古拉二世肖像》就是列賓于1896年所繪。

特列季亞科夫是沙皇時代的一位企業家,也是著名的藝術品收藏家,莫斯科特列季亞科夫美術館的締造者。他從一開始就關注巡回畫派的動向,不間斷地從它舉辦的展覽中挑選中意的作品予以收藏。列賓一直想為他畫一幅肖像,但特列季亞科夫性格內向,為人又十分謙遜,總是借故回避。列賓最終說服了他,于1883年完成一幅肖像畫。

畫中的特列季亞科夫神情似乎有些疲憊,雙手環抱手臂坐在展室墻邊的椅子上,陷入沉思。列賓調亮了畫面的色調,為的是與主人黑色的外衣形成對比。列賓還著重刻畫了特列季亞科夫的右手,纖細修長的手指與挺直的鼻梁,加上深邃的眼神,凸顯他的性格和氣質。特列季亞科夫身后的墻上掛滿繪畫作品,這是列賓在告訴人們這位收藏家對俄國繪畫所做的巨大貢獻。

列賓也給導師克拉姆斯科依畫過肖像,本展來的這一幅繪于1882年,屬于一幅構圖非常標準的肖像畫。畫中的導師表情嚴肅,目光堅毅,微微皺起的眉頭顯示出克拉姆斯科依作為思想家的深度。

《列夫·托爾斯泰肖像》 1887年 ◎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本展最重要的一幅肖像,是列賓于1887年為大文豪托爾斯泰所繪,這是偉大的畫家為偉大的文學家所繪十多幅肖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畫作捕捉到托爾斯泰在讀書間隙的一個瞬間。書中內容引發托爾斯泰注目深思,他的目光穿越觀眾,望向遠方。列賓在構圖與用色上盡量簡練、樸素,以此折射托爾斯泰簡樸的生活理念。他力圖通過對人物的姿態、手勢、目光和神情的把握,反映托爾斯泰復雜而深刻的內心世界。

這一年列賓43歲,他的生活中發生了一些重大的變故,觀眾可從展中畫家本人畫于這一年的自畫像上感知一二。畫中的列賓,頭發有點蓬亂,胡子拉碴,表情凝重,看起來有些憂郁,卻不失俊朗。

最后的歲月用左手畫畫

1894年,列賓回到美術學院,擔任教師直至1907年。1900年初秋,列賓搬到了圣彼得堡郊區庫奧卡拉鎮的莊園居住。1903年他畫了《多么自由》,以浪漫筆觸描繪海浪中牽手的情侶,此時的他終于褪去了現實主義的沉重之感。

隨著年齡增長,列賓的右手逐漸握不住畫筆,他開始學習左手畫畫,希望能一刻也不停止作畫。當他無法用手握住調色板時,便用一條帶子把調色板掛在脖子上,從早到晚畫畫。1930年9月29日伊利亞·列賓去世,享年86歲。正如他生前所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我)還在無盡的藝術魅力中探尋深不可測的內涵。”

(圖源/中國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