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軍民筑起“地下長城”
還記得電影《地道戰》的開頭嗎?“鐺鐺鐺……”急促的鐘聲響起,全村民兵迅速集結在了大槐樹下。影片中這棵懸掛鐵鐘的大槐樹就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冉莊鎮冉莊村,在抗日戰爭時期,鐘聲就是冉莊民兵集結戰斗的號角。
七七事變后,日軍向華北發動了大規模進攻。處在敵人所控制的四條鐵路(平漢路、津浦路、北寧路、石德路)包圍之中的冀中地區的所有縣城、市鎮和交通要沖,都先后被敵人侵占。敵人在冀中八千多個城鎮、六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了一千七百多個據點,修了七千五百多公里的公路,挖了四千多公里封鎖溝。即便如此,冀中軍民的抗日斗爭依然非常活躍,而且開創出地道戰這樣有特色的斗爭方式。
起初,在遭遇日軍侵擾時,冀中一帶的村民轉移到村外的青紗帳中去,但秋收之后無處藏身,地道的前身——地洞就此被利用起來,原來只是用來藏糧食、衣服和一些比較貴重的東西,后來開始用來藏人,地洞的地點從野外發展到村里,藏身地洞由單口到多口,再到院院相通,逐漸發展形成戰斗地道。
“冉莊第一洞”,就在冉莊村口不遠處的張森林烈士家中。張森林,1909年出生于冉莊,1938年任清苑縣冉莊抗日政權秘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冉莊第一名共產黨黨員,第一任村黨支部書記,領導鄉親們和日偽軍展開斗爭。1940年,張森林調任區委書記,兼清苑縣大隊政委。這期間,他組織領導農、青、婦、工等各會及人民武裝,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抗日斗爭。1941年敵軍對冀中展開全面“蠶食”進攻,在冉莊周圍密布崗樓、堡壘。到1942年“五一”大掃蕩時,清苑縣境內的炮樓共有67座,離冉莊10里之內,就有9個村建了炮樓。
為保存革命力量,堅持對敵斗爭,張森林提出了挖地洞的設想,他認為根據本區的自然條件,“以冉莊為中心,冉莊和冉莊以西土質硬,適合挖地洞”。他首先在自家掏了一眼大洞,在洞里看文件,組織干部群眾開會,研究對敵政策。后來,張森林號召冉莊的黨員、干部、群眾也挖了很多這樣的隱蔽洞。在這些隱蔽地洞里,縣、區、村留下堅持斗爭的干部,白天看指示、寫報告、計劃工作,晚上出來進行抗日活動。
1943年農歷三月初五夜間,張森林前往耿莊組織秘密會議,遭漢奸出賣,行蹤暴露,他所掩護的愛國學生脫險,但當他突圍時腳部負重傷,不幸被捕。日偽軍先將他押往耿莊炮樓,而后連夜轉到段莊炮樓,對他軟硬兼施,限期逼他交出各村黨員名單以及冉莊地道構造圖。面對敵人的酷刑,他寧死不屈。三月初八,張森林被敵人殘忍地活埋在段莊村郊,犧牲時年僅34歲。
當他被捕后,冉莊百姓籌集了三百大洋,準備買通敵人,在敵人活埋張森林之后趕緊刨出來。沒成想,三百大洋送出去了,趕到現場的百姓卻發現日軍活埋了張書記,還在他頭上打了幾鎬頭,張森林英勇犧牲。冉莊村民高志、高老白等人連夜把張森林尸體自段莊偷運回冉莊村,在清洗周身的血跡時,從內衣袋中發現張森林用敵人讓他寫悔過書的紙筆寫就的“就義辭”:“鱗傷遍體做徒囚,山河未復志未酬;敵酋逼書歸降字,誓將碧血染春秋;人去留得英魂在,喚起民眾報國仇!”
張森林犧牲后,冉莊村黨組織帶領村民繼承了烈士的遺志,發展完善地道,在村內原有的隱蔽洞基礎上,修筑成村村相連、戶戶相通的長達16公里的地道網。地道網以十字街大槐樹為中心,有東西南北4條主干線,并向四面八方延伸支線24條。
地道分軍用、民用兩種,軍用地道用來調兵遣將,設有指揮部、地下兵工廠、陷阱等。民用地道則用來藏人藏物,有十三口水井相連,可以通風、排水、取水。冉莊人民還設計了各種構思巧妙的地道口,有牲畜槽、鍋臺、水井等。為了更有效地打擊敵人,全村各重要路口都修有各種作戰工事,具備了三通(即高房、地道、院落相通)、三交叉(即明暗火力、高房、地堡火力、墻壁與地平堡火力交叉)、四好(即好打、好鉆、好藏、好跑)、五防(即防破壞、防封鎖、防毒、防水、防煙)的優點,形成了一副“地上地下一齊打”的戰斗網。僅1945年4月至6月,冉莊地道戰就取得了三戰三捷的戰績。整個抗戰時期,冉莊民兵利用地道優勢配合武工隊等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余名,榮獲“地道戰模范村”的稱號。
曾任冀中軍區司令員的楊成武在考察冀中平原的地道之后寫了一本小冊子——《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戰爭》,總結了各地的經驗,還探討了地道戰的戰術問題,列舉了在地道中生存、戰斗的許多方法。他還在回憶錄里寫道:“冀中全區到底有多少地道,沒有仔細統計過。只曉得一九四四年下半年以后所挖的地道就有一萬多里長了。在戰爭最殘酷的歲月里,冀中人民以英勇的戰斗精神和無窮智慧筑起一道‘地下長城’,化無險可守的平原為抗敵要塞”。
80多年過去了,村口的大槐樹枝葉已脫落,但主干被妥善保護,依舊挺立。大槐樹上依然懸掛著一口鐵鐘(非原物)。冉莊地道戰遺址1961年就被定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天的遺址保護區面積有20萬平方米,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基本保持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地下則保留著當年作戰用的地道3000多米,還有掩體、兵工廠、指揮部、翻板、陷阱等地下作戰設施23大類256處。
張森林烈士的《就義辭》被定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原件在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展出,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也有復制品展出,它見證了冀中最艱難時期里軍民齊心抗敵的烽火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