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旦春秋,悠悠百廿——復旦校史三題
今年是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
2025-05-22
-
劉慶邦:在日壇和中山公園看露天電影
20世紀70年代末,我們一家從河南的一座煤礦遷來北京。
2025-05-21
-
陳思和:張承志印象
劉文華兄執編《書屋》,來信約我寫一篇張承志的評述文章。
2025-05-21
-
“戰士自有戰士的愛情”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重讀抗戰家書,重溫革命志士在一封封家書中寄寓的家國情懷、記述的難忘歷史,既是對于革命先輩的深切緬懷,也是接受革命精神的深刻洗禮。
2025-05-21
-
趙樹理在北京的足跡
在北京芍藥居的中國現代文學館院內,立有魯迅、茅盾、巴金等13位文學大師的塑像,其中一座有點特別,是一個趕驢的農民模樣,這是“山藥蛋派”創始人、人民作家趙樹理先生,雕塑展現了其鄉土小說代表作《小二黑結婚》中的場景。
2025-05-21
-
啟功先生35年前的一首賀詞
1987年新春風和日麗的一天,我到母校北京師大家屬院紅六樓看望恩師啟功先生。
2025-05-20
-
徐志摩的英文名
徐志摩早年讀過滬江大學、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留學。
2025-05-19
-
李大釗與圖書館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同時也是一名卓越的圖書館學家。
2025-05-19
-
林海音筆下的鄉愁與女性
林海音《城南舊事》自用本 中國現代文學館存 林海音《城南舊事》簽贈版 中國現代文學館存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自1960年問世以來,始終被視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一顆明珠。
2025-05-16
-
風雨天涯夢——《袁保齡公牘》發微
近世海通以來,中外關系變化,新增諸多“交涉”之政,“交涉”之學遂而勃興,同時也產生數量龐大、性質各異的“交涉”相關文獻史料。
2025-05-16
-
紅色出版家李達與筆耕堂書店
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文獻中心保存了一批署名為“筆耕堂書店”的紅色文獻。
2025-05-16
-
《蕓齋小說》說小
孫犁的《蕓齋小說》1990年1月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初版,印數只有4500冊。
2025-05-16
-
對聯中的文苑往事
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福建省文聯剛恢復不久。
2025-05-16
-
夏曉虹:“不失其赤子之心”——懷想孫玉石老師
一 初見孫玉石老師是在入學北大的第二個學期,具體說來,即是1978年9月。
2025-05-15
-
“革命文學”論爭中的“時代”情緒
摘要:革命低潮期出現的“革命文學”論爭帶有明顯的征候性。
2025-05-15
-
徐可:鐘敬文、啟功和詩辨誤
著名學者鐘敬文先生、啟功先生,生前都是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兩位先生共事五十多年,友誼很深。
2025-05-15
-
“聽水齋”五分之一齋主
1946年8月至1948年3月,汪曾祺在上海度過了一年零七個月,其中一年零六個月(8月除外)由文學界前輩李健吾介紹,在私立致遠中學教書。
2025-05-15
-
向寶云:正統的與異端的——深切懷念藍棣之老師
4月24日晚間,大學同學唐君小平,發來微信鏈接,前面兩字赫然是“訃告”。
2025-05-14
-
抗聯歌集里的歷史圖景
《東北抗日聯軍歌集》封皮。
2025-05-14
-
孤島引路——1941年前后侯仁之的秘密抗戰
北京大學燕南園61號,一座掩映在蒼翠中的古樸小樓,這里曾是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生活60余年的居所。
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