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穆與熊十力、梁漱溟交往始末
錢穆與湯用彤的交往,多為學人所知,并有專文闡述。
2025-04-30
-
孫中山與五四運動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后,寓居上海的孫中山備受鼓舞,稱贊“此種新文化運動,實為最有價值之事”。
2025-04-30
-
舊京三大書市軼事
一年一度的北京春季書市又開幕了。
2025-04-29
-
鄒韜奮自討苦吃
1932年11月,身為《生活》周刊主編的鄒韜奮打算利用業(yè)余時間,編譯紅色書刊《革命文豪高爾基》。
2025-04-29
-
榆蔭碩且密,披襟待薰風
2024年1月24日,史學大家戴逸先生離開了我們。
2025-04-28
-
“現(xiàn)實的葛藤”——以 20 世紀 30 年代“莎士比亞化”的譯介為中心
摘要:“莎士比亞化”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標識性概念,它的譯介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曾引起熱議。
2025-04-28
-
雙鑒樓與傅增湘的古籍守護之道
傅增湘(1872——1949年),字潤沅,又字沅叔,別號藏園居士、藏園老人、雙鑒樓主人等,四川江安人,我國近現(xiàn)代著名的教育家、藏書家、版本學家、目錄學家。
2025-04-28
-
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的香港記憶
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自1985年1月5日成立以來,始終肩負著保存中華文學記憶的重要使命。
2025-04-27
-
為民族吶喊的抗戰(zhàn)強音——重溫李樺抗戰(zhàn)木刻《怒吼吧!中國》
美術創(chuàng)作如何凝聚民族精神力量?近期,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一場小而美的展覽——“星火歸聚:現(xiàn)代版畫會與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通過一件件作品與文獻,緩緩拉開抗戰(zhàn)美術的序幕,帶領觀眾回到新興木刻運動蓬勃興起的年代。
2025-04-27
-
陳子善:一種很有趣味的嗜好
葉靈鳳制作的“靈鳳藏書”藏書票 葉靈鳳這個名字,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者和愛好者來說,已經(jīng)不會感到陌生了。
2025-04-27
-
王汝燁:我的父親母親
胡適(左一)和毛彥文(右一)為作者父母證婚 父母是在北大認識的。
2025-04-27
-
抗戰(zhàn)時期的張元濟
編者按:近日,葉宋曼瑛 著、張人鳳 鄒振環(huán)譯《張元濟的生平與事業(yè):從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紀出版家》由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出版。
2025-04-25
-
張愛玲、宋淇與秦羽的電懋之緣
張愛玲的著名小說《第一爐香》于二○二一年由許鞍華導演改編成為電影,但原來早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國際電影懋業(y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懋)已曾向張愛玲購得《沉香屑 第一爐香》的影片攝制版權(quán)。
2025-04-25
-
陸文夫的一本散佚書
一九五五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沖山二十日》復印本書封 《沖山二十日》這本書,連作者陸文夫先生自己都未曾留存。
2025-04-25
-
魯迅與電影
大家都聽過魯迅的一句名言:“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2025-04-25
-
鄭培凱:幺鳳浴火 柔蠶無憾——懷葉嘉瑩老師
大學的四年間,我有幸上過兩門葉嘉瑩老師的課,一是“詩選”,二是“杜甫詩”。
2025-04-25
-
抗大八分校的辦學歷史
位于皖蘇交界處的安徽省天長市龍崗社區(qū),是一座水鄉(xiāng)古鎮(zhèn),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里曾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八分校(以下簡稱八分校)所在地,留下了豐富的辦學遺存,是全國14所抗大分校舊址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所。
2025-04-25
-
冼星海:為抗戰(zhàn)發(fā)出怒吼 為大眾譜出呼聲
《人民日報》“抗戰(zhàn)文藝作品巡禮”開欄的話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
2025-04-24
-
藏書,由興趣開始
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我開始藏書。
2025-04-24
-
金光耀:被激活的復旦記憶
《復旦記》是讀史老張寫復旦人文歷史的第三本書。
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