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作品: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
2011年10月18日,10多位來浙江紹興參加“魯迅與現代文化·現代中國”暨紀念魯迅誕辰13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中外魯迅研究學者,發起成立了“國際魯迅研究會”。
關鍵詞:  魯迅2022-11-04
-
作為詩人的魯迅:詩與思想的藝術
近年來,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在詩歌界的影響越來越大。
-
張潔:無字的紀念
張潔老師的散文集《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剛剛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重版了,她的小說代表作《無字》不久前也被人民文學出版社收入《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出版。
-
“風景的發現”與作家汪曾祺的生成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風景”已經成為一個涵蓋面廣的歷史性的審美與文化問題。
關鍵詞:  汪曾祺2022-10-27
-
“游戲的人”:趙元任之于當代學術的意義
一 “大師”這頂禮帽,對趙元任來說,不夠好玩兒。
-
《自由談》雜文與魯迅的“都會革命觀”
關于后期魯迅與左翼革命的話題,既往研究主要有兩種思路:一是從革命的角度出發,將后期魯迅視為“左轉”的結果,以20世紀30年代“左聯盟主”[1]的形象為起點,探究魯迅與左翼的共性,重點批判國民黨反動派,由此建構的實際是“黨的左翼”傳統,它主要流行于80年代之前[2];二是從魯迅的角度出發,將左翼和“左聯”分離,凸顯“橫站的同路人”形象,努力建構的是“魯迅左翼”傳統,它出現在80年代之后,這是一個批判知識分子的魯迅形象,尤其重視左翼革命內部的批判[3]。
-
鄒漢明:穆旦與卞之琳
穆旦(左)與卞之琳(右) 一 一九九八年,穆旦西南聯大的同班同學趙瑞蕻在回憶老師馮至先生辭世五周年之際,有過這么一段回憶: 一九四〇年夏我大學畢業后,在昆明“基本英語學會”(Basic English Society)工作時,在街上幾次遇到馮先生,向他微笑鞠躬。
-
張愛玲的“京劇味道”
“平劇圈里有張腔(張君秋),上世紀40年代風靡一時……小說界也有張腔,肇始者不是別人,正是張愛玲。
關鍵詞:  張愛玲2022-10-18
-
“雜學”是如何煉成的:金克木的治學與交游
《讀書·讀人·讀物:金克木編年錄》 黃德海 作家出版社 談及學者金克木的人生經歷,最令人津津樂道者,自然是他雖只有小學文憑,卻堅持勤奮自學、轉益多師,不僅掌握梵文、巴利文、烏爾都語、印地語、世界語等多種語言文字,而且還在文學、哲學、歷史學,甚至天文學、邏輯學、數學等領域內皆有造詣,最終成為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的名教授。
關鍵詞:  金克木2022-10-14
-
世界文學選集中的魯迅——以英語世界為例
一、引言 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魯迅作品就已跨越國界,開始了在廣闊的世界文學場域的旅行。
2022-10-14
-
“倚杖聽江聲”——杖與蘇軾的身心依托
“杖”在蘇軾作品中出現70余處,如“倚杖聽江聲”“竹杖芒鞋輕勝馬”等,多寫其拄杖而行,并集于貶謫黃州后。
關鍵詞:  蘇軾2022-10-11
-
“中期魯迅”研究芻議
一 、必要性:從“兩階段論”到“中期魯迅” 既往的魯迅研究,一般以1928年的革命文學論爭為界,將魯迅分成前后兩個時期,前期的主題是“思想啟蒙”,后期的主題是“共產革命”。
-
劉潤濤:魯迅家世考
長期以來,受周氏族人親友著述1及紹興魯迅故居建筑規模的影響,學界多強調周家曾是紹興的巨姓望族、讀書世家,雖因太平天國運動、族人不事生計等原因家道式微,但大族世家的遺風尚存。
-
永遠39歲的嵇康
《笑傲江湖》中,曲洋與劉正風因音樂而相知,因相知而惹出禍事以致雙雙赴死。
-
他筆下的人物都是真摯的——兼說《孫犁年譜》
《孫犁年譜》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覺得心頭無比輕松。
-
古文字學家陳夢家的河南情緣
2019年底,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詩人陳夢家1959年寫作的豫劇《紅日》手稿突然亮相上海朵云軒秋季藝術品拍賣會,最終以74.75萬元的價格成交。
2022-09-30
-
第一位進入陜北紅區的女作家
1936年9月,丁玲從上海登上西行的列車,到達西安,決心投奔陜北紅色根據地,尋找一個革命作家的精神歸宿。
關鍵詞:  丁玲2022-09-30
-
張清華:鄭敏先生二三事
一 2021年末的一天,我正在去南京的高鐵上,忽然接到鄭敏先生的女兒——詩人童蔚的電話,她告訴我說,老太太可能就是這一兩天的事情了,讓我與師大文學院說一下。
2022-09-29
-
劉漢俊:孔子的天空
山水造神化圣,天地鐘靈毓秀。
2022-09-28
-
沈從文在“京海之爭”中的真實意圖重辨
1933年10月沈從文以一篇《文學者的態度》拉開了“京海之爭”的序幕,之后他又相繼發表《論“海派”》《關于“海派”》兩篇文章,再次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闡釋。
關鍵詞:  沈從文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