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民與越文化:《阿Q正傳》的啟示
關于魯迅對越文化的承繼,學人的探討或依經起義,或文史互證,積累既豐,瑩然之創見所在多有。
-
詩人沈祖棻的兩個劇本
民國時期的許多才女,專事弄潮新文學而不旁騖文言寫作;另有少數書香閨秀,單吟詠舊體詩詞而不肯入白話“歧途”。
-
大家小史皆成趣
魯迅、梁啟超、茅盾、老舍、徐志摩、齊白石、譚鑫培、梅蘭芳、錢鐘書、潘光旦……當代世界出版社日前出版的《大家小史:近代大師那些事兒》一書,通過記敘110余位大家們點滴鮮為人知的趣事,通過他們生活、工作、學習的細節和言行,入木三分地展現了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性格、智慧和品質。
-
魯迅最后一次接受采訪說了些什么?
1936年5月30日出版的《救亡情報》發表了《前進思想家——魯迅訪問記》 陸詒是魯迅生前最后一個采訪他的記者 1936年伊始,56歲的魯迅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他在日記中寫道:“病情已經很深重,肩與胸一直在劇痛。
-
蘇叔陽的世界
我和蘇叔陽認識在上世紀80年代初。
-
劉心武小說的現實主義內在轉換
石頭金屬等紀念碑的材質相異,但都“不僅僅是為了紀念過去的某一事件,同時也是對這一事件后果的鞏固和合法化──即國家形態意義上的中央權力的實現和實施”(巫鴻《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紀念碑是權力與秩序的昭示宣諭,成為國家、種族、文明、政權、政黨等總體性的象征。
-
劉心武:尋找穩定的“鐘擺”
原標題:尋找穩定的“鐘擺”——談劉心武致秦兆陽的一封書信 “劉心武好像是一面鏡子,新時期文學的一面鏡子。
-
老舍筆下《四世同堂》的時代與家國
本文為劉大先2019年6月在中國現代文學館的演講 《四世同堂》是老舍長篇小說中的代表作,他用一百多萬字描寫了1937年日本侵華、北京淪陷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北京西城區小羊圈胡同各家各戶的不同人生選擇和遭際,具體而微地呈現出大歷史變遷中小人物的命運,進而形成了家國一體的寓言敘事。
-
賀敬之與放聲歌唱的年代
1949年,是改變歷史的一年。
-
陳忠實:激蕩百年國史 再鑄白鹿原
己亥年三月二十五日(2019年4月29日)是陳忠實三周年忌日,在這十四天之前,他的骨灰安放儀式在其故里西安灞橋白鹿原舉行。
-
汪曾祺的善解人意
1992年洛陽春寒,牡丹到期不開。
-
“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
1978年第1期的《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了著名詩人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轟動一時。
-
哭蘇叔陽
編者按:81歲的著名的文化學者、劇作家、文學家蘇叔陽先生不幸于2019年7月16日永遠離開了我們。
-
解凍與熱門:施蟄存復出新時期文壇
1977年,一些出版社開始恢復與施蟄存的聯系,諸如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編輯室致信施蟄存:“(樓)適夷同志來談,您以七十高齡,仍愿繼續介紹外國文學,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更多貢獻。
-
丁玲與中國作協
丁玲參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學組織活動較早,上世紀30年代,丁玲即參與左翼文學活動的組織和出版工作,主編“左聯”機關刊物《北斗》(1931年9月-1932年7月),出任“左聯”的黨團書記(1932年底至1933年5月)。
2019-07-22
-
米蘭·昆德拉的心聲
其實,米蘭·昆德拉最好的作品并不是那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而是《玩笑》。
關鍵詞:  米蘭·昆德拉《玩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2019-07-22
-
蘇叔陽:“我愿意駕一葉扁舟”
他是持續并跨界的寫作者,他是嚴肅且深邃的思考者,他是低調而謙遜的講述者。
-
陳建功:彭荊風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2009年陳建功與彭荊風(左)在北京合影 文學界相熟的師長去世,我會盡可能找來他們的書,重讀一下。
-
“他用他的筆讓嘎子活了”
2015年6月,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徐光耀文學創作研討會”上,鐵凝說:“徐光耀的名字,是抗戰文學中醒目的存在。
-
普希金在上海
1956年,巴金(右一)等在上海向普希金紀念碑獻花 2019年6月6日,是俄羅斯偉大詩人亞·謝·普希金誕辰22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