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史》的傳播與影響
1960年,柳青的《創業史》第一部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后被翻譯成俄、英、德、日、西班牙、朝鮮和越南等十多種文字。
-
因為《創業史》,我和柳青成了諍友
我雖然在20世紀50年代前期就讀過柳青的《種谷記》《銅墻鐵壁》等作品,1960年起還研究《創業史》并陸續寫過幾篇評論,但我和柳青本人有機會見面,卻是在他于《延河》上發表《提出幾個問題來討論》的4年之后,這篇文章針對我評論《創業史》的文章作出了回應。
-
杜甫詩懷黎元難,柳青史鑄創業艱
從1959年春天開始連載發表的《創業史》是新中國文學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經典作品。
-
魯迅、鄭振鐸聯手編“箋譜”
清《金陵通傳》記載:南北朝時期,出現一種印有淡色圖案的紙張,畫面簡潔素雅、若隱若現,毫不影響濃墨重彩書寫描畫,頗得文人騷客鐘愛。
-
蕭乾的“童年視角”與文學生涯
《籬下集》是現代作家、翻譯家蕭乾先生的第一個小說集,也是先生的第一本書。
-
紀念蕭乾逝世20周年:他是一本意蘊深厚的書
只想織一把絲,釀一盅蜜,歷史車輪要靠一切有意氣的中國人來推進,他也希望唯此竭盡綿力。
-
翻譯家楊憲益:用文字溫潤世界
今年是翻譯家楊憲益先生去世十周年。
-
歐陽予倩:我國戲劇革新先驅
歐陽予倩老院長是我國著名的戲劇家、戲劇教育家,他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是中央戲劇學院奠基人、院長。
2019-07-01
-
《青春之歌》的傳播及影響
出版翻譯 1958年,《青春之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半年時間印行39萬冊,至1959年6月共印刷13次,發行121萬冊。
-
《青春之歌》:愿每一代人的青春都綻放獨特芳華
我最初讀《青春之歌》是在中學時期。
-
青春之歌,回蕩在幾代中國人的青春記憶里
1942年晉察冀邊區文協第一次代表大會,前排左四為楊沫 《青春之歌》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述革命知識分子成長史的優秀長篇小說,在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年中激起了巨大反響。
-
馬克·吐溫和他的“紅房子”
馬克·吐溫在美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絕對占有一席之地。
-
經久不衰的鄭板橋
提起鄭板橋,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揚州八怪”的代表性人物,會想到他的名言“難得糊涂”和“吃虧是福”。
-
錢鍾書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反思
錢鍾書去世后,楊絳宣稱:“他曾明明白白說過,他不愿進中國現代文學館。
-
《西游記》:中國神話文化的大器晚成
一 中華民族厚德載物的器量和品性,使整個文化思潮在宋元、尤其是明中葉以后,趨向儒、佛、道三教歸一。
-
汪曾祺:一種風流誰得似
雖是資深“汪迷”,卻只見過汪先生一面,還是在熒屏上。
-
孟浩然《春曉》,寫景之余更寫哀
唐代孟浩然的《春曉》是公認的千古名作,后人評價甚高。
-
朱剛:蘇軾生命中的重要轉折點
編者按:歷來在研究者眼中有兩個蘇軾,一個是民間的蘇東坡,另一個是歷史上的蘇軾。
-
何以為“家”:從巴金的《家》到《憩園》
西川讀書會由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李怡教授發起,自2011年起,與西川論壇和西川青年學者論壇構成了系列學術沙龍,力圖探索學術的多種可能性。
-
最好的演員造就最好的藝術 最好的戲劇培養最好的觀眾
談論“我與《茶館》”這個話題,心里一陣惶然:不才如我,如此言談,豈不是高攀?或有“蹭熱度”之嫌?要知道,《茶館》被西方人認為是東方舞臺上的奇跡,被中國人認為是新中國最好的話劇,是老舍先生創造的不朽經典,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爐火純青的戲劇鴻篇,是焦菊隱民族化戲劇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于是之、鄭榕、藍天野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的心血淬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