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清還是抗清:作為“貳臣”的錢謙益
錢謙益在歷史上是個頗具爭議的人物,近人錢基博說錢謙益“以明代文章鉅公,而冠遜清貳臣傳之首,人品自是可議”;而陳寅恪卻視之為復國英雄,對于錢氏“應恕其前此失節之愆,而嘉其后來贖罪之意,始可稱為平心之論”。
-
劉增人:慧眼識珠葉圣陶
文學研究會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中央公園來今雨軒,發起者為鄭振鐸等共12人。
-
技藝的歷史性——論新詩開端處的聞一多
關于新詩開端或起點的問題,今天看來依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因為開端并非是一個單純的時間性概念,而是一個含義復雜的歷史性概念。
-
楊沫與她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手稿全影 楊沫是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代表作長篇小說《青春之歌》是新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寫學生運動的優秀長篇小說。
-
魯迅的漢語言文字“功”“罪”觀
原標題:論魯迅的漢語言文字“功”“罪”觀 ——圍繞《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的考察 摘要:《漢文學史綱要》是1926年魯迅在廈門大學擔任中國文學史課程教學任務時所撰的講義,其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雖僅有2200多字,但內涵豐富,對于語言文字問題作了提綱挈領的精辟闡述。
-
曹植:做個灑脫的詩人真的很難
在建安時期的文壇上,曹植絕對算得上是文學大佬。
-
《汪曾祺回憶錄》:寥寥數語,風度宛然
越老越覺得知識欠缺,亟須惡補。
-
錢鍾書的“十六字真言”
1948年,錢鍾書出版《談藝錄》,在“序”中寫有這樣一句話:“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
關鍵詞:  錢鍾書2021-03-19
-
納蘭性德為何自比“貞元朝士”?
紫府追隨結愿深,曰歸行色乍骎骎。
-
徐渭:心心念念者,無非“真我”
徐渭在《水墨葡萄圖》(故宮博物院藏)上自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
-
字里行間的“時勢”——研讀李準
“時勢”與“文學”:以李準為方法 相比于趙樹理、周立波與柳青,研讀李準顯然更為艱難。
-
打撈歷史的碎片:誰是錢學熙?
現在說起錢學熙(1906—1978),知道的人大概不多了。
關鍵詞:  錢學熙2021-03-15
-
顧頡剛:跟隨馬克思主義者的足跡前進
顧頡剛《整理〈史記〉計劃》手稿 圖片由作者提供 顧頡剛(1893—1980),江蘇蘇州人。
關鍵詞:  顧頡剛2021-03-15
-
聞香:黃庭堅詩歌的鼻觀世界
摘要:作為嗅覺敏感型詩人,黃庭堅留下了豐富的挖掘嗅覺世界審美內涵的作品。
-
冰心 吳文藻:旅雁歸來又青春
吳文藻(1901—1985),江蘇江陰人。
-
梁思成 林徽因:赤子之心,并肩而行
梁思成(1901—1972),祖籍廣東新會,生于日本東京。
-
王元化先生的師承
去年是文學理論家、評論家王元化先生誕辰100周年,文化界舉行了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之所以如此隆重,一方面由于王元化本人在學術思想上的重要貢獻,另一方面,當然也得益于王元化生前培養出了多名得意門生,如吳琦幸、胡曉明、傅杰……他們在老師故去后,都在不遺余力地介紹和傳播先生的著述言行。
-
明朝遺民顧炎武是如何成為“清學之祖”的?
顧炎武向來被視為清代考證學前驅人物,章太炎在《諸子略說》中指出“亭林研治經史最深,又講音韻、地理之學,清人推為漢學之祖”,梁啟超嘗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指出“論清學開山之祖,舍亭林沒有第二個人”,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指出“清代儒者以樸學自命,以示別于文人,實炎武啟之”,胡適在《幾個反理學的思想家》一文中亦指出“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在這些根本工具的發達史上,顧炎武是一個開山的大師”。
-
鄒紅:走向世界的曹禺劇作
1934年7月,曹禺處女作《雷雨》發表于《文學季刊》。
-
精神生成的文化根須——魯迅書話及其意義
摘要:魯迅的一生都與書密切相連。
關鍵詞:  魯迅研究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