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根民族 關注生態 文化戍邊
長期以來,云南作家扎根腳下的大地,以不同風格的作品呈現這片大地的風貌。
-
聶茂:江華文學還待發掘更多處女地
如何看待文學圈里的“江華現象”呢?對此,聶茂說:“江華的相對封閉性使其成為天然的精神避風港灣,并最大程度地留存了地域民族元素,是民族歷史的活化石。
-
南方弦歌:黎族作家文學的回顧與前瞻
盡管在貴粵桂等省也有少量黎族同胞居住,但絕大部分黎族人口都生活在海南島,因而黎族作家屬于一種“在島嶼寫作”,如同汪榮所指出的,這種地緣與地理因素對黎族文學的影響是內在而深遠的。
-
以文學的美好賦予人們溫暖與力量
世居青海的漢、藏、回、土、撒拉、蒙古6個民族是青海文學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勾畫了青海多民族文學豐富的創作圖景,成為青海文學個性與品質的重要保證。
-
哲學之于戲劇
某日心里一動,突然想知道這個世界最后一次排演《魔鬼與上帝》是什么時候?上網一搜,北京大學話劇社2007年排演了此劇,心中油然而生對北大的敬意。
-
由“民族性”到“經典化”的歷程
韋其麟是著名的壯族詩人,在少數民族文學史以及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他的詩歌創作遠播海外,最著名的敘事長詩《百鳥衣》更是無法跨越的經典之作。
關鍵詞:  鐘世華《〈百鳥衣〉的經典建構與影響焦慮》民族性2020-04-10
-
文學人類學視野里的多民族文學交往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研究前瞻
在文學人類學的視野下考察新中國建立70年(1949-2019)來的多民族文學交往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的歷史實踐,并思考其與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的關聯,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
邊地故鄉:一個村莊的心靈史
這個叫沙卜臺的遼西小村莊是蒙古族作家胥得意的故鄉,村子里的人和事與村子名字一樣樸素卑微,他們在這里出生,在這里死去,并無多少值得歌頌的人生。
-
八道亮麗的風景——蒙古族文學七十年回顧
新中國誕生七十年來,我國蒙古族文學走過了波瀾壯闊的發展道路,取得了歷史性的輝煌成就,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喜人景象。
-
思想性與文學形象
文學創作需要思想,思想性的減弱甚至缺失,是新時代的文學創作需要反思的。
-
《民族文學》2020年1-2期:立足民族現實土壤,高揚民族精神之花
2020年的春節,疫情四處蔓延,我們度過了一段難忘的居家隔離時光。
-
扶貧路上的家國情懷
那天,大清早就下起雨來,我早早來到廠里。
-
近鄉情更怯
50多年前,我曾在塞北一個滿族聚居的山村插隊五載。
-
小城夜讀
最喜歡的讀書時間,就是夜里,當白晝的一切喧囂都隱去之后,只留下夜的寧靜。
-
彭荊風:新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拓荒者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當代作家燦若星辰,他們憑借各自的才華充滿熱情地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散文佳作,其中就有我敬重的作家彭荊風先生。
-
歷史真實的再尋找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個多民族地區,少數民族作家創作和文學理論研究受多種語境的制約,文學研究如果僅僅停留在觀念性的研究上,往往會陷入自我言說的誤區。
-
講好涼都故事 助力脫貧攻堅
2020年實現與全國同步小康,這是4000萬貴州人民的共同愿景。
-
扶貧文學:敘寫新時代鄉村傳奇
近年來,隨著精準扶貧方略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鄉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
-
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發展中的文學報刊
少數民族文學的發生發展繁榮離不開傳播平臺,而這其中各級文學報刊所起到的作用功莫大焉。
-
《百鳥衣》的經典建構與影響焦慮
哈羅德?布魯姆在《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一書中將自但丁到貝克特的26位“經典作家”作為研究對象,依次闡釋了他們成為經典的特性。